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是罪人的朋友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13 07:22:16
分享与播放

记得在10多年前,主内几位弟兄姊妹聚会的时候,谈到了主内一个信徒,他是个老板。一位姊妹说:就他那样的还是信徒,不要搭理他。可另外一位姊妹说:我们都是罪人。主就是拣选和救赎我们这些有罪的人。大家都觉得是这样的。

在圣经新约中记载了主耶稣基督与税吏利未(也称为马太)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耶稣如何呼召利未成为他的门徒,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宝贵的属灵真理。

 一、主耶稣为何要与罪人税吏在一起?

马太(Matthew;希腊文Matthaios),原名利未,福音书所载耶稣十二使徒之一。曾作罗马政府在迦百农的税吏,遭法利赛人忌恨和蔑视,自己却不避讳,称“税吏马太”。有一天坐在税关上,受耶稣呼召,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并在家中设宴款待耶稣及其门徒,同席的还有税吏和罪人。法利赛人诘问耶稣门徒时,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五旬节时参加了耶路撒冷的集会祷告;曾和彼得一起讲道,使几千人悔改而皈依基督。与众使徒一同坐牢受审,并把为耶稣受辱当成喜乐。传为马太福音的作者。后来曾在巴勒斯坦等地传教并殉道。(丁光训 金鲁贤主编:《基督教大辞典》第406页)

古今中外税吏总是不讨人喜欢。在耶稣时代比较虔诚的犹太人看来,税吏是一些采用不正当手段取钱的人,税吏是与盗贼、杀人犯、强盗相并列的,是不洁净的人。在基督教界新约圣经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之一、专注于分析与新约圣经相关的希伯来圣经和拉比文献,以重建耶稣所处的历史环境,并深入理解耶稣的生平和教导的德国耶利米亚斯(Joachim Jeremias)牧师研究拉比文献发现,很多职业者是被那些虔诚的犹太教信徒看不起的,其中包括税吏。他们被视为不诚实,不能作为见证人,不会被法利赛群群体所接纳。另一方面,税吏人与罗马官员合作,被视为卖国贼。税吏的很多行为严重违背了上帝的诫命。在福音书中,他们常与罪人、娼妓、外邦人并列,他们自绝于自己的同胞而滑向与外邦人同列。因此在很多犹太人看来税吏算不上是上帝的子民。而耶稣却把他们看做是自己的同胞,是上帝的子民。耶稣奉差遣,是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是要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而这些人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税吏也是失丧的人,是迷途的羔羊,耶稣正是一个牧人,使人得更丰盛的生命,这也是拯救的内涵。

主耶稣掌握着天国的钥匙,决定着谁先进入、后进入,乃至是否能进入。按照当时的一般标准,一个税吏的悔改,要对以前的不当所得作出赔偿,而且要放弃原来职业。施洗约翰有不同的见解,他所强调的是,除了规定的数目,不要多收;和约翰一样,耶稣也没有要求税吏放弃原有的职业,比如在撒该的例子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税吏实际就是罪人的代名词,以此比喻我们这些罪人。在这里,利未对耶稣的呼召做出了迅速而彻底的回应,他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收入,选择跟随耶稣。利未在自己家里为耶稣大摆筵席,邀请了许多税吏和别人一同坐席,这表明他公开地承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并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这份新生命,也就是认罪悔改。

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耶稣的门徒发怨言,质疑他们为何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吃喝。耶稣回应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这表明耶稣的使命是召唤罪人悔改,而不是仅仅与义人相处。

二、马太为何能够舍弃“铁饭碗”?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耶稣对罪人的接纳和爱,以及他呼召人们悔改和跟随他的信息。利未的转变也体现了一个人在遇到耶稣后,愿意放弃旧生活,开始新生活的决心和行动。

老弟兄我到了晚年,想起年轻气盛的时候做的那些错事、说的那些错话,总是感觉羞愧难当、追悔莫及。但是我们不能总是陷在自我谴责和懊恼中,而要深深地感谢主的饶恕和恩典,要从祂的救恩中“拔出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主做工,也是“赎罪”吧。

耶稣带着他的权柄宣讲天国大计。天国的到来将使被掳的得释放,被放逐的得回归。耶稣邀请人一同来庆祝这个历史转折。在天国里,凡是跟随耶稣的和接受他宣讲而以耶稣所认可的方式悔改的都可以一同享受天国的筵席。在现有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秩序下,穷人所拥有的只有绝望。法利赛人将他们归入“大众”之列,他们的信仰上的无知和道德上行为使得他们不能进入救恩,被解读在天国之外。这正是耶稣所说的“因为你们正当人前把天国的门关了”。更加边缘化的税吏和妓女更是不能进入主流社会,更加被解读在天国之外。因此,政治、经济、宗教上占有一定优势的阶层和绝对劣势的阶层之间的张力是可以想象的。耶稣所领导的群体是一个主要由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构成的。从社会学的短缺理论来说,这些罪人以及穷人,无论是绝对贫穷者还是相对贫穷者都有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的短缺。而耶稣所宣讲的天国信息对他们有诸多吸引力,这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他们为什么跟随耶稣,加入到耶稣运动之中。

税吏的得救见证给我们启示,我们这些人是不是也应该立刻响应主的呼召,立即放下自己的“铁饭碗”、身上的那些缠累什么之类的跟随主耶稣基督?

“税关”,即街上的税银征收所,通常税吏们是坐在里面等候人来缴税;“税关”也比喻我们世俗的各种各样的“饭碗”,即使是铁饭碗,也值得舍弃来服侍主。

主耶稣说你跟从我来,主并没有说“相信我”,而说“跟从我”;因为相信主是包括在跟从主里面,过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跟从基督的生活。不是我们寻找主,乃是主来寻找我们;主的呼召,使我们能离弃罪恶跟从祂。

人若没有听见主的呼召,就没有法子跟从主,也是坐在“税关上”,不肯舍弃那“铁饭碗”;呼召一来,人非听从不可。马太没有找各种理由,比如说:账还没有结清、工作还没有辞职等,立刻就跟从了主,这在不信的人看来,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三、主耶稣的饶恕

耶稣与约翰有很多不同,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耶稣在传道期间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这是主耶稣的伟大慈爱和饶恕。

在第一世纪的犹太地区,税吏是与罪人同列的,是被人痛恨和瞧不起的。除了税吏这样的社会边缘人士之外,耶稣还与弱势群体中的穷人有密切的交往,传福音给贫穷的人是耶稣传道的一个重要工作。

主若吸引,我们就快跑跟随祂,就不要犹犹豫豫、左右摇摆。

主所要求我们的,不只是相信祂,还要跟从祂;跟从主,就是在十字架的道路上遵行神的旨意。只信主而不跟从主的人,神用不着他;只信不跟从,那不是真的信,只不过是口头的信、口头的基督徒。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跟从主;跟从主,就是有份于主的患难、忍耐、国度。

马太丢掉了优闲、富裕的差事,却找到了皈依;丢掉了可观的收入,却找到了尊荣;丢掉了舒适的保障,却找到了梦想不到的经历;丢掉了“铁饭碗”,却找到了人生最美好的“工作”。

我们也是一样。

一位牧长,在信主之前,他自己拥有两个企业,是名副其实的老板。但是他信靠上帝之后走上了专职服侍的道路,并将企业交给其他人打理,自己一心一意服侍教会。表面上看他舍弃了企业,但是他得到了永生,并且以企业的财富“反哺”给教会,每个月都把企业所得的十一奉献,这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他说:我很喜乐,我超脱了商界、世间的烦恼,在基督里我得到了真自由、真平安。

如果我们选择了跟随耶稣基督走到底,那就要舍弃许多的东西。其实也就是中国那句话:没有舍哪有得呀。只不过我们从基督里那得到的是无限,更多更多的恩典。

四、主耶稣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共观福音中,马可福音最先成书,马太福音、路加福音都参考了马可福音,因此,对于耶稣召税吏的讨论我们集中于马可福音的经文。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推论,耶稣受到税吏的欢迎。自从庞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于公元前63年征犹太地区之后,该地无论在谁的代理统治下都得向罗马人缴税。税收的主要部分是直接税(tributum agri)和人头税。耶稣与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来往为多个来源的资料所证实,大多数新约学者认为马可福音经文所反映的是耶稣传统。而且从常理判断,早期教会不大可能捏造传说,耶稣喜欢跟社会下层人为伍。耶稣与税吏、罪人来往是早期的传统,耶稣召税吏利未为门徒就是在他传道之初,发生在加利利的迦百农。

新约圣经里面提到的税吏利未很有可能是被税收承包人(tax farmer)雇佣来工,就是说马太实际也是一个受雇于高级税官的底层税吏,有点高级打工者的意思。

“坐在税关上”,就是说明利未是在一线收税的人,不是“坐办公室”的,而是直接面对过路的商人收取交易税。利未更有可能收取的是过路费,是一个收费员, 这种人也属于社会底层,并不是什么“大官儿”,他们可能因为行为不规矩而被开除或者受到罗马律法的惩罚,同时也遭到人们的憎恨。

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我们也是罪人,但主拣选了我们,我们才获救恩,主是我们最知心的朋友,所以我们信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五、被呼召、被拣选就要认罪悔改

我们读经要知道经文记载的历史背景。当时犹太地区的犹太人面临着很多问题,政治上有罗马强权的存在,文化上面对着希腊化、经济上的双重税收,而这些危机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犹太人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们中的有些人采取的方法是追求神圣。

追求神圣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别为圣。追求神圣成为当时的时代精神,一方面他们以此表明自己对上帝的信靠,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被外来文化同化,是救亡图存的一种方式。马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归向基督,成为门徒的。

从耶稣的召唤与马太的转变就可以知道,耶稣在税关上遇见马太,并简单地对他说:“你跟从我来!”马太立刻撇下所有的,起来跟从了耶稣。这一行为象征着对耶稣的完全信任和对旧生活的彻底放弃。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我们的过去如何,耶稣的召唤都能带来彻底的转变和新生。

神爱世人,这世界所有人都需要救赎。

耶稣的教导强调,不仅是税吏和罪人,即使是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虽然外表遵守律法,内心却可能充满了罪恶。耶稣揭露了法利赛人的罪行,指出他们外表的圣洁掩盖了内心的罪恶。这启示我们,所有人都是罪人,都需要神的宽恕和救赎。

马太的名字意味着“神的恩赐”,他的故事展示了即使是罪人,也能因神的恩典而成为耶稣的门徒。马太的转变和他对耶稣的跟随,体现了人类对神恩典的积极回应。

耶稣来不是为了抬高自己,而是为了服侍那些最卑微的人,“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他选择与税吏和罪人在一起,显示了他服侍的使命和对所有人的爱。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一个人的过去如何,都有可能通过耶稣的召唤和神的恩典得到救赎和转变。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灵性的医治,而耶稣的使命就是提供这样的医治。

基督徒被呼召和被拣选,意味着我们被上帝选中,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得到救赎。这个过程涉及到认罪和悔改,即承认自己的罪,并在心灵和行为上转变,成为“新人”。这个“新人”是指那些在基督里重生,拥有新生命和新希望的人,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都与基督的教导相一致。

我曾经和几位牧长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开玩笑:我们这些人啊,都是“癫狂”的人,像使徒保罗一样。他们也承认,还问我“毋老师你是不是也是癫狂的人?”我说我是。我常年背着一个沉重的行囊,到各地教会走访,正常的人就认为你退休了,不好好在家歇着,你这么跑,图个啥?你是不是癫狂了?不信的人看着我们确实是“不正常”的人。因为我们的旧人(属世人)已经没有了,我们是新人,在基督里的新人,和他们不一样。在那些不信的人眼中看着我们就觉得奇怪,说我们是有些癫狂,这是我对新人的理解。我们属基督的,我们为福音可以舍命。我们是俗人,但是我们不庸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我们的心和灵不是属世的。“如果我们癫狂,是为神。”成为“新人”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直到见主的那天为止。基督徒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求成长和改变,以更接近基督的形象,是一辈子的、是终身的。这个过程包括了对罪的认识、悔改,以及在圣灵的帮助下努力活出基督徒的品格和行为。

常常儆醒我们的心,认罪悔改献上己身。

常常反省我们的心,思过感恩做主精金。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