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利玛窦来华后,掀起了一波西学东渐以及中学西传的浪潮。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促进了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并改变了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
来华西方人中,有的是在朝廷任职,比如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汤若望,他就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汤若望在华期间,长期在钦天监任职。他与其他传教士以及中国科学家合作,对《崇祯历书》进行了修改,修订了《时宪历》,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得以颁布全国,促进了中国天文、历法的发展。
而在顺治临终前,汤若望更是提出让出过天花的皇子玄烨即位,以保证皇位的稳定性。而康熙皇帝不仅统治时间长,更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最后的“盛世”。
而到近代有位英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很快就加入到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运动中,成为江南制造局的洋职员,参与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
跟据《西学书目表》统计的352种西书,傅兰雅译述的竟占了121种,达到了惊人的三分之一。这些科学书籍的翻译,极大满足了中国近代化的需求,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也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傅兰雅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民国时期,中国医疗界有“北协和,南湘雅”的美谈。而湘雅医学院的建立,是与一位美国医疗传教士胡美分不开的。1906年,胡美在长沙西牌楼街的一家旅馆创办了雅礼医院并任院长。1914年,湖南省政府委托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协会合作,创办我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1915年,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雅礼护病学校更名为湘雅护士学校。至此,“湘雅”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格局,并延续至今。
胡美在促进西方现代医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同时,更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浓郁兴趣。他努力学习中医,寻找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我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上三位传教士,都在天文、科技、医学等方面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他们只是这一群体中的一部分。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所著的《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就通过这些人的小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利玛窦以来,在华西方人对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做出的贡献。
史景迁从上百位在华工作的洋顾问中挑了十六位代表人物。这十六人各有所长——有传教士、科学家、军人、医生、行政管理专才、翻译家、工程师,还有一位职业革命家。他们的生涯虽横跨三个世纪,但是所积淀的生命历程却有着惊人的延续。他们经历了类似的危险,怀抱类似的情怀,承受类似的挫折,在行为中映射出他们的时代,也突显了中国固有的基本价值观。
与很多史学著作不同,史景迁的书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相信这本书也能让我们从中获益,了解中西文明交流的美好佳话。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