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到老家,我跟随母亲的脚步,踏上通往家乡教堂的熟悉小路。这座矗立在小镇中不大不小的乡土教堂,是我信仰的启蒙教会。
推开略显斑驳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令人感慨的画面,曾经带领我们唱诗的叔叔阿姨,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记忆中精神闪烁的爷爷奶奶,现在走路都需要搀扶。教堂的长椅上,也有了岁月的痕迹,摆在座椅前方为信徒提供的圣经都更换成了大字版。
然而在这片银发的海洋中,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机。讲台上年轻的同工正在带领祷告;诗班里,青涩的面庞与沧桑的面容和谐共鸣。服侍的队伍中,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与经验丰富的老者并肩而立。这不禁让我思考,在这个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乡村教会,为何还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或许就藏在教会日常的点滴之中。常年不间断的聚会,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溪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信徒的心灵。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每个礼拜日的清晨,教堂的大门总是准时打开。除此每天晚上不间断的祷告会,更是给很多人带去力量、支撑与慰藉。
在老家的这几天,妈妈总是邀请我晚上和她一起去参加聚会。即便大雪纷飞,即便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几次都想推脱,却碍于不忍扫了她的兴致。我知道即便我不在家,妈妈一个人也会去,这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却在一次次的聚会中感受到家乡教会的内在力量。
“我们走在灵程路上,历尽艰难,历尽沧桑,主内有平安和喜乐,哪怕有雨雪和冰霜……”熟悉的赞美诗歌在晚间聚会中响起。长老在证道前总会选一首老歌,“不知道大家还会不会唱了,以前在小堂时我们总唱,”这是她惯用的说辞。一首首老歌承载的是那个时代上帝带领这间教会走过的恩典记号,传唱中讲述教堂发展的故事,坚固了老同工,也给新同工带去力量和盼望。接着同工们会带领大家一起为了教会发展、有困难、生病的信徒代祷,也为了这个春节期间大家都能平安、圣洁度过祷告祝福。妈妈说,每天晚间的祷告会“代祷的可全了”。也许这就是被祷告托起的教会的吧,我在心中不禁赞叹,她们向着上帝的敬虔爱主之心。
而最令人感动的是服侍者的传承。年轻一代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自然而然地接过服侍的接力棒。参与讲道服侍的Z姊妹,是刚毕业没多久的神学生,她的母亲也参与教会的侍奉。她告诉笔者,她们除了服侍这间教会,每周都会被安排去乡下教会侍奉。农村教会的境况更是惨淡,一间教会就几个人,但因为信徒渴慕,很想得到牧养,小镇教会的同工们就担负起乡村教会的帮扶工作。
除此,逢假期,小镇教会总会多出很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或许在外求学、工作,但每逢假期总会回到教会参与服侍。这种代际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独特的"青老诗班"现象:年长者以丰富的经验指导,年轻人以充沛的活力创新,共同谱写着信仰的新篇章。
站在教堂门口,望着进进出出的人群,夕阳的余晖洒在教堂的尖顶上,晚祷的歌声在小镇空中回荡。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教堂,依然在诉说着信仰的故事,见证着小镇的变迁,孕育着新的希望。或许,这就是小镇教会永葆活力的秘诀: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