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对同性恋的反思(二) ——从信仰角度看性别与关系的本质

作者: 小奕
来源:福音时报
2024-11-07 15:32:05
分享与播放

当今社会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传统认知受到严重挑战,尤其是在性别与关系方面。性别是身份标签,还是神赋予的独特设计?关系是基于欲望的契约,还是一种反映神性与人性奥秘的神圣契合呢?在这个充满喧嚣和快速变迁的时代,基督徒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一、身份的迷思:选择自由还是与真理和解?

如今,性别的问题不再像过去那么简单,“男”与“女”二元选择已逐渐让位于不断扩展的“性别菜单”。在一些国家,走进咖啡馆,甚至会看到性别中立的厕所标识,而在社交平台上,性别选择框的多样化更是让人震惊。从男性、女性到“非二元性别”、“泛性别”,性别仿佛成为人类可以根据感觉随意挑选的选项。

关于性别,《创世记》1章27节描绘得如此清晰:“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没有复杂的扩展选项或自定义性别,而是上帝亲手设定的男与女,简单却充满深意。如果性别是上帝赋予的神圣身份,为何人类要挑战这一既定的安排,将其复杂化?

从基督教的视角来看,性别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更是与神圣关系紧密相连的角色体现。男人与女人的存在体现了神设计的互补与和谐。现代社会不断试图通过新的性别标签来定义自己,似乎是在逃避上帝所赋予的本质身份,将神圣的计划复杂化,甚至扭曲化。然而,复杂的性别菜单无法真正解答人们内心深处的困惑。

在泰国,这种困惑在变性文化中尤为突出。泰国以人妖文化著称,许多人选择通过变性迎合旅游业的需求,成为游客眼中的“特殊景观”。变性是一种在生理上对自我进行重塑的行为,这是否也是一种对真实身份的逃避?在这个以心灵解脱为宗旨的国家,变性表演者似乎反映了心灵深处对于身份的挣扎和对外在环境的妥协。

这些现象引发了关于性别认同的更深思考:变性究竟是追求自由的表现,还是对上帝设定身份的抗拒?人们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性别得到自由,还是再次陷入新的困惑与挣扎?如果人类真的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性别和身份,为什么不选择变成一只鸟,摆脱地球引力,享受飞翔的自由呢?显然,尽管可以通过手术改变外貌,却无法改变我们的物种,无法逃避肉体的局限。同样,也无法通过外在手段彻底摆脱上帝赋予的性别本质。

变性手术或许提供了一种表面的“自由”,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改变外表,却无法改变灵魂深处的本质。真正的自由来自与上帝的和解,而不是逃避祂的设计。圣经教导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是由上帝赋予的,而非自我塑造的产物。当我们接受上帝的设计时,才能找到内心的平安与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在于摆脱生理性别,而在于接受我们作为上帝儿女的身份,活在祂完美的计划中。

二、性别与爱的本质:关系而非感觉

爱往往被简化为一种感觉,一种短暂的激情。无论是在电影、电视剧还是广告中,“爱”常常以浪漫的吸引、心跳加速、甜蜜的瞬间等形式呈现出来,仿佛爱只是瞬间的情感冲动。然而,基督教对爱的定义却远远超越了这些表面的感觉。《哥林多前书》13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爱的深刻图景,爱并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种持久、奉献、牺牲的关系,是无私的给予和长久的忍耐。 

基督教对爱的定义是极其崇高的。爱首先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的感受。保罗曾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参林前13:4-7)在这里,爱被描述为一种持续的态度和行为,而非转瞬即逝的情感。这种爱是超越了个人的欲望,它关注的是他人的益处、对方的幸福,而不仅仅是自我感受的满足。

这里面讲到的“忍耐”是什么? 忍耐意味着当关系中出现问题时,我们不会因为一时的不快而离开;它意味着在面对困境时,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给予理解和宽容。这样的爱是无私的,它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成全他人。爱不会计算对方的过错,而是选择原谅,并持续在关系中给予恩慈。这种爱,正是耶稣对人类的爱,是我们每个人被呼召去践行的爱。

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却常常陷入对欲望的狭隘理解。两个人相爱,通常意味着他们“感觉对了”,彼此吸引,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激情。然而,这种基于感觉的爱情是不稳定的,因为情感和欲望本身就是短暂和多变的。今天的浪漫可能明天就会消失不见,昨天的吸引今天可能变成厌倦。于是,我们看到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速食爱情”,快速开始,快速结束。当感觉不再强烈时,会毅然选择分手或者寻找新的对象。

这种对爱的狭隘理解实际上在削弱爱的本质。爱并不是短暂的化学反应,而是深刻的承诺和牺牲。基督教强调,爱是一种永恒的契约,这个契约不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意志和行动之上。婚姻正是这种契约的典范。婚姻不是两个人因为对彼此有感觉而生活在一起,而是基于对彼此的承诺,一起承担责任、共同走过生命中的高峰和低谷。当激情褪去,爱依然存在,因为真正的爱是对另一方长期的、无条件的关心和奉献。

然而,在当今的文化中,爱和欲望越来越难以区分。许多广告在传递一种信息:爱是一种追求自我满足的体验,你“爱”某样东西,因为它能让你感觉更好;你“爱”某个人,是因为他或她能让你快乐。这样的爱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对方不能再提供这种满足,爱也随之结束。因此,现代人需要重新定义“爱”这个词,因为在当今文化中,爱似乎已经不再意味着牺牲、责任和承诺,而仅仅是追求瞬间的快乐和自我实现。

这种误解也渗透于性别和关系的讨论中。很多时候,人们在谈论同性恋、变性和性别认同问题时,强调的是个人的感受与欲望。一个人认为自己“爱”另一个人,不是基于对对方的长期承诺,而是基于当前的感觉。这种基于感觉的“爱”,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容易陷入短暂的关系模式,忽视了真正的爱应该包含的牺牲、忍耐和奉献。

但基督教的爱不同。它超越了个人欲望的狭隘界限,呼召我们去爱那些难以爱的人,甚至包括我们的敌人。这种爱是真正无私的,完全不依赖于对方是否让我们感觉良好,而是基于对方是上帝的形象。这种爱才是真正能维系长期关系的纽带,超越了单纯的性别或性向。

我们或许真的需要一场“爱的重新定义运动”。今天的许多“爱”,更像是包装精美的“欲望”罐头,人们打开罐头,却发现里面的内容常常无法持久满足人们深处的需求。而基督教的爱,像是一棵深植的橡树,虽然需要时间去生长,但一旦扎根,便能承受风雨,长久不衰。也许,真正的爱从来不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对方的益处,这才是今天应该重新找回的爱的本质。

三、基督徒的应对之道:拒绝与爱的平衡

LGBT群体,包括同性恋和变性人,常常被视为需要被拯救的个体。基督徒相信每个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但由于人类的堕落,罪使得人与神的关系破裂,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与生活选择。这种“堕落”的结果可以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罪,性别身份和性取向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同性恋和变性人并非因其身份而被定罪,而是因为人类普遍的罪性,每个人都有偏离神的设计与旨意的地方,而对神原本设计的偏离被认为是迷失方向的表现,我们亟需回归神的旨意。

然而,这种迷失并非仅限于某一群体,每个人都需要神的恩典。在基督徒看来,LGBT群体也是神爱的对象,他们是有价值的、可怜的灵魂,因被罪的捆绑而远离神。基督徒应以怜悯之心对待他们,而不是排斥或嘲笑。圣经教导基督徒要“以爱心说诚实话”,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爱中指出真理,邀请每个人回到神的怀抱。

面对同性恋者和变性人,基督徒需要与他们建立对话,而不是简单地定罪或隔离。在对话中,我们可以表达对圣经真理的坚持,但要以爱的方式去做,以温柔、敬畏的心为自己心中的盼望作出答辩。这意味着,我们的言辞应充满恩慈、尊重和同理心,而非充满敌意或道德优越感。

拯救的道路在于耶稣基督,通过信仰和悔改,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内心的平安和属天的归属。LGBT群体同样需要体验这种从罪中得自由的喜乐,重新找到生命的方向和意义。因此,基督徒不仅要带着怜悯和爱心看待这些群体,还要热切祷告,希望他们也能通过耶稣基督找到终极的救赎和内心的医治。

(未完待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