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首页>教会>正文>

总带着手电筒的牧师

 世间有很多人都在渴望主加增给自己力量,因为很多人在经历着苦难,《圣经》也如此写过,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篇90章10 节)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苦,相信他与她也都无法摆脱苦。苦虽然让人感觉难受,但是许多人却透过苦难意志变得更加坚强,因为他们面对苦难,心里没有害怕。

86岁的妈妈告诉我,在她小的时候往往是牧师上门传教,因为当时教会并不是很普遍。在那个年代,受洗的人不多,所以也少有教会组织活动,教堂也不多,因此牧师们常常会选择上门劝人受洗,信教,查经。在聚会或散会时,传教人用体贴民众来亲近市井小民,许多牧师或神父为了扩大基督教更加为主做工。他们把神的话语带到乡村,带他们带来了新的盼望,即便是有些忙于农事的农民也开始追求新的盼望,她(他)们也想在神父或牧师面前倾心吐意,慢慢开始留意牧师或神父上门来时随身带着的那本《圣经》。

妈妈说她小时候总会看到牧师或神父背包里的手电筒,他们用这个手电筒照亮入夜或者迎接清晨的道路,在那交通基本靠步行的年代,让妈妈回想到上世纪从台湾开始认同耶稣基督的每一步艰难。我懂事那会去外婆家常见"伯婆",她说话比其他家族亲戚更加声音轻细,说话时也没有手势,跟一般乡下人的风格大不相同,家族人中听说"伯婆"受洗后有很多不同的规矩,有些人总下意识地与她亲近,因为乡里人感觉亲近她就是更接近神,所以许多人虽不敢"受洗",却把对神的热情倾注在家族人身上,就是那位伯婆。

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在乡村发展的经历,不论此岸还是彼岸,都显得很苦。这一路走来相当不容易,大家对待传教人总是小心翼翼,因为他们不知道上帝是谁。后来,住三合院的伯婆受洗了。我不知道伯婆老人家何时受洗信主,但我相信妈妈说当年总有牧师上门传教,那随身包里总带手电筒的牧师必是引领入教信主的使者,也是许多基督徒的领路人。世间很多人都常常渴望,求主加增我们生命的力量,与上帝同行,而这位伟大超越的生命编导者想派给每一个人更好的角色。

妈妈印象最深刻的是伯婆归主后逐渐更有基督徒的气质,与家人的差异日益越来越大。妇女儿童首先受到吸引,而妇女又以贫穷的、识字不多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居多。若是主的救恩同时降临缙绅之家、名门大户,像住三合院的伯婆会对教会产生庇护作用。教会在当地所受到的拒绝甚至歧视自会减少,这就是那位伯婆信教对外公家族的意义。教会里有这样一位“牧师”工作者,才可以深入家庭,劝导妇女。一路走来总有人同台演出,就因为他向更多人表现更高层次的心灵内在,回首现实生活,超越并胜过现实生命的诸多限制,可想而知妈妈青少女时代就认识的牧师,在那个年代引导更多人在温饱后意识到如何才能享受生命安全的喜乐,才能享有心灵真正自由。

感谢主,记忆中的“伯婆”并不像有洁癖的人那样难以相处,她总是面带微笑、平易近人,知书达礼。许多地方的传教工作在过去近百年来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乡野更艰辛,然而真正拣选我们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上帝,用祂的大能、智慧、恩典带领我们一步步前行,不知不觉地跨越了一切困难,完成了祂所交付我们的不可能的任务,我看早期乡间的牧师就是神派来的事工,感谢主。伯婆早就不再,妈妈如今也已年迈,但她的话值得深思。她说:“回想起来,那位上门来传道的牧师真是诚恳动人,他年纪大,阅历深,觉得他确确实实想救你。”我更相信这一切就是《圣经》的道理: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哥林多前书923

天泽画这幅大猫与用大力的苦人,足以表现牧师的角色,贡献与功劳。相信一路有人,一路有神,感谢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