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教育”与“基督教神学”
从教会发展实际的需求来看,神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些地区教会的发展之所以受到阻碍,是因为缺乏合格的工人。羊多牧人少,仍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故此,教会的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神学教育也便成了重中之重。
不过,说来也奇怪,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神学教育的重要性,却对“神学”本身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有些基督徒更是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神学教育”,认为神学读多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有可能连“神”都给读没了。在这些人的眼中,“读神学”就仅仅是“获取知识”。他们担心这些“神学知识”反会使当事人淡化对神的信心,使人变得越来越骄傲。故此“读神学”是一种“不属灵”的行为。这些人的观点虽然比较极端,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少教会对神学教育的误解。他们以为神学教育是一种纯粹的理论训练,跟实际的教会生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这并不符合实情。
纵观港台及内地的神学院校,无论从办学宗旨还是从实际的神学训练,我们都可以看到“神学教育”绝非纯粹的理论训练。为了让我们消除这些误解,必须先对“基督教神学”有个基本的了解。
一、从词源学考察“神学”
首先我们可以从词源学来考察“神学”一词的含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神学”一词乃是由“神”与“言”两个单词所构成的复合词。其基本的意思则是“有关神的言说”。从广义来看,“神学”一词可以应用在任何一个宗教中,可以指任何一种特定宗教之神明的言说。从狭义而言,“神学”就是“基督教神学”,是指有关基督教信仰之上帝的言说。在此,我们所要考察的乃是后者,即“基督教神学”。如果,“神学”是指“基督教神学”,那么这里的“神”必然也是指基督徒所信仰之神。
那么,基督徒所信仰的神是否就是《圣经》中的“耶和华”上帝呢?对于深信《圣经》是圣灵所默示的灵感作品、是上帝特殊启示的成文性启示之基督徒来说,这位神的确就是“耶和华神”。可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接受《圣经》的权威。比如,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就有一批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不接受教会及《圣经》的权威。他们高举人的理性过于一切,使理性成为了衡量真理的标准。他们甚至宣称,人只要单单运用理性,就可以直接推论出神的存在。对于这批人来说,“神”充其量只是世界的创造主,但不一定就是《圣经》所显明的那一位。
这就告诉我们,单单从词源学来考察“神学”一词,并不能使我们得出一个跟我们的信仰相符的定义。我们必须将“基督教神学”放在某种特定的神学立场中,对其进行考察,才能确切地了解它的具体含义。换言之,我们对“基督教神学”所作的定义必须建立在某种特定的神学立场之上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二、“神学”是“教会在思考”
丁光训主教曾这样解释“基督教神学”,他认为“神学”就是“教会在思考”。如果他所指的教会就是“中国教会”的话,那么他所说的“基督教神学”必须是一种建立在中国教会特定神学立场之上的神学思想。那么这个特定的立场是什么呢?丁主教没有明说。不过,从他发表的相关著述及言论来看,他所指的“神学立场”至少就是“基本信仰”,也就是以“圣经”、“使徒信经”及“尼西亚信经”为核心的基本信仰。
如果我们将丁主教对神学的定义套在词源学的框架中,那么对于中国教会来说,“基督教神学”就是一种有关“圣经”及“使徒信经”与“尼西亚信经”所显明之神的言说。在三者中,“圣经”是终极的权威,而“使徒信经”与“尼西亚信经”则成了诠释的权威。当然我们可以说,“基督教神学”是有关“圣经”之神的言说,但这位“圣经”所显明的神是一位怎样的神,他的作为具有怎样的神学含义,则需要以“使徒信经”与“尼西亚信经”作为诠释的权威。在“圣经”与“使徒信经”及“尼西亚信经”的权威底下,“基督教神学”亦是一种回应当下处境的神学。比如在特定的历史脉络中如何看待政教关系,如何看待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关系,如何看待神圣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不同的神学反省最终将形成中国基督徒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总结
综上所述,“神学教育”的确是具有高度理性化及思辨化的思维训练,但不是纯理性,而跟生活毫无关联的训练。因为“教育神学”不仅具有理性的特质,也是相当接地气的,它必须是处境化的思考。包括在现实的处境中去反省圣经的教导及传统的教义,以及因着此种接地气的神学反省而对教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