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还未结婚的姊妹心中有这样的疑惑:都说基督徒找配偶要关注对方的信仰和属灵生命的情况。假设对方信仰确实不错,是不是就意味着其它的外在条件就不用在乎了呢?比如经济条件、家庭人员的情况和构成、工作、学历等。如果对这些条件不满意、感觉彼此不适合,是不是代表自己就不属灵,甚至还比较世俗呢?
信仰固然是婚姻中极为重要的根基,它关乎两人能否在精神层面达成共鸣、能否携手共同走天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现实层面的条件就可以被完全忽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对这些现实条件的合理考虑,等同于世俗或不属灵,因为上帝赋予我们理性思考的能力,也希望我们能在婚姻的选择上保持清醒和审慎,为自己和对方负责,也为将来可能组建的家庭负责。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信仰的原则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权衡,分清哪些是关乎核心价值观的原则问题,哪些是可以通过彼此理解和共同努力去适应的现实因素,从而做出既符合上帝心意又适合自己的选择。
中国人在婚姻中常提到一个词是“门当户对”,这一观念并非简单的世俗偏见,其背后蕴含着对婚姻双方成长环境、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契合度的考量。
小李是主内的一位弟兄,为人不错,在属灵道路上也始终积极追求,渴望与主同行,但他的原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他在教会遇到了小张姊妹,姊妹不仅自身各方面都很优秀,原生家庭经济也非常优渥,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小张的父母总是希望女儿找一个主内的弟兄,最好是兄弟两个,这样可以招来做上门女婿。两位年轻人在信仰上同频共振,相处十分融洽,非常谈得来,但小李总是过不了自己原生家庭这道关,因为差距实在太大。对小李来说,买一双运动鞋一百多就可以了;但对小张来说,最普通的运动鞋也要一千多,不然怎么能穿呢?这也并不是她在炫耀,只是因为原生家庭使她形成了这样的消费习惯。最后,小李无法继续坚持下去,无奈放弃这段感情。二人虽然在信仰上很契合,但生活上无法契合。
在信仰的视角下,“门当户对”确实并非单指物质条件的对等,更应包括双方在信仰追求、生命委身以及对家庭使命认知上的契合。但这并不是说其它的因素就可以丝毫不用考虑。
原生家庭带来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差异,往往会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逐渐显现,成为婚姻关系中需要磨合的重要部分。就像小李和小张的故事所呈现的,即便信仰上有共同的根基,但若在现实生活的诸多层面存在难以调和的分歧,也可能让原本美好的感情面临严峻的考验。这提醒我们,婚姻的和谐既需要属灵层面的共鸣,也离不开对现实差异的正视与包容,需要双方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学习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与方式,而不是让差异成为阻碍关系发展的鸿沟。
物质因素需要考虑,但也不能将其视为衡量婚姻幸福的唯一标准。如果过度追求物质条件的匹配,可能会忽略婚姻中更本质的情感联结与精神共鸣。现实生活中,有些伴侣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对等,但双方能够共同为生活奋斗,在彼此扶持中创造价值,这样的婚姻同样可以充满温暖与力量。
相反,如果仅仅因为物质条件的暂时契合而结合,却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包容,当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时,婚姻的根基也容易随之动摇。因此,在考虑物质因素时,更应关注双方对物质的态度是否一致,是否能够理性看待金钱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是否愿意为了共同的生活目标合理规划资源,而非简单以数字上的对等来评判是否适合步入婚姻。
不论如何,当我们预备或已经进入婚姻,都要好好祈祷,求主带领和帮助,使我们有一颗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心。让彼此在爱的滋养下学会接纳对方的不完美,用温柔化解矛盾,用智慧解决分歧,使婚姻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坚固,成为彼此灵魂的避风港和生命中温暖的依靠。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