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繁荣的徐家汇,有一个著名的历史遗址——土山湾。这里曾被现代画坛泰斗徐悲鸿称为“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那么其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土山湾的形成不得不提林则徐,他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率领官员民众,全力治理太湖水系河流,疏浚河道,促进漕运与经济繁荣。在疏浚漕溪、肇嘉浜、蒲汇塘的同时,用淤泥堆积出一高地,当地人称之为土山湾”。
而随着近代天主教卷土重来,土山湾成为一块教会用地。当时中国处于动荡时期,不少幼儿流离失所,于是教会兴办孤儿院,收养这些孩子。原来教会曾在青浦建有孤儿院,但因太平军与清军混战而焚毁。于是在1864年,法国传教士夏显德神父在土山湾兴办了孤儿院。
根据历史记载,在八十七年中,土山湾孤儿院一共收养5500名孤儿,为处于动荡社会中的他们,提供了一个庇护之所。不仅如此,这些孤儿也能在土山湾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长大后能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
孤儿院有着严谨的学制,孩子们能在这里学到雕塑、印刷、木刻、五金、照相、纺织、印刷等等有用的技能。他们年长后,往往都靠着这些手艺进入作坊或独自创业,有了安身立命之本。而土山湾兴办的工艺厂,其生产的物品精美,更是成为当时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当然土山湾最为知名的当属其绘画的教学。在清早中期来华的传教士中,不少都是杰出的画家。像郎世宁、贺清泰、艾启蒙等等促进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与发展。而近代土山湾的传教士,同样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意大利人马义谷、法国人艾尔梅、范世熙等等都是土山湾孤儿院中杰出的传教士画家。他们对学生严格要求,根据记载:“从进入画馆描线条、学素描、练写生、画石膏,需要费时四年打下扎实的基础,新入画馆的学生仅练习画线条就要学半年。”从而为这些孩子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而且土山湾的绘画艺术教学,是现代美术教学体系在中国的首次实践,将素描、水彩画、油画等等艺术形式真正普及到大众中。对中国近现代的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完成了从传统美术教育到现代美术教育的过渡。同时土山湾也注重中西美术的相结合,出现了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特点。
土山湾的学生们还要学习宗教、数理化、历史等等课程,以拓展眼界,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土山湾出来的学生,不仅是优秀的画家,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新型知识分子。著名的刘德斋、周湘、徐咏清等等绘画艺术家,都是从土山湾走出的。因此这里才能获得徐悲鸿的高度评价。
2010年6月,就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原来孤儿院旧址,土山湾博物馆正式开馆。这里以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向人们述说了土山湾孤儿院的传奇见证,并将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美好佳话展现出来。
延伸阅读:《百年流泽:从土山湾到诸巷会》
本书涵盖1842—1942年间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士在中国刊印出版的各类书籍以及海外出版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献,以作者全力收集到的上述出版物的出版时间、出版机构、内容等为线索,分六十章展开,对它们的版本、源流、主要内容和历史价值作了详尽的梳理,探微发覆。正文后另附二十二则目录,有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河间胜世堂印书房、香港纳匝肋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中英文、小语种出版物目录等,可供研究参考。因此本书是一部了解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佳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