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培训班的餐桌上,一位脑损伤弟兄的身影引发了一场关于“爱心”的争论。他不是学员,他却风雨无阻参与学习,这本是好事,不过他却因卫生状况让同席吃饭的学员难以适应;后勤同工为他分餐,安排单独吃饭,被某位学员视为教会没有缺乏爱心。于是,她不顾后勤同工的安排,强行将他带在身边和其他学员一起吃饭,引起矛盾。这场看似普通的矛盾,却反映出基督徒爱心实践中几个问题:爱心当有分寸,爱心并非单一的道德绑架,而应在自我要求、尊重他人与顾及实际中把握分寸,寻找平衡。
一、爱心当“不强加”
天主教有一位圣徒特蕾莎修女,她和她的修会同工俯身照料身处臭水沟、身体腐烂的流浪者,用行动诠释了“爱人如己”的极致境界,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爱心典范。但她并没有要求,每一位基督徒都必须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践行爱心。
这位学员自认为爱心很大,不嫌弃满身异味的弟兄,愿意和他同桌吃饭,甚至以自己为标准,强迫其他学员必须与弟兄同桌,否则便视为“没有爱心”,这种观点实则陷入了“爱心绑架”的误区。要知道她的爱心,并不是衡量所有人爱心的唯一标准。别人不能和弟兄同席吃饭,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爱心。
每个人对卫生的耐受度、对异味的敏感度也存在客观差异。有人能坦然接纳身体异味,有人却因生理或心理原因难以忍受。强行要求对异味敏感的学员与弟兄同桌,本质上是将自己的爱心方式强加于人,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免得有同工说:“你的爱心大,你能接受,便多付出,你还能他接回家,却不能强迫他人和你一样。”基督徒的爱心,应当是尊重他人边界的包容,而非用单一标准强加他人的道德压力。
二、爱心需“顾他人”
“爱人如己”的真理,从来不是只关注一方需求,而是兼顾众人的合理感受。弟兄需要被接纳、被关怀,这是信仰对弱势群体应有的怜悯;但其他学员对卫生环境的需求,同样值得尊重,并非“冷漠”的表现。
起初,弟兄与众人同席时,他碰过的菜无人再动,一桌饭菜大量剩余,学员们匆匆离席——这并非缺乏爱心,而是在卫生顾虑下的自然反应。后勤同工看到剩菜很多,知道学员没有吃饱,心中难受,为没有服侍好自责,不得已在兼顾卫生和尊重的同时,为其单独分餐,既保障了弟兄“吃饱饭”的基本需求,又避免了其他学员被迫忍受不适,正是“顾全他人”的务实体现。若只片面强调对弟兄的关怀,却无视其他学员的感受,无视后勤同工的付出和指责,反而背离了“爱人如己”的要求,因为除了弟兄,其他人也是爱的对象。
三、爱心是“要求己”
真正的爱心,从来不是对他人的苛责,而是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学员主动陪伴不修边幅、满身异味的弟兄吃饭,这份爱心值得肯定;但将“不同桌”等同于“没爱心”,用高标准要求他人,却偏离了爱心的本质。爱人应该是“省察自己”,而非“论断他人”;爱心应该是“自我要求”,而非“强求他人”。
后勤同工没有拒绝为弟兄提供食物,而是通过更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正是“自我要求式的爱心”体现。他们忍受他人的误解,没有抱怨服侍的困难,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寻找兼顾各方的解决方案。这种爱心不张扬、不苛刻,更符合基督徒“谦卑爱人”的信仰要求。基督徒的爱心,当以“要求自己”代替“指责他人”,用行动践行信仰,而非用言语绑架他人。
这场餐桌的争论,终究不是“有无爱心”的对立,而是爱心表达方式的差异。基督徒的爱心不应是单一的模板,而应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允许多元状态。比如:有人愿意近距离关怀,有人通过后勤保障表达爱心,这些不同的方式见证了基督徒的爱。
从这场小小的就餐分歧中,让我们看到基督徒践行爱心——既要怀揣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也要保有对他人感受的尊重;既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也要以包容心看待他人。爱心不是道德绑架的工具,不是片面的自我感动,而是在接纳差异、兼顾各方中彰显的智慧与温暖。唯有如此,才能让爱心真正成为连接人与人的桥梁,而非制造分歧的隔阂,让信仰的见证在务实与包容中落地生根。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