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早期的四所基督教神学院校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2-09-30 08:05:17
分享与播放

辽宁的基督教传入有多久?正统的、官方的说法是清咸丰二年(1852年),已有170年。(见辽宁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主编2002年版《辽宁省志·宗教志》)其实不然,笔者曾经在辽宁铁岭的昌图县,查清代末期和现代的昌图县志,发现辽北基督教传入的时间在1824年,也就是说,基督教在辽宁传入至少有198年了。有人曾经质疑这个发现,但是我们是以历史文献和史料为依据的。最近还有新的发现,康熙东巡到辽北时的相关记载:康熙皇帝1682年东巡队伍进入辽宁开原城小憩,这时钦天监、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1623年—1688年,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向皇帝请假,他要利用皇帝小憩的空档,趁机到开原城里基督会去传教。南怀仁《鞑靼旅行记》记载:“在这些基督徒中有两个人已获得学士学位,还有一人在很久以前已经取得了牧师许可证。他们居住在辽东名城开原城内。我在这个城市,只能离开队伍半日,必须继续前进,不能再多逗留。”这是亲历者的记录,且是皇帝身边亲历者的记录,可见基督教(天主教)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传入辽宁地区了。

基督教传入到辽宁后,不久便开始了兴办医院、孤儿院、学校,其中包括基督教的神学院校。说到辽宁的神学院,其实基本上都是外籍传教士在辽宁建立的。下面介绍早期基督教在辽宁创立的四所基督教院校,它们分别是:凤城女子圣经学校、安东(现丹东,下同)基督教信义神道院、营口圣经学院、东北神学院。

一、凤城女子圣经学校

凤城女子圣经学校也称作凤城妇女福音学校,其前身凤城女教堂,宣统元年(1909年)丹麦信义会差会李格非与凯莫安德森(女)二位传教士于凤城镇东侧约7000平方米的一片荒沙地,建造了女子教堂。以后陆续有阿格尼斯豪克、凯莫斯白克、彼得尼森(中国名字叫孙慕仁)等三位丹麦籍女传教士接管教堂工作。

民国13年(1924年),丹麦传教士娜布劳斯特姆(中国名字叫卜思温,Nanny Fridoline Brostrøm, 1881—)由丹东大孤山来到凤城,1908年担任凤城妇女福音学校(Bibelkvindeskolen)校长,1950年回国。她将女子教堂更为圣经学校,并建设了教舍,建筑面积达1376平方米,是中国典型的四合院造型,内设教室、宿舍、食堂等建筑。

凤城女子圣经学校初期在教会院内教课,后在凤城南河沿新建独立校舍,东北各地信义会选送20-25岁的女性到该校入读,入学的学生费用属于自费。学制2-3年,共设4个班,每班30人,还有部分凤城女子圣经学校的学生在三育高初等学校(也是丹麦信义宗传教士办的学校)接受培训,学生除了上圣经课,还有文理科的学习,其中家政班学制为两年,毕业发专科结业证书,发配到各地教会任传道员,其中1937年夏毕业的学生,还有一位来自奉天盲人院的盲女,凤城女子圣经学校为辽宁乃至东北的基督教传教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民国30年(1941年),伪满洲国政府强迫学校参拜日本的“天照大神”遭到学校的拒绝,因此学校被强行关闭。(详见辽宁省志·宗教志,第218页)该校校长及执教人员除卜思温外,还有:夏云奇,民国13年(1924年),在华北神学院毕业后到该校任教;夏德慧,民国23年(1934年)到该校任教;姚志荣,民国27年(1938年)毕业于武汉信义神学院后到该校任教,另外还有罗悦明、赵向光、金玉臣等在该校任教。

二、安东基督教信义神道院

这个是学院,位于安东劈柴沟,其前身为劈柴沟圣经学校,俗称神道校。民国8年(1919年),安东信义会各教会所办培训班都集中于此地。丹麦传道人、著名的于承恩牧师接办劈柴沟基督教信义会神道学校,柴沟三育中学校长、丹麦传教士包乐深兼任该校校长,创造大连教区的大连教会外德劳牧师曾在此执教。民国12年(1923年)外德劳任校长,包乐深任副校长。

开办之初,学校是二年制式“激进”学习班,后改为三年制正式圣经学校,先后毕业三个班,其中被分到安东、宽甸、岫岩、大孤山、凤城等地教会去牧养会众。初期的学校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有正房五间,其中三间为教室,两间为宿舍;厢房三间,为伙房。师生们在草房、油灯、火炕这样具有东北特色的校舍中学习、生活、敬拜。学生住宿费免,伙食费、书费、路费等费用均由学校提供。

民国16年(1927年),包乐深正式转为神道学校校长,民国18年(1929年),信义大会正式命名该校为“安东基督教信义会劈柴沟神学校”,学制定为三年。民国19年(1930年),聘请华北神学院邓敬堂牧师为教授。

民国25年(1936年),包乐深从丹麦度假回到安东,呼吁兴办高级神学院。民国26年(1937年)已募捐日币金票6万元,开始修建高级神学院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教师住宅、礼拜堂、运动场、花坛等,民国27年(1938年)全部竣工,学院占地面积约99,900平方米,与基督教三育学校东西相望。除3层的主体大楼外,还有可容纳500人的礼拜堂。这样正式成立了东北基督教信义会安东基督教信义神道院(信义神学院)。

三、营口圣经学院

据史料记载,1840年后,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传教士到营口地区来传教。那个年代基督教被称为“耶稣教”,从史料上看当时舆论界和世人已经认识到了基督教,“东三省向有耶稣教会教士”(《申报》1904年03月03日,第11088号);“魏君久在营口等处,传耶稣教有年”(《申报》1904年05月04日第11150号)。民国18年(1929年)由英国差会康慕恩发起在郑家屯教会育英校舍(现为市供销社),成立妇女学道馆,后改称妇女培灵学道馆,民国19年(1930年),在此时道馆基础上成立了营口圣经学院,民国21年(1932年)迁往半济门街,该街有一幢3层楼房,系一外国信徒捐款而建成。东北圣经神学院历史悠久,是东北教会开办的第一间神学院。当时学校主要是教导时代论。1938年,来自美国改革宗长老会(American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的宣教士魏司道博士(Dr. J. G. Vos)来校执教系统神学等。

学校课程设置分三类:①设正科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②设一年制选科,任学员随班选读;③设特修科,专门培养义工传道人。学员年龄20—40岁,该校学员由教会牧师推荐以及由该校教师校长认可方得入学。当时学员来自各地的长老会、兄弟会、传道会、监事会等13个教派。看来,那个时候的中国教会就已经出现了各教派的联合雏形了。学院对学员免收学费,自备伙食费及杂费。学习的安排基本是这样:上午在校学习,下午4点后安排学员到教会布道;一年组织一次学员布道团,分赴各地教会开展布道工作。民国21年至26年(1932年至1937)年期间,每年约有毕业生15人左右。

营口圣经学院初建时,韩风岗任院长,焦循真、杨庆存、孙鹏翕、刘廷贞等任教。康慕恩回国后,民国28年(1939年),由长老会牧师卫士道从北满来营口办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院停办。

四、东北神学院

东北神学院是辽宁乃至东北至今唯一尚存的由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神学院。东北神学院创建的起源是在光绪20年至23年(1894至1897年)期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所属苏格兰宣教会及爱尔兰宣教会联合在奉天(现在的沈阳)开办学道班,也就是初级神学。光绪24年至民国二年(1898~1913年),苏格兰、爱尔兰两宣教会决议,学道班要进一步发展,于是委派罗约翰正式成立奉天神学院,院长为罗约翰。

东北神学院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具有120多年历史的一所在国内享有声誉的基督教院校,网上的资料比较多,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