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所谓“临终关怀”,是指对将要死亡的病人给予心理和生理上的关心照顾,使其减轻痛苦,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间。
“临终关怀”这项事工在教会中需要被重视。教会不仅仅是传播福音的地方,更是一个散播爱的地方。丁光训主教曾倡导“爱的神学”。他认为,上帝是爱的上帝,爱身边人不只是对他们微笑和友善,应该设身处地,深入他们的感情,与他们一起感受,理解他们的状况。这种“爱的神学”正是临终关怀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为临终患者(临终者)及其家属(哀伤者)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关怀。
因此,做好此项事工不仅有助于教会与临终关怀家庭之间的关系,还帮助教牧人员对临终关怀有更多的认识,对有效推进教会临终关怀事工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学会在“爱”中关怀、“爱”中安慰。藉此,我将从这两者中谈谈一些关怀与辅导。
一、对临终者的关怀与辅导
兰詹娜·斯里瓦斯塔瓦曾说:“死亡是一种普遍的命运,它不是我们为生存付出的代价,而是生命的自然结局。”所以当我们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我们应当学会从容地告别,而临终关怀就是这场告别中最长情的陪伴。
临终关怀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事工,其服务的理念是“四全”的照顾,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的整全性综合关怀。具体而言,临终关怀在实践上通常分为对临终者身、心、灵三个方面的关怀。
1、身体关怀
临终者所要承受的最大痛苦莫过于身体的疼痛,临终关怀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临终者尽可能减轻痛苦和其他身体不适症状,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目标。只有身体的痛苦解决了,生命中其他方面的需要才可能得以发挥。临终者的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临终的人经历的急性疼痛,有些和恶性疾病有关,有些则没有关系。绝大多数病症中,疼痛都可以由药物缓解。但药物并不是唯一的镇痛方法,其实很多疼痛与心理有关,这就需要教会同工帮助临终者做适当心理辅导。临终者濒死前夕,身体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嗜睡、手脚冰冷、体温明显变化、频繁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饮食摄入减少、剧烈挣扎、呼吸频率变化、颤抖抽筋、意识混乱、出现幻觉等等。特别是临终者主动提及生命已近终点时,更需要抓紧时机。
除此之外,体力不支、脱发、黑眼圈、气短、肤色改变,下颌肌肉松弛导致脱臼,嘴唇无法闭合等也是临终者常见的症状。照护者可以帮助临终者补充水分和营养,用毛巾棉签等沾湿嘴唇保持湿润,还可以为他们按摩、翻身,减少褥疮产生的可能。在倾听他们想法的同时牵着他们的手,轻轻地抚摸他们的手臂,拥抱,简单的柔声安慰都是疗愈身体痛苦的良方。
2、心理关怀
除了身体上的关怀之外,心理上的关怀也至关重要。由于疾病导致进入的临终阶段会让临终者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波动,所以,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情绪和波动,这些临终阶段就会成为临终者的心理煎熬期。临终者的心理变化也会受到各种程度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
瑞士心理专家伊丽莎白·库博勒·罗斯提出了临终者死亡前心态变化的五阶段理论,包括拒绝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忧郁期和接纳期。死亡心态对死亡进程有着明显的作用。事实上每个临终者对死亡的态度都不同,并非完全按这五个阶段顺序发展。现实中有些人会跨过某阶段,有些人则在几个阶段中循环往复。人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在面对临终丧亲时的心态是凌乱交集的,人在最后阶段的情绪绝非简单的五个词语能够囊括,它会因人、因时等条件呈现多种多样的反应。五阶段理论的确有助于帮助我们对悲伤的本质多一些理解,帮助我们判断辨别临终者的心理状态,但同时也容易标签化。教会同工在做判断时要谨慎解读五阶段理论,根据临终者的实际状态安慰疏导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教会同工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帮助临终者实现愿望,完成遗愿。值得注意的是,临终者可能因身体疼痛或注射药物导致神志不清或出现幻觉,教会同工需要和亲属一起辨别哪些是实际的愿望,哪些是虚妄的幻想。这些愿望包括个人愿望、与家人朋友道别,与神与人和好,与自己和好,清偿债务,归还物品,解开心结,和亲友互相道别,表达感谢和爱意、互送礼物等等。同工也可以引导临终者设立
生前遗嘱,决定自己的葬礼方式,参与人员和安葬位置等。尽量鼓励亲友共同参与照护、在生前与临终者道别、尽量参与满足临终者愿望的过程、与临终者和解、向临终者为家庭的付出表达赞扬和感谢、表达家人间彼此的爱意,避免离世后后悔而愧疚。在关怀的过程中,同工应悉心向临终者传递他们的生命虽然临近终结,但仍然值得尊重,有价值。
3、灵性关怀
在基督教中,一个人的属灵生命是十分重要的,临终者也不例外。为坚固临终者的信心,不在最后的时光中灰心失望,临终关怀同工可以帮助临终者做生命回顾,回忆自己的一生作出总结和概括,从中数点上帝的恩典。帮助他们在最后的时间内忏悔认罪,获得宽恕。上帝是生命的创造者,是义人的救赎,通过人生总结可以给他们带来天国永生的盼望。
有些信徒是生命接近终点之时才寻求上帝来到主前的。同工可以在此期间加深临终者对信仰的认识,教导他们基本的信仰真理。因为他们的体能和精力有限,不宜繁琐啰嗦,尤其是在临终者信基督教而其家人不信的家庭中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说“耶稣爱你,我也爱你”、“上帝赦免你的罪”等简单关爱的话,使临终者感受到同工们出于基督的爱与关怀。
临终关怀同工有时并不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生理病痛,可以为他们读经、唱诗、 祷告,提供精神支持,有能力讲话的临终者可以邀请他一同诵读和赞美。运用圣灵的能力来帮助临终者,缓解他们的疼痛和不适。
事实上,生命回顾不见得适用于所有人。人们往往希望临终者变得更好,但是有些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并不能产生舒适感,而是极度地失望。所以同工们需要对此持谨慎的态度,不要将自己的情感或精神需求投射到临终者身上,抵制那种以自我观念为中心,打着为临终者好的旗号进行自我满足的倾向。多站在临终者的角度考虑,尊重临终者的想法,生命回顾就可以成为对人生经历的概括,人生意义的总结,而不是人生评判。
二、对哀伤者的关怀与辅导
临终者的离世并不意味着关怀的结束,临终者离开后,临终者的亲属(哀伤者)仍要继续面对失去亲人后的生活。哀伤者的关怀也不是从临终者离世时开始的,而是与临终者的探望关怀同期进行的工作。对哀伤者的辅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鼓励接受现实
面对亲人的离开,哀伤者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一时之间还是难以接受现实。
哀伤者可能试图通过保留逝者遗物的方式来睹物思人,与逝者建立连接,拒绝承认逝者已经离去的现实。美国Story File公司创始人斯蒂芬·史密斯化悲痛为生意,运用全息摄影技术,收录死者生前的图像、声音、问答题等信息,输入到软件中,创造出了自己母亲的化身,使用这款软件的人可以以全息对话视频体验的形式实现与死者交谈。这种虚拟亲人的死后化身,使人更加难以认清现实,陷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留有念想,藕断丝连。因为这些“数字化身”即便再智能,也始终无法脱离它的前缀“人工”二字,不过是虚妄的假象罢了。长此以往,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挣扎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所以同工需要有意地帮助哀伤者确认死亡真相,接受死亡的事实有助于避免过度伤痛。让哀伤者确认死亡确实发生,亲眼看见逝者的身体,在遗体前告别,参与轮流守夜,让亲友前来吊唁哀悼,亲自参加葬礼,亲见逝者安葬,为逝者开具死亡证明,观看并参与一些在殡仪馆人员到来前的准备工作等,都是可以使哀伤者亲临的场景,并眼见目睹逝者离开的情形,加深逝者确实离开的印象。承认离世的事实能够帮助哀伤者脱离幻想,走出哀伤情绪。或许有的人难以承受巨大的悲伤,可能会食欲不振,精神低迷甚至昏厥,同工们需要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但注意不是借此麻痹自己,沉浸在其他事情中逃避,不去面对事实。
2、鼓励表达情绪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5:4)。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哀伤也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体验,是人类自然的反应。或许有些同工认为身为上帝的儿女面对死亡时不能哭,常说些“你要坚强”,“上帝的儿女不能流泪”,“要常常喜乐”之类劝勉的话。但持续地压抑情绪会导致更多的情绪问题,《圣经》并未阻止哀伤的表达。耶稣前往伯大尼看望“睡了”四天的拉撒路。看到马利亚哭,和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便与他们共情,心里悲叹忧愁,也一起哭了(约11:35)。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我们应该正视哀伤情绪,容许哀伤者表达情绪,或许有些人是安静沉默的,有些人是嚎啕大哭的,这与哀伤者自身的性格有关,也和他们与临终者关系的亲疏远近有关。教会同工在辅导时要尊重哀伤者的表达意愿、表达方式,激烈也好,平静也罢,陪伴仍然是最有效的。不要奢求哀伤者在表达情绪后会快速恢复,他们需要时间恢复,也需要同工们耐心地陪伴和鼓励。
3、鼓励迈向新生活
受现代高质、高效、快节奏社会文化的影响,近代的殡葬工作通常交由专业的人士处理,亲属亲自为逝者丧葬的模式已被逐渐取代和淹没。殡仪馆丧葬一条龙式的服务,使现代的人们越来越难摸清楚这个过程里面发生了什么。现代社会留给哀伤者的调节期非常短,古有为亡亲守孝三年的制度,现代的人们却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处理丧事。哀伤者必须快速处理情绪,便要再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留给人伤感的时间并不多 。
哀伤者在快速处理哀伤情绪过后,仍需要继续面对没有对方的新生活。家属之间必须从原来的生活模式中做出改变,重新建立家庭链接,重新分配职责和角色,共同分担临终者生前的家庭职分和任务。哀伤者要过一种独立的生活——没有逝者的新生活。通常哀伤期需要三个月及以上的时间,有些人可以自愈,哀伤情绪会随时间而复原。有些人的哀伤期则很长,需要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教会同工在这里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定期回访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亲友们不可能完全忘怀逝者,总会在某个不经意间记起他与逝者间的点滴,这是正常的,即使哀伤者已经从哀伤中走出来。
教会同工可以为他们祷告,陪伴他们,倾听他们的哀伤,在一旁安抚他们,让哀伤者尽量减少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保持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运动,或者做些他们感兴趣的事,鼓励参加教会团契、聚会等都是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辅导者要留心观察,宜保持较平和的声调,较慢的说话语速,保持眼神接触,留意对方的情绪变化和肢体语言,尽量避免争辩或尝试说服对方,在交谈过程中判断哀伤者的状态,评估他们的哀伤情绪究竟达到何种程度,是否需要心理医生介入。毕竟这是专业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
结语:
临终关怀是基督教的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工。教会开展临终关怀事工,不仅要注重对临终者的身、心、灵的关怀和照护之外,也十分重视对哀伤者的关怀和辅导,引导他们走出悲伤的情绪。
临终关怀事工的出现,使我们看到教会牧养的提升,因我们的生命时常软弱,我们需要认识到福音的重要性,认识到作为神的儿女是何等的有恩典、有怜悯。生与死看似是两个遥遥相望的极端,但两者实际上是一线之隔,死亡虽然离我们很近,但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爱里可以看到,生命会在神之圣爱的持续活动中经历蜕变、成熟,最后在爱中关怀、爱中得安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