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想到行动:信仰实践的必修课

作者: 朱添瑜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31 12:57:34
分享与播放

“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雅2:14)这节经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信心若无行动,便失去了价值。这让我想起拿俄米和儿媳们告别的场景:“她们就放声而哭。”(得1:9)俄珥巴的悲伤固然真诚,但她最终止步于哭泣,转身回了摩押;唯有路得将哀伤化为坚定的行动,选择跟随拿俄米回到陌生的犹大地。

行动与空想的差距,在我自己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高中毕业时,同学们相约“每日一句英语”,信誓旦旦。我却自恃聪明,总想着“明天一股脑记住”,于是心安理得地拖延。起初还有“负罪感”,渐渐便淡忘了。

今年春节,重逢一位坚持至今的同学——他阅读专业英文如母语般流畅;而我的英语水平,却停滞在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他日复一日地行动了,我年复一年地空想了。“路虽远,行之将至。”他的成就,正是微小行动积累的明证。

行动的缺失也蔓延到健康管理上。“每逢佳节胖三斤”的调侃背后,是面对美食的失控。更严重的是拖延症——说到拖延,现代人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手机了。

我有个外甥女,她奶奶常向我抱怨:“现在放假,每天白天大好时光也不学习,整天抱着手机,非要等到晚上11点,视频看够了,手机玩腻了,才开始学习,经常熬到凌晨一两点。整天无精打采,内分泌失调,上初中以来个子一点也没长——这都是晚睡的后果。”

手机确实是个陷阱:我在学习神学课前祷告立志“定要好好学习”,然而上课才十分钟,思绪便飘向“未看的视频、关注更新的主播、精彩片段……”待猛然惊醒,时间已悄然流逝。

随即自责:“不是要学习吗?怎又想无用之事!”可这自责如浮云——转瞬即逝,心思再次游离。反复拉扯后,终于妥协:“就看一个”,结果,“最后一个”的保证形同虚设。在“告诫”与“悔恨”的交织中,两小时飞逝。回到书本,却已忘了所学何处。

日复一日,明知“立即停止刷手机”才是正道,行动却总败给那片刻的欢愉。那些关于“持之以恒学习”的真理,我不仅熟记于心,更是不厌其烦地教导孩子;对于“沉迷手机”的危害,我比谁都清楚。可悲的是,这种认知与行动之间的鸿沟,让我活成了“明白所有道理,却仍在虚度光阴”的写照。

然而,我们不该把无休止的“刷手机”归罪于手机本身。就像同一把刀在不同人手中会产生不同效果一样——问题终究在于我自己行动力的缺失!圣经记载,当以色列人深陷放纵的试探时,“跟随那以色列人进亭子里去,便将以色列人和那女人由腹中刺透。这样,在以色列人中瘟疫就止息了”(参民25:8)。

我们都知道瘟疫象征着“恶习”。只是“想”和“拖”无法止住“瘟疫”,唯有真正行动起来,“刺透”罪,“刺透“恶习,才能真正止住“瘟疫”。

从《民数记》的警示到路得的选择,都在反复强调一个真理——信心需要行动的印证,问题需要决断的解决。空想、拖延都是放纵的“瘟疫”,唯有像非尼哈那样果断坚决的行动才能止息。俄珥巴的眼泪令人同情,但最终成为大卫先祖的,是那个将悲伤化为脚步、毅然跟随婆婆的路得。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辽宁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