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是中国基督教的旗帜性人物丁光训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丁光训主教一生挚爱祖国,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报以高度热情——“社会主义是大规模的爱,有组织的爱,形成为社会制度的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诤友,丁光训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巩固与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杰出爱国宗教领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亲密朋友的几段爱国往事。
两个C,基督和中国(Christ and China)
1915年,丁光训出生于上海一个基督教世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理学院和神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和神学学士学位。1943年任上海国际礼拜堂牧师。1942年至1945年,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青年会对中国的现代化、融入世界有诸多贡献,致力于服务社会、改变社会。丁光训被青年会内一批思想偏左的青年知识分子、基督徒所吸引。其中,对丁光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后来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首任主席吴耀宗。
据丁光训回忆,吴耀宗的基督观为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讲得最多的是中国基督徒爱国的问题,中国怎样才有救的问题。“爱国”和“爱教”的紧密结合,从此在丁光训的心中生根。
1949年5月,吴耀宗赴欧洲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时,曾找丁光训长谈。吴耀宗介绍了解放区欣欣向荣的情况,特别是人民群众翻身做主所带来的新的精神面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还向丁光训详细解释,在新中国,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协商来妥善解决,统一战线将在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受此影响,丁光训始终发扬民主作风,随时倾听群众的声音,反映广大信徒的合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深受广大信徒的爱戴。
30多年后,丁光训在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演讲时,提及往事,将他这一代中国基督徒的信仰归纳为“有两个中心的椭圆,是两个C,即基督和中国(Christ and China)”。
提出“三自”到“三好”
1950年7月,以吴耀宗为首的一批教会知名人士,在上海联名发表题目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三自”革新宣言,号召中国基督徒独立自主,按“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办教会。9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这一份宣言,标志着“三自”爱国运动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
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宣言并配发社论《基督教人士的爱国运动》。
此时,正在海外学习工作的丁光训十分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结识了一大批思想进步、同情中国革命的海外基督教人士,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1951年年底,丁光训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回到祖国,回到上海。
1954年7月,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吴耀宗任主席,丁光训为常务委员。
1980年,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召开,丁光训接过吴耀宗的衣钵,领导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丁光训发表了以“回顾与展望”为题的开幕词,提出“三自成就巨大”“三自任务未了”,要从“三自”到“三好”,即自治要治好、自传要传好、自养要养好,在理论上丰富深化了三自原则的内涵。在丁光训看来,要建立一个“治得好、养得好、传得好的教会”,这样才能对中国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丁光训理解的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徒的爱国运动,是提倡中国基督徒发扬民族自尊心、热爱祖国,同祖国同胞走在一起、想在一起,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将教会植根于我们祖国的土地之上。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抵御海外渗透
1978年,丁光训作为基督教界代表人士当选为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常务委员,1989年起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参政议政,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直言不讳,常说我们应该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1982年,丁光训作为全国人大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宪法修改的整个过程。他多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修宪提案,并组织全国政协中的宗教界委员召开座谈会,反映宗教界的意见。最终,经过丁光训、赵朴初等人的努力和全国人大的审议,新宪法第36条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本来含义,成为国家制定和执行宗教法律法规、处理中国宗教问题的根本依据和保障。
丁光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决抵御海外渗透,在涉及国家主权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更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1991年,丁光训率团参加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简称世基联)大会,在商谈中国基督教协会入会事宜过程中,与台独势力台湾长老会进行了坚决斗争,最终争取到世基联总干事以书面方式重申该组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基督教协会才加入世基联。这是中国基督教迄今唯一正式参加的国际性团体,它拓宽了我国基督教对外交往的渠道,增强了我国基督教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