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两间教会这样从无到有开展小组事工
信徒多牧者少是中国教会的突出特点之一,成百上千人的教堂并不少见。在大堂会的治理模式下,许多信徒只是周末参加聚会,虽然教会也举办不同形式的周中聚会,但覆盖信徒毕竟有限。教会对信徒的牧养不足,信徒对教会也难有委身感。
在中国教会中,小组事工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不同教会开展的小组事工形式多样,具体作用也各不相同。不论教会如何使用小组,小组主要都是承担了两方面的功能:真道栽培和关系建立——只是功能或有偏重,或有某一功能的衍生职能。因此,在中国教会现在的处境中,小组事工不失为一个合适的方式,帮助教会更深入地牧养信徒的生命,也帮助信徒跟教会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很多牧者清楚地知道教会的情况以及小组事工的好处,但在自己所在教会却迟迟难以推进。确实,在教会开展新的事工不是一件易事,需要人员、体系制度等方面的预备,想到教会各样的不足和阻力,开展新事工的火苗可能随之也熄灭了。然而,任何新的事工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本文探讨的这两间教会,虽然小组事工从开始到现在都尚未完备,但确实已经为教会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
小组从无到有,初创期要考虑的三个问题是:谁来带领、如何分组、开展什么活动。
C教会是一间城市教会,疫情之前的几年,主任牧师连续招聘了多名神学生,扩充了教牧团队。紧接着,疫情来临,教堂时不时关门,因着现实的需要,教会开始做小组事工。小组长由教牧同工担任,信徒按照居住地分入不同小组。该教会是该市市区唯一一间教堂,每名传道人负责一个街道,街道下再分小组,设小组长。目前,小组日常的活动有:每日读经打卡;一周七天,每天选一名值日为成员的祷告题目代祷;一个月至少线下聚集一次,一起赞美,分享当周的主日礼拜,讨论讲道结束后留的题目。一般性事务小组内自行解决,有疑惑的报告传道人,根据情况传道人再报告教会。
虽然小组事工还比较基础,但发展至今,传道人也付出了许多努力。教会一位传道分享,最开始建立小组,她带领所负责街道下的每个小组,同时寻找潜在的小组长。她找到群里积极回应、信仰渴慕的成员帮助做联络员,协助带领活动,一段时间后,设立为小组长。建立小组长之后,她自己带小组长培训。最开始的那段时间非常忙碌,几乎每周都要培训,后续也要持续关注小组动态,陪伴小组长成长。
如今,C教堂的小组事工还在摸索过程中,各街道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因为信徒年龄、信仰生命、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小组的发展有快有慢,比较火热的小组,一个月有两次线下活动,彼此交流话语、分享生活。不论如何,该教会牧者同工如今更了解信徒的情况,也有了实际带领小组的经验,后续拓展和进深的工作都可在此基础上展开。
X教会是一间乡镇教会,信徒有上千人,以中老年为主,只有一名专职牧师。苏牧师在市区生活,虽然在这间教会牧会有五六年,但只对很小一部分信徒比较熟悉。此外,教会还有一名长老,是教会义工,在信徒中间颇受尊敬,观念较为传统,并不希望教会有新变化。牧者想开展小组事工,教会条件算得上简陋。
在基层牧会,苏牧师看到信徒中许多人对福音真理的认识并不清晰,求神拜佛式的信仰者居多。教会有个大的微信群,苏牧师每天发灵修内容,但只有寥寥数人回应。大群人数众多,牧者不知道谁听了谁没听,也没有精力有效监督。当地基督教两会的负责人多次呼吁在基层堂点开展小组事工,苏牧师萌生了做小组的想法,借此督促信徒的灵命成长。
苏牧师进行小组划分的方式称得上“简单粗暴”。由于对信徒不了解,她直接建好微信群,设定群人数为25人,然后将群二维码发在大群里,让信徒扫码,扫满25人自动归为一组,然后再发新的二维码进去,小组就以这种方式初步划分。她又邀请熟悉的、信仰渴慕的诗班义工担任小组长,建立小组长群,每日将灵修内容发到小组长群,再由小组长发送到小组群。组员听完分享内容,在群内打卡,小组长负责统计监督,再在组长群汇报。
和苏牧师交流时,教会的小组才开展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效果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各位小组长尽职尽责,积极监督组员的灵修情况,小组群内非常活跃。在建群的过程中,一些入群的信徒也把他们熟悉的基督徒拉进群,这些信徒因着各样事情信心软弱,一段时间没来教会,跟着群里的内容灵修一段时间,他们也愿意来教会参加礼拜了。苏牧师说,分小组之后,教会主日礼拜的人数明显增加了。
当然,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苏牧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过渡时期,每日灵修内容既发在大群,也发在组长群,一些对小组持保留意见的信徒没有加入小组群,直接从大群收听。她观察到这种情况之后,一方面单独联系信徒,了解情况,一方面停止在大群发送内容,只通过组长群进行。由于当前的分组方式比较粗糙,组长并不认识所有组员,组长反映有添加组员好友被拒绝的情况。目前小组事工还在起步阶段,有很多需要跟进的工作,比如小组长培训、小组实地聚集等。但不论如何,行动起来就是进展。
小组事工开展到后期,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常被讨论的如何防止拉帮结派、分裂教会;如何确保小组话语分享的准确性;如何保持小组的活力等。但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避免出现问题就什么都不做。正如一位牧师所说,教会同工需要学习的不是方法论,而是观念。他们并非不知道方法,再者方法也不能照搬照抄,从文中两所教会的实践就能看出来,实际情况不一样,处理方法也不一样。难的是改变观念,若是定意要牧养好主的百姓,不一定要做小组事工,在当地牧养一段时间,也能摸索出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