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上帝的属性

关于上帝的属性,历来已有诸多讨论,许志伟认为上帝的属性可分为“超越的属性”与“临在的属性”,艾利克森则认为是“伟大的属性”与“良善的属性”,一些改革宗神学家则主张“不可传递的属性”与“可以传递的属性”。在这个问题上,赵紫宸认为这样的分法在理性上是无法通过的。因为“可经验的”与“不可经验的”从根本来说,是难以共存的。比如,他对于人格的理解。赵认为“人格”既是“道德人格”就必然是努力修行的结果,然而耶稣若“生而完全”,就等于是没有经过努力,没有努力,怎么会有道德人格,若没有道德人格,又如何生而完全?

笔者认为赵氏的观点乃受了经验主义的束缚。从圣经的教导来看,上帝是超越时空的主宰,是不能以人的经验来测度的。圣经的语言是信心的语言,圣经的类比也是恩典的类比。虽然康德从认识论的角度否定了希腊的形而上学,但康德的研究并未认真考虑基督徒的宗教经验,他更是没有从启示论的角度来了解基督教神学的可能性。不错,经验的确是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超经验的可能,毕竟,超经验不是反经验,在人的经验未曾触及之处,我们不能就断然否定超经验的真实性。

笔者既从圣灵论入手,便主张从基督徒的宗教经验作为认识上帝的重要途径。笔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路,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在笔者看来,圣经的语言既是信心的语言,也是经验的语言。比如,我们所知的《启示录》,这卷书信用了启示文学的文体,内中有大量的象形语言。笔者认为这些记述,是约翰在看见基督所指示他的那些超自然的异象后以自己及同时代的人所能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的。这既是上帝的特殊启示,因此属于信心的语言;又是上帝藉约翰所记述的,故此也是一种经验的语言。也就是说,基督徒以宗教经验及经验的语言来了解上帝的启示是合宜的。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语言仍只是起到“指向”的作用。基督教神学不应该成为一种密不透风的封闭式系统,而当适当保留那些理性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如,三一论、基督论、救恩论、预定论中的一些内在矛盾。

 当我们将上帝的属性分为“超越的属性”与“临在的属性”,“伟大的属性”与“良善的属性”亦或“可传递的属性”与“不可传递的属性”,无论哪种分法,都不是上帝属性本有的情形,而是人对上帝认识的结果。上帝的属性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只是在人们认识上帝的过程中,对于人而言,他们只能经验到上帝属性的某一部分,对于那些超越时空的部分,人是无法经验的。比如,人们能经验到上帝的慈爱,公义,崇高,智慧等,却无法经验他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与无所不知。人活在时空之中乃受时空的限制,仅凭着自己有限的智慧与经验,无法想象,也无法经验那超时空的现象。

不过,笔者想强调的是,人因自己的有限无法经验超经验的实在,并不能就因此断定超经验的非道德性,也不能断言,可经验的上帝就是上帝所展示的道德自我的全部。相对于有限的人来说,不管他的经验有多么丰富,灵命有多么高深,其对上帝的认识仍十分有限,即便他深刻经验到上帝的慈爱与公义,他所经验到的也肯定不是上帝道德属性的全部。上帝愿意向人彰显他的丰富,使人了解他的美善,即便如此,对于人而言,他仍是不可测度的全能者。无论在什么时候,即便以后我们到了天堂,仍无法完全地认识上帝,而这位上帝对我们仍具有相当的奥妙性。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