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的试炼:香港火灾带来的信仰省思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28 11:54:24
分享与播放

2025年11月26日下午,香港新界大埔区的宏福苑突发大火。火焰从一栋大楼外墙的竹棚架窜起,迅速蔓延,吞噬了多栋高楼。短短数小时内,火势升级为最高级别的“5级火警”,牵动着整座城市的心,亲历的市民沉浸在巨大的悲伤和哀愁当中。

火场情况危急,救援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消防和救护部门调动可用资源,与时间赛跑。然而无情的火焰仍然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香港消防处11月28日通报,本次火灾已造成94人遇难,包括一名消防员殉职。这是香港至少63年来最致命的火灾。灾难发生后,社会各界行动起来。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周四下午的记者会上表示,政府已开放9处临时庇护中心,并初步物色近1000个单位供受灾民众应急居住。他进一步指出,后续将逐步增加至共计1800个安置单位。

在这场全民救援中,教会和基督教组织也挺身而出。许多教堂成为临时避难所,为受灾群众提供饮水、食物和心理安慰。这场灾难已不仅是场火灾,它考验着整个社会的韧性,也为教会提供了践行信仰的机会。

信仰在火光中接受考验

当熟悉的家园在火焰中化为灰烬,当亲人邻居生死未卜,当温馨的社区被迫离散,信徒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信仰震荡。许多信徒平日里在教会中听道、唱诗、祷告,也许觉得信仰是舒适和希望,是人生意义与永恒。但当灾难撕碎平静的生活,当夜晚可能无处安身,当至亲之人音讯全无,信仰就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生死攸关的追问:此刻我该依靠什么?明天该如何继续?

这时,信仰经历着真正的考验。就像《雅各书》中所说:“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真正的信心,是在火海中依然呼求神,在废墟里仍然仰望神,在绝望中继续抓紧神。有人说,未经试炼的信心不算真信心。在这场灾难中,那些选择继续信靠,彼此扶持,依赖永恒而不只看眼前处境的人们,会显出信心的真实与成熟。因此,尽管灾难带来毁灭,但在受灾者和教会中,依然能看到希望的微光。许多人虽然失去了家园,甚至失去了亲人,但他们仍然感恩自己还活着。生命本身就被视为上帝赐予的机会,是重建的起点。大火可以烧毁房屋,却烧不毁爱,也无法摧毁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有新闻报道,一些得知火情消息较早的居民下楼时是一层一层挨家挨户敲门,告诉邻舍“着火了,赶紧出来”。这样爱的催逼让人感动。

据笔者了解,在最初的救援和安置中,教会和志愿者们伸出援手。他们提供食物、衣物、物资,开放场所供人休息,用祷告给予支持。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爱与盼望依然存在。

灾后重建若只停留在修补房屋、更换家具、安排住宿的层面,就错过了更深层的意义。真正的重建,包含灵性、社区、人际关系和心灵关怀的全面恢复。如果教会有美好的见证,许多人伤心的人就有可能从失落、混乱和悲痛中走出来,对上帝的仰望、对他人的信任、对社区的责任,都以深刻的方式重新建立。教会引导人们感恩生命的留存,谦卑承认人的有限,坚定相信上帝依然掌管,重建必会到来。

关乎社区、灵性生命和人际关系的重建,可能比房屋重建更为宝贵,它让人看到,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教会不单为礼拜而存在,教会是为社会、为邻舍、为受苦者存在。教会的行动,使得教会不像是某种静态的宗教机构,乃是社区的一部分,是灾难中的避风港,是人们彼此扶持的群体。

灰烬中的盼望

对教会而言,这场灾难或许成为教会重新思考“教会是什么”的契机。另外,在灾难带来的痛苦和疑惑中,信仰提供安慰和力量,也引发人们深刻的追问。为什么有些人幸免于难,有些人却遭遇不幸?上帝为何允许这样的悲剧发生?这些思考和疑问本身也是真实信仰的一部分。信仰没有承诺给人一帆风顺的人生,而是在生活的火海和破碎中,提供一个永不动摇的依靠。

在信仰传统中,“火”常有象征意义,比如,审判、洁净、警戒。有些人或许会把这次大火,当作对人们的一种属灵提醒。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醒我们回归神,追求真实的爱,真实的彼此关怀。

另一方面,也有人强调,灾难不一定意味着神的惩罚。灾难往往是环境、人为、制度、安全失误的结果,含混着人的各样罪。就像这次宏福苑火灾,调查初期,警方就以“涉嫌严重疏忽”拘捕了相关施工公司人员。所以,将灾难简单归咎为“神的审判”有些过于片面,也可能会遮蔽现实中本应承担的责任与亟需推进的改革。更贴近基督信仰核心的,是视苦难为一种唤醒。它呼召我们在破碎中悔改,在伤痛中反思,在迷茫中修正,在需要中实践爱。每次灾难也让我们向主呼求:“主啊,求你怜悯我们,除去我们心中隐藏的偶像,那些我们倚靠的安全感、我们抓紧的成功、我们暗中追求的认可、我们不愿放手的掌控。帮助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不能言语、不能拯救的东西上,使我们转向你,这位永活、全能、真实的神。”

灾难不应成为信仰的终点,应该成为行动的起点。在救援物资的传递中,在重建家园的并肩中,在对受创心灵的陪伴中,我们彰显的正是神不离不弃的怜悯、爱与恩典;同时,它也推动整个社会检视那些制度上的缺漏,安全体系中的脆弱,结构中的不公,从而更坚定地捍卫每个人的尊严与生命价值,建造更具韧性与温度的社群。

盼望我们能成为那样的人,在灰烬中依然辨认出上帝的同在,在废墟之上不放弃为他⼈重建可称为“家”的角落。在连哭泣都显得微弱的时刻,仍埋下盼望的种子,相信它终将在裂缝中发芽生长。困苦不能使我们隔绝于神的爱,不能夺走我们前行的勇气。因我们所信的那一位,也曾进入人间的至暗时刻。我们可以以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顾的实际行动,在荒芜之地带去盼望,在无常世间活出永续的信、望与爱。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