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主日崇拜时,诗班突然没有献诗,会众面面相觑,不知何故。后来才得知,是被主任牧师临时取消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起因于诗班的一位老同工A。她虽不是诗班长,却负责诗班的日常训练。她私下带领几位教会同工学习乐器,但并未事先征得负责人和堂委会的同意,参与学习的同工们也蒙在鼓里,以为这是教会的统一安排。直到需要向琴行支付费用并要求教会报销时,主任牧师才得知此事,自然感到惊讶:“你们学了这么久,竟然先斩后奏,到现在才来要求报销?我不同意,你们自己处理。”因此,同工A对主任牧师颇有意见。后来,教会一位信徒去世,举行丧事礼拜时需要诗班派人参加,结果无一人到场。主任牧师顿时发怒,说道:“这个主日诗班不用献诗了,以后也都不要再上,全部取消。”
于是上个主日崇拜中诗班没有献诗,至于这个主日会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客观地说,同工A起初的做法确实欠妥。虽然她负责带领诗班,但涉及诗班人员外出学习乐器这类事项,理应先向负责人汇报,获得批准后才能进行。然而她并不认为需要告知负责人,觉得“既然是我带领诗班学习,他(主任牧师)又不懂唱歌,有什么必要跟他说?”不仅如此,过程中还产生了学习费用,在未经堂委会同意的情况下,她独自作出决定,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规矩。
当然,主任牧师的处理方式也略显冲动。尽管同工A的做法确有不当,但也不应迁怒于整个诗班。他认为诗班已不再听从自己和教会的安排,而是对同工A唯命是从。既然如此,诗班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对于这种情况,有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要加强沟通,消除误会
在整个事件中,各方之间的沟通不足且不够细致,导致误会丛生。例如,同工A没有提前与主任牧师沟通;学习乐器的几位同工也未与同工A充分交流,误以为这是教会的决定;主任牧师也没有与诗班成员深入沟通,便认定他们只听从同工A而不服从教会安排。这些误会本可避免,却因沟通不畅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导致诗班献诗被取消。
二、要自我省察,反思己过
表面上看是沟通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点:要学会反省自身的过错。出现问题若不反省自己,只一味指责对方,认为都是别人的错,问题不仅无法解决,还可能衍生更多矛盾。
按理说,基督徒应当是一群善于反省己过的人。但人性是软弱的,常硬着颈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当这样的态度累积,彼此间的隔阂便会逐渐加深,进而影响圣工的配搭与推进。在教会服侍中,没有哪项工作单靠个人就能完成,正如身体各肢体虽功能不同,却需彼此配合才能正常运作。若人人固执己见,不肯倾听接纳他人,圣工推进必将受阻。唯有在服侍中多看他人长处,彼此补足,才能使圣工在和谐中有序开展,彰显基督的爱与合一。
三、要彼此配搭,做好各样的圣工
作为教会同工,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应拿圣工赌气。例如在丧事礼拜时竟无人参加,这种行为显然不合适。应当将个人情绪和恩怨放在一边,因为每次参与圣工都是为主做工、见证信仰。若因个人原因影响圣工开展,不仅辜负弟兄姊妹的信任,也可能使神的名受亏损。
四、要总结经验,避免再犯
事情过后,需静心总结问题所在,例如沟通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固执己见、是否顾全大局等。只有认真反思这些方面,找出症结,才能在今后的服侍中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让彼此的配搭更加默契,让圣工的推进更加顺畅有力。
不可将个人情绪带入服侍,因为服侍的核心是荣耀神、造就人,而非宣泄私愤。弟兄姊妹在配搭服侍时,难免有意见分歧或者理念差异,但应以包容之心彼此接纳,以温柔言语沟通交流。若任凭情绪主导行为,不仅破坏团队合一,还可能伤害身边的肢体,更让外界对信仰产生误解。真正的服侍,是将主权交托给神,让基督的爱在心中作主,无论面对何种境况,都能保持平和与信心,以行动见证信仰的真实与美好。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基层教会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