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玫瑰与鹊桥之间:遇见那永不熄灭的爱

作者: 思想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28 15:23:40
分享与播放

“爱到底有什么意义?”每当情人节玫瑰凋零、七夕星光隐去,这个问题总会悄悄浮现。我们用鲜花、礼物和誓言庆祝爱情,却在夜深人静时发现,人心深处的渴望,远非一时浪漫所能填满。两个节日,一种渴望——我们真正追寻的,或许不是爱情的幻影,而是爱的永恒本体。

一、 个人勇气与家庭祈愿:人类对爱的两种向往

情人节的起源与古罗马时期殉道的瓦伦丁密切相关。这位勇敢的教士为相爱之人主持婚礼,不惜付出生命代价。这个故事彰显的是个人主义的爱情观——每个人都可以为爱勇敢,为正义坚守。这种爱强调此时此刻的选择,看重个体的感受与勇气。

而七夕节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画面。牛郎织女的传说虽然动人,但古代女子在七夕之夜的主要活动是“乞巧”——向织女星祈求灵巧的双手、美满的姻缘、家庭的和谐。这种爱从不是孤立的个人感受,而是始终与家庭责任、社会伦理紧密相连。少女求良缘以成家,妇人求和顺以持家,母亲求子嗣以延家。一切祈愿都围绕一个“家”字展开。

二、 从人之爱到神之爱:认识爱的完全体

人的爱纵然美好,却总有局限。情人节的激情可能如朝露般短暂,正如圣经所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参约4:13);七夕的忠贞虽令人向往,却难逃现实的考验,因为“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17:9)。

然而上帝向我们显明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爱。这种爱不是遥远的祝福,而是亲自的承担:“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更奇妙的是,这爱不基于我们的完美:“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

三、 爱的真谛:从情感到盟约

《哥林多前书》13章给了我们爱的完美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这爱的真谛既超越了情人节的瞬间激情,也超越了七夕的遥远祈愿。它是一种选择,一种意志,一种行动——正如上帝选择爱我们,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出于祂永恒的本性。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代七夕节甚至禁止男女谈情说爱。宋代以后,七夕逐渐发展成为“女儿节”,女性们聚在一起穿针乞巧、祭拜织女,交流持家技艺。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实际上是现代商业文化的新建构。

结语:在爱中遇见爱的源头

这个情人节和七夕,或许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思考:当我们渴望被爱时,其实反映了我们内心对神圣之爱的渴慕;当我们努力去爱时,其实是在效法那首先爱我们的上帝。

真正的爱不是找到一个完美的人去爱,而是学习用完美的爱去爱一个不完美的人。这爱不是从我们里面发源,而是从上帝而来:“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

愿我们在玫瑰的芬芳与鹊桥的星光中,都能遇见那更古老、更深刻、更永久的爱——那在创世之前就已爱我们,并且“永不离开也不丢弃我们”的爱。这爱,才是所有人间爱情最终极的答案和最稳固的根基。

“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雅8:7)——这或许是对爱最美的诠释,也是每个渴望爱的心灵最终的归宿。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