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彰显欧阳侯牧师的爱
上个月底,漳州基督教石码区解西堂叶益能牧师、堂会朱仕琪主任、康月华副主任、张灵君传道和黄松江弟兄来到福州,我陪他们一起看望曾在石码堂事奉的欧阳侯牧师的儿媳妇蒋美龄大姐(上图右2)、义人孙子欧阳奇明主任(上图右1),受到欧阳侯后裔的热情接待。临走前,蒋美玲大姐将她珍藏了七十多年欧阳侯牧师的一大包遗物件,亲手交给石码基督教解西堂会朱仕琪主任和叶益能牧师,说:“这些遗物就让教会保管好了,我们虽然没见过欧阳侯牧师(公公,爷爷),但是他的爱国、爱教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努力为人民服务……”
遗物中有两页信笺,是80多年前欧阳侯牧师在闽南神学院亲笔写给其爷爷的一封信(下图),引起我的注意。
清末,闽南圣道专门学校在厦门鼓浪屿创办,是一间由闽南中华基督教会与英国伦敦会、长老会、美国归正教会合办,以培养教牧人员为目的的学校。1936年,闽南圣道专科学校从厦门迁漳,位于漳州东隅马公庙处(现漳州市委党校),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改称闽南神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安全学校迁往龙岩漳平县永福镇,这封信是欧阳侯牧师在民国28年(1939年)11月1日,从漳平永福写给他爷爷的亲笔信。信中谈及三个内容:
一、 1884年欧阳侯出生时,父亲为他取名欧阳建猷、石猷,之后自己改名欧阳侯,别号景东,龙溪(现漳州市龙海区),为程溪镇宝潭(现塔潭)村人,他在这封信的前半段写道:当年“学院为时局则由漳州迁来永福(漳平县辖近龙岩)”,介绍永福的风土人情,“此间气候,严寒秋则有霜,以地势高峻,且在万山重叠之间故也,此处风土人情异,男女衣食住行,说话大都与漳有别,永福出产以红米为大宗,白米少见,生活程度不高,妇女缠足,山村之气摡也……”在这艰苦的条件下,欧阳侯仍教学严格认真,刻苦研读圣经,坚持在这里执教,直至抗日战争胜利,闽南神学院迁回漳州。1945年,闽南大会教育协会任命他为学院董事长,期间为福建神学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1946年11月6日,英国伦敦公会和美国归正教工会访问漳州教会合影(前排左一为闽南神学院欧阳侯董事长、二排右四为漳州东坂后堂林钦敏牧师)
二、 紧接着欧阳侯牧师感叹故乡宝潭没有文化人,连主持村里的保甲长“惜手文化落后”“多不识字”“嗟乎吾潭社大人众岂无良才 乎系村人之无知致良莠不齐成一散漫之乡村也”,他关切创办于民国14年(1925)年故乡的宝潭小学,“中途多阻多难或停或办颠倒接瞳”,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漳州教会办的漳州育贤小学支持将其乡校更名为育贤小学分校。信中表示将继续关注家乡的教育。
三、 他关注故乡教会发展,信中回顾当年他离开宝潭家乡,“教会情况:慕道友有十余人,5人入教,每日礼拜者有数十人,逐渐兴起”,之后家乡圣殿被毁后“假下楼祠堂作为教室和礼拜所故多不便……”希望欧阳家族的亲友共谋圣殿重建,广传福音。
欧阳侯牧师这两页的近二千个字的家书彰显他对故乡的爱,故乡人称他是首位将现代文明输入宝潭村的人实当之无愧。
欧阳侯牧师1966年在马来西亚安息主怀,享年82岁。改革开放后,1984年,福建省龙海市程溪镇塔潭村村民自发为首位将现代文明输入家乡的欧阳侯先生建立纪念碑石。(下为康月华姐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