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面对死亡?——从古墓博物馆到爷爷的葬礼
虽然从小是基督徒,死亡以及死后的世界也是基督教信仰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对死亡只有很模糊的概念。和我一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他们又如何看待死亡?在“日常生活”的潮水下,大部分人可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往前走,死亡像伏在远处一团模糊不清的阴影,看不清楚真实的样子。不过,坟墓是死亡文化的实物形态,笔者最近在几处“墓地”,看到了人们对死亡认识的具象表达。
洛阳古墓博物馆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洛阳城北的邙山是中国人终极归宿的代名词,邙山上陵墓多得“几无卧牛之地”,有6代24帝长眠于此,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
洛阳古墓博物馆坐落在洛阳城北的邙山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葬类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古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砖雕石刻和古代壁画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博物馆。
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墓葬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很多内容,如人们的精神信仰、文化活动、艺术审美、生活状态等,还能反映国家的等级制度。
整个参观过程中,墓葬陈列部分最为印象深刻。博物馆中《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展览藏有我国古代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代表性墓葬25座,按照时代顺序分为青阳古冢、荆棘铜驼、烟云邙岭和古墓丹青四个篇章。这些墓室均由原址搬迁而来,在地下展区按墓葬形制复原展出。
北宋宋四郎墓
墓室有单人墓、夫妻墓、家庭墓,墓中的壁画有的反映墓主人日常生活场景,有的展示展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比如,卜千秋壁画墓和新莽天象神话壁画墓都体现了流行于汉代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以及引魂升天观念;东汉永康元年墓是一座典型的家族合葬墓,随葬品有丰富的日常生活用品模型;东汉出行图壁画墓和北宋砖雕墓则分别展示了墓主人出行以及宴饮的日常生活场景。
虽然是博物馆,但墓室本身以及和其相关联的概念让人不由得紧张。这种情况正是C.S.路易斯说的,人对“神秘”的体验。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后人对先人的思念和尊重,死者对人世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人生永恒的追求,其中一些也包含趋吉辟邪、寻求先人庇护的观念。
在这里,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是一种揣测,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或许是一份注脚。他们不知死亡为何物,怀着对死的恐惧和担忧、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向往走向死亡。
驻马店市基督教会公墓
参观完古墓博物馆没多久,我有幸在驻马店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白建德牧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驻马店市基督教公墓。
介绍墓地的石碑,正面刻着启示录十四章十三节的经文: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背面刻着“愿我们天国见”。
据白牧师介绍,教会的同工长老已经在墓地预留了位置。说起死亡,白牧师的语气稀松平常,“我死后就埋在这里”,他指着一处对我们说。自墓地自启用以来,陆续有人安葬进来。多数是教会老同工、老信徒,墓碑为他们的子女所立。也有令人心碎,不忍细想的故事:有母亲为年轻女儿立的碑,丈夫为年轻妻子立的碑;这该有多么心痛。
教会公墓
白牧师知道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对他们的侍奉如数家珍。走到一个九零后的年轻姐妹的墓前,不禁为她的丈夫难过。白牧师说,他们夫妻非常相爱,关系很好;姐妹很爱主,一直在诗班侍奉,是教会司琴;她年纪轻轻因病去世,丈夫实在伤心。一位五十多岁去世的弟兄,先前出大力为教会热心奉献,后来听从对教会持不同看法的领袖,对教会和教会领袖生出意见,突发疾病去世后还是安葬在了教会公墓;一位从重庆来驻马店经商的姐妹,年老之后被子女接回家去,因为对教会的归属感以及教会爱的侍奉,她执意从老家回到驻马店,在教会的关怀中回到天家,和弟兄姐妹葬在一处。
“弟兄姐妹生前在一起信仰,死后葬在一起,等基督来的时候,我们一起被提,一起上天堂,多好”白牧师如此说。
葬在这里的人,他们可能并不完全认识死亡,但他们已经知道的成为他们平安的确据,即身体的死亡不是结束,还有死后的世界,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他们要和他一同复活,一同在乐园里生活。石碑所刻经文非常贴切,他们带着平安的心面对死亡,甚而有要见主的喜乐,相信“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回顾自己的一生,也正如圣灵所说,是“息了自己的劳苦,有作工的果效跟随”。
石碑是一九九八年复活节所立,走向死亡,他们有的不是恐惧生命结束的心,而是期盼复活来临的心。
爷爷的葬礼
如果说参观古墓博物馆和驻马店市基督教公墓,我只是站在远处观看死亡,那参加爷爷的葬礼,就是在感受死亡的气息一步步向我靠近。一位作家写,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像是站在外圈为我们抵挡死亡的墙壁,当他们逐渐逝去,我们就没有遮挡地暴露在死亡面前。
爷爷是我直系亲属祖辈的最后一人,他的离世总让我觉得离死亡更近了一步。我刚刚成家,爷爷旋即去世,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历史不断向前。
当人的身体愈发衰老,灵魂反而愈加清晰地显现出来。每次和爷爷交流,我苦于沟通的艰难,不知如何向他解释信仰,但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他的灵魂,相信向他的灵魂说话,他一定可以听懂。我感受到他一生劳苦重担的痕迹、身体伤痛的折磨,有人里面的固执和悖逆,也有想得到爱和安慰的渴望。
我不确切知道爷爷去世之前是否归向基督。多年来,妈妈一直在给爷爷传福音,在离世前两三年,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神智并不时刻清醒,有时候相信有时候又不信。如今只能盼望,他是安息在主的怀里。
参加完葬礼,我总觉得亏欠,更为深切地感受到时不我待。我羞愧没能更为殷切地为他的灵魂祷告。我能做工的时间有限,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不管愿不愿意,我的工都结束了。在那一刻,我能平安地面对死亡,满心欢喜地准备见主的面吗?
传道书7章2节说,“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我不愿意因为不知生,所以忽略死,更愿意把死放在心上,更好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