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教会的义工与主任牧师之间发生了一场争吵。经过了解,事情是这样的:
上一个主日,C姊妹到教会的时间有些迟,未能按照诗班规定的时刻到达。点名时找不到她,主任牧师便突然生气,甚至在众人面前说:“作为一个侍奉的同工,连基本的准时都做不到,整天就知道挣钱!这样还参加什么侍奉?一点侍奉的心志都没有!”后来,不知是谁把这话传给了C姊妹。她一听就生气了,直接去找牧师理论:“我不就迟到了一会儿吗?耽误上台了吗?我一大早不把事情安排好,一天怎么挣钱?不挣钱的话,你发工资给我吗?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样的争吵,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却因处理方式不当,演变成了大问题,甚至引发争执,让大家都不愉快。
一、学会理解并宽容,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看
教会的牧师需要对参加侍奉的同工予以理解。不论是打扫卫生的,还是参加诗班的,他们大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侍奉,背后可能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或是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就像C姊妹,她是做批发生意的,早上要备货,如果不安排好,家人不清楚,一天的生意都没法做。由此可见,这些实际的难处,并非源于其缺乏侍奉的心志。
牧师在面对同工偶发的失误时,如果能先放下指责,主动询问背后的缘由,用温和的语气了解情况,比如轻声问一句“今天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往往能化解潜在的矛盾,让同工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怀,而不是被贴上“没有侍奉心志”的标签。这种基于实际情况的理解,不仅能维护教会内部的和谐,更能让侍奉的氛围充满爱与包容,让每一位同工都愿意更积极地投入到侍奉中,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和难处被看见、被体谅。
二、不可随意下“不爱主”“不付出”的判断
不论如何,一定不能随意下任何不合适的判断,尤其是“不爱主”“不愿意为主侍奉”这类的话。对于C姊妹来说,最让她生气的并不是牧师在众人面前不给自己面子,而是直接称她没有付出和侍奉的心志。
这种简单粗暴的定性,不仅否定了她平日里为生意奔波后仍坚持参与侍奉的努力,更深深刺伤了她对信仰的热忱。每个人的生命处境不同,侍奉的方式和节奏也会有所差异,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的付出。有些同工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有些可能因为家庭责任暂时无法投入更多时间,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内心缺乏对主的爱和对侍奉的渴望。
真正的属灵领袖,应当像农夫等待庄稼成熟一样,用耐心和智慧去观察、去引导,而不是用武断的评判将人推开。当教会中充满了彼此体谅的温柔,而非苛刻的论断时,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让人得着安慰和力量的属灵家园,让每一个愿意跟随主的人都能在爱中自由地成长和侍奉。
三、压制脾气,勿要争吵
对于牧师来说,需要压制脾气,多问问“为什么”;对于同工来说,也需要压制住脾气,不要一遇到误解,就立刻争吵。
当牧师主动探寻背后的缘由时,同工若能冷静下来,耐心解释实际情况,而非带着情绪反驳或沉默对抗,双方才能在坦诚的沟通中消除隔阂。比如,当牧师多问一句情况,或者打个电话问问原因,同工的情况自然就可以立刻知晓,并解释道:“不是故意迟到,也不是不来,是因为有事耽搁,马上就到,不会耽误上台,请原谅。”
这样的回应既能让牧师了解具体困难,也能避免因误解引发的冲突升级。这种双向的情绪管理和理性沟通,是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石,让教会的侍奉团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凝聚共识、携手解决,而非陷入无谓的内耗,从而更有效地将精力投入到荣耀神、服侍人的使命中。
义工侍奉者在家庭、工作与侍奉的时间分配上,冲突在所难免。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其处境,理解他们在多重责任下的不易。比如有的义工可能因突发的家庭事务不得不临时调整侍奉安排,或是因工作加班导致侍奉时间紧张。此时,教会的牧者和同工不应先急于指责或抱怨,而应主动关心他们是否需要帮助,共同寻找兼顾的办法。可以通过提前沟通制定更灵活的侍奉规划,当某位义工遇到困难时,其他成员能及时补位。这种基于实际情况的理解,不仅能减轻义工的心理压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与支持,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侍奉中,避免因过度疲惫或被误解而产生退缩的想法。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基层教会义工。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