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知识”在基督徒的属灵生活中是无用的吗?

引言

笔者信主两年后,便进入了一所正规的神学院学习圣经及神学课程,但在读神学前,笔者所在教会的主任曾劝勉过一句话,他劝勉笔者在听课作笔记的时候,只要摘录跟属灵的教训相关的内容便可以了。在主任看来,老师所讲的信息中只有跟属灵的教训有关的,才具有属灵的价值。那么什么才是“跟属灵的教训有关的信息”呢?在笔者看来,便是“属灵的亮光”,而这些“属灵的亮光”便是隐藏在文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背后的,从这些因素中抽离出来的“纯属灵原则”。

笔者自从信主便受到了此种神学观念的影响,故此三年下来,基本上没有看神学的、文化或学术类的书籍,甚至也很少阅读解经类的书籍,只因为这些书都“不够属灵”。笔者阅读最多的便是“灵修类”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诸如“如何被圣灵充满”等小册子,最能吸引我的目光。不过,神学毕业后,笔者的追求方向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开始阅读神学理论类的书籍,开始思考一些比较抽象的神学问题。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开始尝试用“脑力”去从事属灵方面的工作。这个转变也是笔者本身未曾预料到的。无论如何,这样的转变使得笔者开始不再排斥“知识”于基督徒属灵追求的必要性了。

一、为什么一部分信徒会轻看“知识”呢?

在传统教会中,我们会很容易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即总有那么一部分信徒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知识”,对“知识”似乎存在着很大的成见。他们排斥“知识”的主要原因便是觉得那是一种非常“世俗的东西”,一点也不属灵,在上帝的救赎事工中没有什么作用。那么他们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呢?

通常来说,我们习惯于将这样的“偏见”称之为“反智主义”,然后将责任归咎于倪柝声等人。不过,平心而论,那些十分轻看知识的人,未必都熟悉倪柝声,甚至可能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当然,他们不知道倪柝声这个人并不代表没有受到他的影响,因为倪柝声的思想已经普遍形塑了华人教会的传统,已经内化在了传统教会的传统之中。

不过,将“反智主义”的责任都归咎在倪的身上是不恰当的。因为那些与倪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华人教会领袖中,也有部分具有这样的倾向。这个倾向也是透过传统的所谓“寓意解经”流传下来的。所谓的“寓意解经”是一种在西方教会盛行已久的解经原则,就是将文本视为具有不同含义汇聚于其中的文本,一般来说便是“表面意思”与“深层意思”,在某些神学家的眼中,“深层意思”是“表面意思”的延申,但到了华人教会传统的“灵意解经”后,这种“深层意思”往往就像脱缰的野马,有时可以完全独立于其表面意思。这样的解经我们也称之为“随意解经”。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笔者近来发现,这种轻视“知识”的状况也有一部分可能不是由于“反智主义”,却是由“抽象的神学理论”造成的。所谓“抽象的神学理论”就是那些远离今日信徒生活处境的那些艰深难懂的神学理论。不是说,这些神学理论本身有什么问题,也不是说它们不重要,而是说宣讲这信息的人没有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受众产生内心的共鸣。由于宣讲的人只是“照本宣科”,会众也听得“云里雾里”,于是他们便误以为这些理论都是“纸上谈兵”的“死知识”,对于属灵的生命没有任何帮助。 

二、“知识”于基督徒属灵追求的重要性

事实上,我们可以列举出大量的案例来证明,“知识”在信奉上帝之人之生命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单从新旧约圣经来看,我们发现在新旧约圣经中最伟大的两位神人,摩西与保罗,便是极富学问的使者。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而保罗则是犹太著名拉比的高材生,其学问的丰富从他所撰写的十三封新约书信便可一览无遗。

从教会历史来看,举世公认的伟大教父奥古斯丁便是极富才华的教会领袖,不仅如此,俄利根、亚他那修、爱任纽等人哪一个不是富有才华的有识之士呢?就连后期颇具反智色彩的德尔图良,也无法否认,他借着上帝所赐的知识在诠释三位一体的教义教理中做出过重要贡献。那么,我们会不会认为这些圣徒都是徒有头脑的知识而已呢?会不会觉得他们非常不属灵呢?事实上,这些圣徒既有丰富的学识,同时也有着丰盛的灵命,可以说是灵德才兼备之圣贤也。

有关“知识”与“灵性”的关系不仅可以贾玉铭牧师所说的“理性灵性化与灵性理性化”来诠释,其实也可以追溯到奥古斯丁及安瑟伦所提出的“信仰寻求理解”一语。对于圣贤们来说,信仰固然是上帝的恩赐,理性与知识也必不可少,因为“信仰”固然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但有了“信仰”之后,人们必然需要透过“理性”去加以了解。故此,“知识”便显得十分重要了。笔者记得若干年前自己还是个平信徒的时候,有一次听一位神学生讲课,他说,对于没有重生的人来说,也许知识会让他骄傲,但对于重生及爱主的人来说,知识越多越好。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如何让我们所牧养的弟兄姊妹们了解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不至于偏向“反智主义”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应当将“知识”与“经验”及“品格”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信徒们看到“知识”在这两方面所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

首先就是“经验”。今天当我们想要运用某种知识来参与侍奉的话,切勿将“知识”空洞化与抽象化,切勿让“知识”成为“艰涩难懂的东西”,而要将“知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让“理性”在今日的处境脉络中形成跟我们的生活及侍奉相关联的“活的知识”,是具体的,是有血有肉的。

其次就是“品格”。康德提到“理性”的时候指出两种理性,一种是“纯粹理性”,另一种是“实践理性”,后一种不仅跟人的认知相关,更与人的实践相关,是一种“必要的判断力”。正是这种判断力让我们在一切事上能作出合理的且负责任的选择。如果运用到基督徒的属灵生活,那么我们应当将基督徒的灵性与他的理性及知识整合成一种“属灵的洞察力”,并且借着生活实践,活出一种具有高尚伦理的基督徒生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