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彼此相爱”在小组中落地生根

作者: 亮光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28 09:45:10
分享与播放

目前,大多数教会仍以大堂会的形式运作,除了主日礼拜之外,信徒在周间往往缺乏持续的牧养关怀。多数中等规模的教会,信徒少则二三百人,多则上千人,而教牧同工通常只有几位。在这样的比例下,要全面了解并照顾到每一个信徒的属灵与生活需要,几乎是不现实的。如何让每一位信徒都被看见、被关怀,在教会中找到归属感?许多教会做出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其中,小组牧养模式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近日,笔者走访了一所推行小组牧养的教会。该教会始于一对夫妻在民宅中的聚会,后因原址动迁,新堂于去年落成。新堂一楼专设了多个配备桌椅、有专属命名的团契房间,为小组事工提供了便利的空间基础。

该教会将小组作为牧养的重要载体。每周三周五上午8:30-10:00固定举行团契聚会。为便于彼此照顾和联络,教会将愿意且能稳定参与的信徒,按所在小区和居住距离划分为六个小组,分别命名为“恩典一组”至“恩典六组”。每位组员都有专属的名牌,按小组集中摆放。聚会时,大家按名入座,这样既能快速识别出缺席者,也方便组长或组员及时跟进、关怀甚至探访。

聚会的前半段通常为教会牧者进行讲道分享。9:30之后,各小组分别由牧师或传道人带领,进入不同房间进行团契交流。在这里,组员们可以分享听道的收获、生活中的点滴、面临的困难,或一起开展其他活动。

对于暂时无法全程参与、仅希望听道或赞美的信徒,以及初次来访者,教会并未强制将其编入小组,而是为他们设有专属座位,并由同工专人接待。待他们信仰生活趋于稳定,并愿意更多投入时,再邀请加入小组。

在小组中,牧者能够直接接触信徒,看见他们生命的真实需要,进而深入陪伴、帮助成长,使他们在教会中有“家”的感觉。负责接待笔者的同工表示:“当弟兄姐妹遇到问题时,要让他们知道可以找谁。很多时候,问题不是一次沟通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陪伴与跟进。”她特别提到小组开展的果效:“在祷告环节,每个人提出自己的代祷事项,大家就专门为这个人祷告。这种方式反馈非常好,也产生了许多美好的见证。同心合意的彼此代祷,是实实在在的相爱,也必蒙神悦纳。”

当然,推行小组事工也面临现实挑战。一位姊妹同工坦言:“有时信徒的积极性并不高。比如对讲台信息的理解,有人可能不愿分享,或没听懂、忘了,这时如何引导很关键。另外,在彼此接触中难免产生摩擦,如何用真理来引导也很重要。还有,对于那些长期处于软弱中的弟兄姐妹,比如疾病缠身一两年未愈的,他们上报代祷事项时甚至会不好意思。这时该怎样陪伴、坚固他们的信心,都是非常实际的挑战。” 正因如此,小组事工对带领者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这一核心带领角色主要由教会的牧者与全职同工承担。

面对这些问题,该教会视其为共同成长的机会,认为正是在面对并处理这些实际情况的过程中,信徒才能更深地实践真理,生命得以成熟。“我们教会扎根本地多年,大部分信徒都是稳定的老信徒。通过小组,我们能更深入了解每个人,发掘他们服侍的恩赐,进而邀请他们参与教会的各项事工。在服侍中践行爱,生命会成长得更快。”她补充道。

不过,小组牧养也面临结构性挑战。由于团契活动安排在周间上午,大部分年轻信徒因工作无法参加,导致小组成员以六十岁以上的长者居多。一位经营自家店铺的姐妹时间较为自由,曾很想参与团契,但来到后发现年龄层差异大,就不想去参加了。对此,接待的姊妹回应:“这确实是一个现实挑战。由于新堂刚刚启用,教会事务繁杂,主任牧师已计划在周日礼拜后增设青年小组聚会,并期望未来逐步纳入婚姻辅导等事工,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当大堂的集体敬拜与小组的亲密关系相辅相成时,教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既能向上敬拜,又能向内相爱的健康共同体。通过小组,这间教会不仅在组织上实现了精细化牧养,更在关系中实践了“彼此相爱”的圣经教导。尽管挑战仍在,但小组模式无疑为现代教会的牧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