地区版

传道人该如何回应信徒对于讲台供应的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讯的快速传播,信徒们听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汲取基督教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便捷与广泛。这就给传道人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如果传道人总是给信徒们“炒冷饭”,讲过的见证讲了又讲,类似的信息换汤不换药,那么信徒们可能会感到不满意,并会提出许多意见。

这也不能怪信徒们太挑剔。传道人也有必要不断更新变化,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信徒群体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若传道人仍以为过去所讲的那些信息就像灵丹妙药一样能包治百病,那就不符现实状况了。在文革时期,信徒们只要有一本圣经,只要将过去的讲章、灵修小文章读一读就感到满足了,若现在如果还这么做的话,恐怕教会早就没有人了。

这是挑战,是传道人必须面对的挑战。作为传道人,唯有认真面对,找出症结之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摸索出一条道路来。总的来说,传道人应当听取信徒们的意见与建议,同时更要从这些意见中找出更为根本性的东西,比如反映出信徒们不同的需求及传统的讲台供应存在着某些结构性的问题等。

一、如何满足信徒对信仰生活化的渴求?

笔者从信徒了解到的第一个意见便是希望传道人所讲的信息更加生活化一些,不要太多的神学真理或深奥的理论。有的信徒对某些传道人的讲道不满意,他们通常会说,某某传道人太年轻,没有什么生活阅历,讲来讲去就是一些知识而已。

信徒们所反映的也是实情,因为一些传道人并未涉足过社会,他们通常乃是从学校到学校,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去了神学院,神学院毕业后便回到了教会,成了全职传道人。他们没有多少人生的阅历,但这也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曾是“小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也一定有所改变。

传道人之所以偏向于神学理论,还跟神学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关。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都是以神学理论为主的,刚毕业的神学生们按照他在神学院里的领受,照样画葫芦,也是情有可原的。当然,传道人了解到了信徒们的反映后,亦当有所调整,这种调整也是从一名神学生转变为教会传道人的标记之所在。

神学院跟教会是存在差别的,神学院是集中授课,以传授圣经及神学知识为主,并不涉及太多教会的实际问题。可是如果神学生们只是讲一些老师讲过的知识,却对教会的实际问题及基督徒的实际生活没有具体回应,信徒们就会觉得传道人所讲的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故此,对于信徒们的反馈,传道人应当认真回应。

当然,作为上帝的代言人,我们首先确信讲台并不是谈论生活琐事的地方,而是宣讲上帝旨意的地方。也就是说,传道人在讲道的时候仍需要以释经为主,只是不要一直停留在圣经怎样讲这个地步,也要将圣经的真理应用在具体的生活及侍奉情境之中。包括所讲的例子或见证都要尽量贴近信徒们的生活,贴近他们所熟悉的事情,而不要总是讲几百年之前的某某属灵伟人之见证。

二、如何满足信徒对于生活应用多样性方面的需求?

最近与一位传道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他们教会的某些信徒向他反映了他们对于讲台供应的诉求。他们觉得本教会的讲台供应太过单调,讲来讲去都是一些跟孩子、生活之类有关的事情,虽然有应用,但范围过于狭窄。这让笔者意识到传道人肩上的担子实在不轻。因为传道人也是人,他的时间与精力也十分有限,如果要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恐怕不太实际。虽然如此,作为传道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供应,因为“传好道”是一个传道人的本职工作,是无可推诿的责任。

就事论事,传道人在讲道的过程中,其应用的层面过于狭窄乃有深层次的原因,并非就是这个特定的传道人的问题。为什么?首先,笔者很少看到市面上有专门论述讲道之应用方面的书籍,大多都是有关如何释经、如何应用的专著,但具体应用在什么地方却很少有专门讨论的。其次,在当前的处境下,我们并不是什么样的应用都可以直接在讲台上宣讲的。比如,争议性很大的事情不一定适合在讲台上公开宣讲。

另一原因是,我们对基督教伦理学的严重忽视。在神学院里还能学到这方面的一些知识,但在教会,我们很少听到这方面的课程或内容。也许是因为一旦涉及到伦理学,就会产生诸多争议。问题是,我们可以故意忽略伦理的议题吗?我们选择避免触碰这个议题,就能彻底避开它吗?显然不是,因为即便讲台不提及,信徒们也会不断地询问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故此,当讲台避而不谈的时候,信徒们自然就不满意了。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传道人,我们应当在最基本的释经讲道、神学培训之外,还当尽可能地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是伦理学方面的。当然,作为传道人更当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去思考伦理的问题,学习基督教伦理学,并尽可能地在诸多选项中选择最符合圣经教导的伦理抉择,以便作为具体的应用展现在会众眼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