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争议的电影《东极岛》上映后,引起不少人对于二战时期盟军战俘的关注。其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华的一些西方人也被日军关押,其中包括位于山东的潍县集中营。
1882年,美国传教士狄乐播在山东潍县建立了“乐道院”,形成了传教、教育、医疗三合一的建筑机构。当时在山东的不少传教士、教师、医生及其家属都居住于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国扣押了日裔美国人。鬼子为了报复,就把在华的英美等西方国家人员送入了乐道院。并对这里进行大规模改造,形成了以挖壕沟、筑高墙、建碉堡,架设电网、机关枪等等组成的潍县集中营。
据统计,从建立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共有2382名在华西方侨民(其中包括327个孩子)被关押于此。这些西方人被剥夺了自由,生活条件艰苦。住房拥挤,食物短缺且质量差,常以粗粮、野菜充饥,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患病。
鬼子更对侨民实行严格管制,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还强迫部分身强力壮者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侨民们并未放弃希望,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开办学校、医院,举行礼拜仪式和文体活动,相互支持,维系着基本的生活秩序和精神寄托。
当时关押在潍县集中营的西方人,不乏一些社会知名人士。比如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任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等等。可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奥运冠军埃里克·利迪尔。
利迪尔是1924年巴黎奥运会400米冠军,由于从小在天津长大,对这片土地怀有真挚感情,因此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从事教学工作。抗战爆发后,他拒绝回国的建议,毅然留在中国与这里的民众共患难。
1942年,利迪尔与其他西方人一同被关入了潍县集中营。利迪尔非常关心这些儿童的成长,经常给他(她)们上课,教会了他们很多化学、体育方面的知识。也让这些孩子在苦难中得到了慰藉。然而不幸的是,1945年2月21日,利迪尔因为脑瘤而在潍县集中营安息,年仅43岁。他未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鬼子严加管控,可不少善良的中国老百姓,却对这些西方人伸出了援手。他们冒着危险,秘密把鸡蛋、糖、布鞋以及药品等急需物资用竹竿挑送进高墙内。而当地游击队更是与集中营内工作的中国人里应外合,让恒安石与英国人迪兰成功越狱。
1945年8月17日,就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美军空降部队抵达潍县,接管了集中营,被困西方人终于重获自由。至此,潍县集中营宣告解散,结束了这段特殊的历史。
潍县集中营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华的罪证之一,见证了在华西方人的特殊岁月,凝结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深厚友谊,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2019年10月,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