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祭的二十三个含义(上)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2-12 08:04:34
分享与播放

在基督教信仰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古老的传统,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贯穿于人类文明的信仰之中。这一传统,便是献祭。旧约时代的献祭是为敬拜和赦罪而设的。通过献祭,人们意识到罪的代价和上帝的恩典。通过将自己的财物献给上帝,人们净化自己心灵,取悦神明,与神和好。新约时代的基督徒认为,这些献祭已经没有必要。耶稣是最后的献祭,他的死已经为人们的罪付出了代价,人们单单凭靠相信耶稣,就可以领受赦罪,免去罪的刑罚。(参见丁光训、金鲁贤:《基督教大辞典》697页)“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这些罪过既已赦免,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希伯来书10章14节、18节)

献祭(Sacrifice),宗教活动的最崇高的表现形式。是为了求恩、谢恩、赎罪、取洁、祝圣、祈福、许愿等;祭品多用一岁无残疾的雄性牛、羊或鸽子、斑鸠等,称“流血祭”;也可用农作物为祭品,如大麦、小麦等,称“素祭”。全民族的献祭礼仪多在节日或重大事件时举行,个人献祭则较灵活。到“新约时期”,基督教认为耶稣受难是用自己的生命代人类献了最终的赎罪祭,因此,圣体圣事(圣体血、圣餐)就代表了对上帝的一切献祭。(商务印书馆:《基督教词典》修订版第522页)从今以后,我们随时都可以靠着主耶稣坦然来到神面前。

就是说旧约所献祭物不能叫人得以完全,基督以祂自己为祭物就叫靠祂的人得以成圣。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完全地不需要献祭了呢?不是的,是不需要为罪献祭,希伯来书10章2节:“若不然,献祭的事岂不早已止住了吗?因为礼拜的人,良心既被洁净,就不再觉得有罪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献祭似乎成了一个陌生的词语。许多人都在追逐名利,都在为自己的欲望而奔波。但是,你可曾想过,献祭也能带来祝福吗?献祭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给予,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对恩赐的感激之情的表达。献祭,这一概念在人类宗教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基督教信仰中亦是如此。它不仅是对全权的神明的敬仰和祈求,也是我们属灵生活的一种表达。在我们的一些教会,至今每逢重大节日或节期,教会还会用“献祭”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和奉献。

在圣经中,“祭”字出现了1572次,虽然并非所有这些提及都直接关联到献祭,但它们共同构成了献祭的丰富内涵;献祭,在圣经中出现的次数是85次。在圣经中,献给上帝的物品通常有这几类:(1)按规定奉献,将祭物部分或全部在祭坛上焚烧;(2)自愿奉献,部分在祭坛上焚烧,剩余的与祭司和以色列会众分食;(3)从地产或牲畜中十一奉献。

以下是献祭的二十三个含义(方面)的简要阐述和总结:

1.实物的祭:这是一种物质上的献祭,信徒通过献上各种食物、物资、果蔬、粮油、食品等等或其他物品来表达对神的敬意和感恩。如圣经中记载的:“ 利未人的族长歌楠雅和他两个兄弟示玛雅、拿坦业,与哈沙比雅、耶利、约撒拔,将羊羔五千只、牛五百只给利未人作逾越节的祭物。”(历代志下35章9节)这种献祭象征着物质世界的奉献,是对神恩赐的回馈和敬意。

在我们的教堂也有比如奉献座椅、钢琴、讲台、音响,乃至门窗、地板等实物的、无所不有的祭。

现在农村的一些教会还有另外一种献祭:如把自己地里的出产、蔬菜、粮食、水果、饲养的家畜,包括羊、鸡鸭等献给神等,其实本着节约的理念,这些实物的献祭也是供养乡村的传道人。

2.资财的祭:与实物的祭相似,资财的祭涉及到金钱和财物的奉献,比如在建设教堂的时候奉献金钱、建筑材料等。这种献祭体现了信徒对神的慷慨和对信仰的支持。如我们的十一奉献。这个诫命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旧约时代。亚伯拉罕把所得的十分之一献给撒冷城的麦基洗德,这普遍被视为十一奉献之起源。摩西律法将其具体制度化地执行,以色列人将此献给上帝耶和华及支持利未支派的事奉工作。我们的信仰要求我们的十一奉献,创世记28章22节:“ 我所立为柱子的石头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赐给我的,我必将十分之一献给你。”

我们这里简要的说说奉献金钱的重要。奉献金钱是基督徒敬拜的重要部分。马丁路德指出,神不仅拯救我们的灵魂,也拯救我们的口袋。奉献反映了我们对神的依靠和敬畏,也表明了我们的财宝和心都在神那里。财物的奉献显示了我们对神的爱和敬拜态度。奉献不仅是给予金钱,更是恢复与神关系的方式。一个被神恩典得着的人,是能奉献钱财的人。

3.献己的祭: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献祭,信徒将自己的生命、意志和灵魂献给神,表明完全的顺服和奉献。

基督徒的献己祭是一种深刻而神圣的属灵实践,它涉及到信徒对上帝的完全顺服和奉献。这种献祭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或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转变和生命的奉献。以下是献己祭的几个具体方面:

生命的奉献:献己祭首先意味着将整个生命献给上帝。这包括信徒的时间、精力、才能、资源和一切所拥有的。信徒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上帝的恩赐,因此愿意将生命完全交给上帝,按照祂的旨意去生活,甚至为了信仰流血牺牲。

意志的顺服:献己祭还涉及到意志的完全顺服。信徒愿意放下自己的意愿,将个人的计划和欲望置于上帝的旨意之下。这意味着在面对选择和决定时,信徒会寻求上帝的引导,并愿意遵从祂的命令。

灵的奉献:献己祭也涉及到灵的奉献。信徒愿意让上帝在他们的灵里深处工作,掌权做主,使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与上帝的旨意相一致。这种奉献要求信徒在精神上与上帝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祷告、默想和研读圣经来培养与上帝的关系。

持续的自我牺牲:献己祭要求信徒在生活中不断自我牺牲,放弃个人的舒适和便利,以服侍上帝和他人。这可能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信徒会选择更难但更符合上帝旨意的道路。

圣洁的生活:献己祭还要求信徒追求圣洁的生活,远离罪恶,追求公义和圣洁。这意味着信徒会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罪恶倾向,通过上帝的恩典和力量,活出基督的样式。

对上帝的信靠:献己祭还涉及到对上帝的完全信靠。信徒相信上帝会供应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的道路,并在他们奉献自己时给予他们力量和智慧。

总的来说,基督徒的献己祭是一种全面的、持续的、深刻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献祭,如利未人、拿细耳人、使徒保罗等。它要求信徒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基督为中心,以祂的旨意为指导,以祂的荣耀为目的。通过献己祭,信徒与三一的神建立了更深的关系,并在属灵的成长和服侍中经历上帝的恩典和祝福。

4.许愿的祭:在某些情况下,信徒会向神许愿,并在愿望实现后以某种形式的献祭来还愿,这是一种对神应许的感激和承诺。许愿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物质的献祭、个人的奉献、或是某种行为的承诺。这些许愿可以是对神的感谢,也可以是对神的请求。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许愿在困难时期得到神的帮助,并承诺如果愿望实现,将奉献一部分财产或时间来服侍神。圣经中关于许愿的条例规定许愿可以是人对神一种心意的表达,也可以是一个实际行动。许愿时必须要谨慎,因为必要向神还愿。“你向耶和华你的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必定向你追讨,你不偿还就有罪。你若不许愿,倒无罪。” 这段经文强调了许愿的严肃性和履行承诺的重要性。信徒在许愿时必须谨慎,因为他们的承诺是向神作出的,必须遵守。因为我们的每一个承诺都是对神的承诺。如果许愿后未能履行,这被视为对神的不敬和违约。因此,信徒在许愿前需要深思熟虑,确保他们有能力并且愿意履行自己的承诺。

圣经中最典型的许愿和还愿就是撒母耳的母亲哈拿的祷告以及后来的还愿。哈拿祷告说,也是许愿:“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 哈拿就怀孕。日期满足,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以利加拿和他全家都上示罗去,要向耶和华献年祭,并还所许的愿。哈拿却没有上去,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5.颂赞的祭:通过诗歌、音乐、舞蹈等赞美形式来表达对神的敬仰和颂扬,这种献祭是精神上的,它体现了信徒对神的赞美和感激,这是我们信仰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在每次聚会的时候、逢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重要节期的时候都要颂赞我们的神。基督徒颂赞的祭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实践,它通过诗歌、音乐、舞蹈和赞美来表达对上帝的敬仰和颂扬。这种献祭不仅是对上帝的赞美,也是信徒对上帝恩典的感激之情的表达。

在我们基督教的崇拜中,颂赞的祭是通过会众的歌唱、乐器的伴奏和舞蹈来实现的。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上帝的赞美,也是信徒之间团结和感恩的表达。颂赞的祭是上帝所喜悦的,它不仅是对上帝的敬拜,也是信徒对上帝恩典的回应。通过颂赞,信徒表达了对上帝的依赖和信任,同时也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和喜乐。基督徒需要具备由内而外的荣耀神、赞美神的美好品德。“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里倚靠他,就得帮助;所以我心中欢乐,我必用歌颂赞他!”“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

颂赞的祭与文化息息相关,体现基督教音乐的中国化。通过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音乐风格,基督教音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不仅丰富了基督教的表达,也促进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6.祷告的祭:祷告在基督教信仰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与读经、听道、赞美如同车之四轮缺一不可,祷告是基督徒通过我们伟大的中保主耶稣基督与上帝沟通和建立关系的桥梁,通过祷告,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祈求、愿望,同时也聆听上帝的声音;祷告是基督徒表达对上帝恩典和祝福的感激之情的方式。通过祷告,他们感谢上帝的慈爱、供应和保护。在面临决策和挑战时,基督徒通过祷告寻求上帝的指引和智慧。祷告帮助我们理解上帝的旨意,并在困难中找到方向。基督徒通过祷告向上帝寻求帮助和力量。祷告是他们在困难时期获得安慰和鼓励的来源;我们基督徒通过祷告为传扬福音祈祷,寻求上帝的帮助,使我们能够有效地分享基督的爱和救赎的信息;同时,我们还要经常为教会、家人、朋友、主内肢体、国家和和世界的和平祷告。

祷告是基督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与上帝沟通的手段,也是他们灵性生活的重要组成。通过祷告,基督徒在信仰中找到了力量、安慰、指引和成长,这是一种精神、心灵上的献祭。我们要以主耶稣基督作为我们祷告的楷模,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7.认罪的祭:耶稣基督为我们在十字架赎罪,不等于我们犯罪的时候就不认罪、不悔改。当信徒意识到自己的罪过时,他们会通过认罪的祭来请求神的宽恕和赦免,这是一种悔改和自我净化的过程。在旧约圣经中,认罪祭是一个重要的信仰仪式,圣经旧约历代志下记载:“希西家慰劳一切善于事奉耶和华的利未人。于是,众人吃节筵七日,又献平安祭,且向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认罪。”

认罪祭的过程是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净化的过程。信徒通过认罪,表达他们对罪行的深刻理解和对改变的渴望。这个过程帮助信徒摆脱罪恶的重担和辖制,恢复与神的关系,并在灵里上得到更新和提升。在现代基督教信仰实践中,认罪祭可能不再以旧约中的形式出现,但认罪悔改的精神仍然被保留。信徒可在祷告中向神承认自己的罪过,并寻求饶恕。

认罪祭的核心是神的饶恕和赦免。当信徒真诚地认罪时,圣经应许神会赦免他们的罪,并洗净他们的一切不义。“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这种赦免不仅是对过去罪行的饶恕,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个新起点。

好,关于献祭的话题我们就暂时分享到这里。“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救恩出于耶和华。”阿们!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