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康熙与洋钦差的故事

在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上面写到:
“武英殿等处监修书官伊都立、王道化、赵昌等,字寄与自西洋来的众人。我等谨遵旨于康熙四十五年,已曾差西洋人龙安国、薄贤士,四十七年差西洋人艾若瑟、陆若瑟,奉旨往西洋去了。至今数年,不但没有信来,所以难辨真假。又有乱来之信,因此与鄂罗斯的人又带信去,想是到去了。必竟我等差去人回时,事情都明白之后,方可信得。若是我等差去之人不回,无真凭据,虽有什么书信,总信不得。因此,唯恐书信不通,写此字兼上西洋字刊刻,用广东巡抚院印,书不封缄,凡来的众西洋人,多发与带去。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从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康熙年间,小玄子曾经派遣艾若瑟、龙安国等等耶稣会士前往欧洲,与罗马教廷交涉,上演了一段中西交流的传奇故事。

早在南明时期,为了抵御满清的入侵,永历皇帝派出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前往欧洲借兵,虽然未能达成协议,但这是中国最早派出使者,前往欧洲开展外交活动。

到了康熙年间,不少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不少人都在紫禁城里工作,有的甚至成为康熙的帝师,彼此建立了良好关系。可是由于中西礼仪之争爆发,为了与罗马教廷沟通,康熙于1706年派出葡萄牙人龙安国与法国人薄贤士两位传教士出使欧洲。可是他们却在1708年1月20日,在里斯本附近遭遇海难而未能完成任务。

1707年,康熙再度派出意大利人艾若瑟与西班牙人陆若瑟两位耶稣会士前往欧洲(同行还有中国人樊守义),以澄清礼仪之争的问题。他们这趟顺利,于1709年抵达罗马,成功觐见教宗克勉十一世。

艾若瑟与陆若瑟将康熙关于多罗来华、中国礼仪之争以及传教士在华境遇等等,向教宗呈述。教宗听后饱含热泪说,“我从来没有令多罗如此发言行事”。由此可见,他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事后,陆若瑟回到了西班牙,1711年在此安息。而教宗却把艾若瑟留在了身边,没有准许他回到中国。两年多后,艾若瑟身患重病,想回家乡尼斯调养,得到教宗批准。不久艾若瑟遭到诬告,说他私自返回中国,因而遭到逮捕。但艾若瑟澄清了事实,被留在了亚平宁半岛。

直到1718年,教宗收到康熙皇帝朱笔文书,于是召见艾若瑟、樊守义,跟他们说:“你们可以回国,我将另遣使臣前往,向中国皇帝逐条陈奏”。但不幸的是,艾若瑟在返航途中,在好望角附近安息。

而康熙的发出的红票(谕令),就是寻找在欧洲出使的四位洋钦差。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除了身患重病的艾若瑟外,其他三人都已经安息了。因此都无法回来复命。但这份红票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方交流的一段历史,因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延伸阅读:《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