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赵紫宸对基督教本色化与处境化的处理

作者: 洪道
来源:福音时报
2024-12-26 08:24:29
分享与播放

虽然笔者已经约略介绍了对赵紫宸神学思想的几种评估,但由于本文所要涉及的主题信息,当另辟一章详细探讨“本色化”与“处境化”的异同之处。

本色化(Indigenization)的原意为“土生土长”,意指某个外来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结实的全部历程。从这个定义来看,本色化并不是一种只有在基督教中才能找到的特有现象,因为所有宗教的变迁都必须历经这个过程。或许有人会说,基督教从根本上迥异于其它宗教,也会像它们一样历经此种变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判定基督教是否为一种文化现象。假若基督教只是某种超越于文化之上的抽象理念,当然无须有任何形式的本色化,但假若它不仅仅是抽象的理念,而更是一种可以为人们所理解与实行的生活形态,那么它就离不开文化的表述。

纵观整部圣经,我们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本色化的韵味,人们若要正确理解经文的含义,就必须从本色化的角度来解析,因为圣经的作者不可能从我们的角度来阐述神的启示,他们所载的不管有多么神圣,都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及与它的关联。

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是一个新近的术语,它的重点在于回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为本色化只注重文化的表述。然而在一个民族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仅有文化上的变迁是远远不够的。基督教必须回应这个时代所产生的种种现实问题,否则就无法真正成为世上的光与盐。这就是处境化所欲达成的目标,不仅促成基督教的本色化,更要回应具体的政治经济问题。

笔者认为处境化的成形与现代基督教神学的自由主义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为自由主义的传承所关心的是基督教神学的世俗层面,而社会福音的进一步发展会演变为激进的解放神学。

那么,“本色化”(Indigenization)与“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之间到底有何根本上的差异呢?

首先,乃在与它们所关涉的范畴上。“本色化”(Indigenization)所欲调节的乃是“圣经”与“文化”之张力。虽然“文化”亦需在具体的处境脉落下来审视其现实意义,却主要是为了诠释“圣经”文本,因“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是为了能使“圣经”对现代受众有意义;“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所欲处理的乃是“圣经”与“社会处境”之关联。二十世纪风云多变的政治气候决定了基督教神学不能只停留在古典西方神哲学的框式上,它必须能同时反映并回应这现实。在这里“处境化神学”与“本色化神学”的一个细小差别就是前者的“处境”主要不是为了“承载”,乃是为了“应用”“圣经”而存在。这样,基督教神学的“本色化”所发展出来的仍然是“教义神学”,而“处境化”的结果则将发展出形式各异的“处境神学”。

其次,乃在它们所关注的重点上。它们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进路。换句话说,“本色化”(Indigenization)是从“文化”(culture)的角度予以切入,而“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则是从“环境”(context)的角度来切入。这就是笔者为何认为赵紫宸的思想基本上是一种“本色化”(Indigenization)而非“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神学的缘故了。

因为赵紫宸虽然注重文化的处境脉络,但他的基本关注点仍是“文化”而非“处境”,后者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述前者。赵紫宸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并不是具体的体制问题,乃是人心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过,这种一厢情愿的看法却只是基于某种并不稳固的根基,而这亦是导致他失败的最大原因。

相较之下,吴耀宗的思想似乎更加贴近中国社会的环境脉络,因为每况愈下的时局使得这位原本持相似看法的基督教人士却走了一条与赵紫宸相反而与中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相同的道路——透过暴力革命来救国。如此,笔者虽然赞同古爱华所谓的“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以及林荣洪所谓的“相关化”(relevance),却仍认为这些只能表述赵紫宸神学思想中的重要成分,却不足以用来定义他的整个神学思想体系。至于唐晓峰的“伦理化”则又过于笼统,他将赵氏的思想与神道设教的宗教史扯上关联似乎有违于赵氏本人的意愿。

事实上,如果我们将赵紫宸的神学与丁光训的神学放在一起来审视,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正好在笔者所谓的这个角度。因为单从“伦理化”的角度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差异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仔细比对他们的思想就会发现他们对基督教在中国的神学诠释所采取的进路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所考虑的是中国文化在现阶段的处境中有着怎样的意义,以及如何透过改变个人的生命来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换句话说,赵紫宸的神学乃走了一条由个人至社会的进路。

丁光训则不然,因为对于他来说,中国教会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基督教的理念与中国人的文化习俗融不融洽的问题,而是中国教会如何在一个无神的,甚至对基督教明显没有好感的政党面前,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如此,政教之间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他所关注的第一问题,而他所建构的神学思想,也必须要为这个主旨而服务。因此,丁光训的进路不仅乃从社会到个人,更是从处境到文化。

虽然,从护教的意义上来说,“本色化”(Indigenization)与“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都是十分敏感的话题,但从宣教学的角度来说,却也是福音派教会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艾超(Keith E.Eitel)在结束《教会本色化的问题》一章时曾列出了宣教机构与教会关系的五种模式,他认为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仍然十分不健全,究其原因乃在宣教机构没有彻底地施行“本色化”的宣教策略。

当然“处境化”也需审慎地进行,因为“拒绝处境化”与“非批判式的处境化”同样贻害无穷。只要我们不盲目随从自由派的学者,并且能把握某些关键性的原则,“本色化”与“处境化”便能帮助我们突破宣教的瓶颈,以致使基督的福音能在各个不同的族群中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引注:

赵紫宸,《基督教与中国的心理建设》《赵紫宸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赵紫宸,《基督教进解》《赵紫宸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之必要性与可行性——从中国教会历史发展观点检讨之》摘于林治平编著《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论文集)》。

《宗教「处境化」的探讨》载于www.godoor.com/book/library/html/theology/.../chapter6.html,2011年1月21日。

刘锐光,《本色化的危机》载于《金灯台活页刊》1988年1月第13期,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glb.php?GLID,2011年1月21日。

庄祖鲲,《宗教「处境化」的探讨(下)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宣教与文化_庄祖鲲》载自www.tudou.com/programs/view/4ZMRH-vJxfg/ -,2011年1月21日。

唐晓峰。《赵紫宸神学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卡维里著、陈永财等译。《上帝论全球导览》(香港:基道出版社,2007),282。

艾超(Keith E.Eitel)。《教会本色化的问题》,9,摘于《宣教学概论:认识普世宣教之基础、历史与策略》。

游伟业,《本色化与处境化神学模式的关系》摘自《本色化与处境化神学》,澳门圣经学院硕士课程笔记,2010.12-2011.3.

宪哲(Daniel R.Sanchez)。《处境化与宣教奋斗》,5,摘于《宣教学概论:认识普世宣教之基础、历史与策略》。

庄祖鲲,《宗教与文化更新》摘自《宣教与文化》,载于www.godoor.com,2011年2月15日。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