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山下:探寻基督徒生命的和谐之道

作者: 郑微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3-10 19:54:40
分享与播放

一、心灵视野中的双重景象

多年前,我伫立在城市高楼之上,极目远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映入眼底。一侧是繁华喧嚣的商业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绚丽的灯光将街道装点得如同白昼。人们穿梭于精致考究的餐厅之间,欢声笑语,推杯换盏,尽情享受着都市的繁华与热闹,展现出物质充裕带来的活力与喧嚣。而另一侧,却是破败陈旧的棚户区,狭窄的街巷中,仅有寥寥几盏昏黄的灯光,在浓重的黑暗中显得那样微弱,仿佛随时可能被黑暗吞噬。这两个区域近在咫尺,却仿佛被一道无形且深邃的鸿沟分隔开来,有着天壤之别,遥不可及。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充斥着这般鲜明且震撼的对比。当我们在温暖舒适、充满温馨的家中,怀着虔诚之心敬拜上帝时,可曾想过,有多少弟兄姊妹正于凛冽的寒风中,孤独地默默守望?当我们沉浸在上帝丰盛的恩典里,内心满溢着喜乐与感恩时,可曾想过又有多少人至今尚未听闻福音那美好而良善的消息?享受恩典的我们,固然应当心怀感恩,而那些尚未得闻福音的人们,更应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间,成为我们无法忘怀的牵挂。真正的信仰,绝非仅仅站在山顶悠然自得地欣赏美丽风景,而是要怀揣着在山顶所获得的亮光,义无反顾地走进山下的黑暗之中,去照亮那些身处困境的灵魂。

二、变相山上的荣耀与山下的悲呼

这种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在《圣经》中有极为生动且深刻的呈现。《马太福音》第17章记载:“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悄然登上高山。就在他们眼前,耶稣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然,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与耶稣交谈。彼得见状,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此真好!倘若您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您,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我们不难体会彼得当时的心境。在那个神圣庄严、令人敬畏的时刻,站在高山之巅,亲眼目睹主耶稣展现出荣耀无比的形象,光芒四射,宛如太阳般耀眼,又看见旧约中的伟大先知摩西和以利亚与耶稣亲切交谈,仿佛时间与空间都在此刻凝固,被一种超凡的神圣氛围所笼罩。彼得的内心必定被一种难以言表的喜乐与平安所充盈,那是一种超脱尘世、超越凡俗的奇妙体验,是与上帝无比亲密、无间同在的美好感受,仿佛置身于天堂的边缘,触摸到了永恒的光芒。试问,在这样的时刻,又有谁能不渴望永远停留在这般美好的境地,沉浸在这无尽的神圣与安宁之中呢?

然而,《圣经》紧接着叙述:“耶稣和门徒来到众人中间,有一个人趋前,向耶稣跪下,说道:‘主啊,怜悯我的儿子!他深受癫痫之苦,屡次跌落在火中,又屡次坠入水里。我曾带他到你的门徒那里,可他们却无法医治他。’”

这是何等鲜明且令人痛心的反差!当彼得沉醉于山上那灵性的巅峰体验,尽情沐浴在与上帝同在的喜乐光辉之中时,山下却有一位绝望无助的父亲,带着被癫痫病痛无情折磨的儿子,在痛苦的深渊中苦苦挣扎,四处寻求医治,却始终一无所获。这位父亲的悲呼,仿佛是来自地狱的呐喊,打破了山上的宁静与美好,凸显出人间的苦难与无奈。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众多信徒同样渴望拥有那山顶的非凡经历,渴望在敬拜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上帝的同在,仿佛上帝就站在自己面前,与自己亲密对话;在祷告中亲身领略上帝的大能,见证神迹的发生,感受上帝那无尽的力量与慈爱。这份渴望本是美好而纯粹的,是对上帝深深的向往与追求。但我们是否如同彼得一般,仅仅只想停留在这灵性的高峰体验之中,沉醉在自我的满足与享受里?是否在不经意间,忽视了那些尚未认识主,正深陷生命低谷,被痛苦、疾病、贫困等种种苦难所困扰,苦苦挣扎的人们?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信仰是否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灵性享受,而忽略了身边那些需要我们伸出援手、传递福音的灵魂?

三、被忽视的提议与主的行动抉择

尤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是,面对彼得提出要搭三座棚的建议,主耶稣或是天父上帝究竟作何回应呢?答案令人深思,他们根本没有给予任何言语上的回应!彼得的提议就这样被直接无视了!

当我们妄图将神圣的体验据为己有,使其私有化、固定化,试图把上帝的同在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空间或场合时,上帝往往会选择保持沉默。因为上帝的心意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为广阔无垠,如同浩瀚的宇宙,深邃而无尽;主耶稣的使命也远比我们所理解的更为深邃悠远,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上帝的计划是关乎全人类的救赎,是要将福音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被束缚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点或时刻。

主耶稣并未用言语回应彼得,而是以行动给出了最为有力且深刻的答复:不是长久留在山上,从此不再离开,享受那片刻的荣耀与安宁,而是毅然决然地下山,走入人群之中,来到那些正在受苦的百姓身旁。这便是上帝的行事方式——不逃避这个破碎不堪、充满苦难的世界,而是勇敢无畏地投身其中;不只是顾念自己的灵性享受,满足于个人与上帝的亲密接触,而是带着在高山上所汲取的力量、智慧与慈爱,去直面山下的苦难与需求,去拯救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去给予他们希望与救赎。

从古至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这样一些弟兄姊妹,他们原本拥有优越的条件与丰富的资源,生活在舒适与安逸之中。然而,他们却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选择去往贫困的乡村,去关爱那些被社会遗忘的角落,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终身。他们的抉择,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主耶稣的榜样——不是贪恋山上的荣耀,沉醉于自我的满足,而是甘愿下到山下,去服事那些身处困境、亟需帮助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上帝的爱与悲悯。

四、当代中国基督徒的处境审视

在当今的中国,诸多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中面临着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很容易将信仰局限在个人的内心世界,或是小小的团契圈子之内,仿佛将信仰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与外界隔绝开来。有些信徒甚至幻想能够构建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基督徒社区”,就如同中世纪的修道院修士修女们,或是中东的沙漠灵修者那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敬拜、学习与团契。

这种渴望固然可以理解,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在信仰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安全,一个可以完全沉浸在上帝的爱与真理中的地方。但其背后却潜藏着一种危险——我们或许正在打造现代版的变相山,一个让我们能够轻易说出“我们在这里真好”的地方,一个成为逃避现实世界的避难所。然而,倘若我们真的如此行事,那么,谁又会去关注那些尚未认识主的人呢?谁又会去服事那些生活在困境和绝境之中,被大众视为卑微、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们呢?我们的信仰不应只是为了自我的满足与逃避,而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动,去关爱他人,去传递福音,去改变这个世界。

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仿佛生活在一个属灵的气泡之中。教会内部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交流,举办属于自己的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让我们与外界产生隔阂。可是,主耶稣却行走在大街小巷,与税吏(那些被当时社会所唾弃,代表着贪婪与不公的官僚、买办、走狗)、妓女(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除了身体没有别的可以出卖,受尽苦难与歧视的可怜人)和其他罪人们一同用餐。主耶稣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身份与罪孽而远离他们,相反,祂主动接近他们,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试图拯救他们的灵魂。我们是否也应当如此呢?我们是否应该打破这个属灵的气泡,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那些被社会忽视、被宗教人士回避的人们,用上帝的爱去温暖他们,用福音的真理去照亮他们的心灵呢?

倘若主耶稣是万人的救主,那么,我们理应效仿祂的榜样,主动走进人群,尤其是那些被社会所忽视、被宗教人士所回避的边缘化群体之中。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度,基督信仰不应成为一种与本土文化相互隔绝的外来宗教,而应当化作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应当将基督信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五、信仰旅程中的高山与低谷

信仰的旅程,恰似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画卷,既有高山的壮丽巍峨,令人心生敬畏与向往,亦有低谷的深邃宁静,让人在反思中成长。在高峰之时,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主的同在与眷顾,仿佛上帝的温暖怀抱紧紧环绕着我们,深深体会到主的大能与荣耀,内心被甜蜜与安慰所填满,无比惬意与满足。彼时的我们,恨不能永远停留在那美好的瞬间,沉醉在这无尽的恩典之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里真好!”的感叹。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我们几个人齐声唱诗赞美上帝时,整个房间仿佛被上帝的同在所充盈,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每个人的脸庞都洋溢着喜乐与平安的光辉,仿佛被上帝的光芒所照耀,那一刻,仿佛时间都为这份美好而静止。我亦在心中默默感慨:“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

然而,聚会结束之后,大家不得不回归到各自的日常生活之中——去面对工作的重重压力,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去承担家庭的诸多责任,照顾家人,维系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去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坚守信仰的原则。起初,我因失去那种灵性高峰的体验而倍感失落,仿佛从天堂坠入了人间,心中充满了落差与迷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领悟到,信仰并非只是为了让我们享受那片刻的美好与安宁,而是为了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能够带着从灵性体验中所获得的力量与亮光,勇敢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直面各种艰难处境,去真心服事他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古训。这与基督信仰中的一个理念不谋而合:我们既要向上攀登,亲近上帝,如同登上高山之巅,汲取无尽的力量、智慧与慈爱;也要向下扎根,服事人,践行博爱的精神,如同大地承载万物一般,包容、关爱他人。主从不会让我们停滞不前,而是期望我们勇敢地走进现实生活,靠近那些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实中,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坚定不移地跟随祂的脚步。

六、中西方信仰先贤的榜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信心的伟人,无论身处东方还是西方,他们都未曾让自己沉溺于“这里真好”的安逸环境,而是毅然决然地走进正在受苦的百姓中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信仰的力量。

英国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辉煌成就,在当时的世界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享受着先进文明带来的种种便利与机遇。而彼时的中国,却深陷战争的泥潭,饱受贫困与动荡的折磨,无数灵魂在苦难中挣扎,等待着拯救与希望。于是,戴德生怀着坚定的信仰,跨越茫茫大海,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戴德生本可留在英国,继续享受那个时代先进文明所带来的优越条件,但他却选择了中国——一个当时对西方人充满敌意,环境艰苦且充满挑战的遥远国度。

在中国,戴德生遭遇了数之不尽的艰难险阻。语言的巨大障碍如同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高山,使他难以与当地人民顺畅交流;文化的激烈冲突让他在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时困难重重;疾病的严重威胁时刻笼罩着他,使他的身体饱受折磨;政治的动荡不安更是让他的传教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他痛失爱妻和多个孩子,自己也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生命垂危。然而,面对这一切的苦难与挫折,他始终未曾放弃,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对上帝的忠诚,坚持在中国传教长达40余载。他创立了中国内地会,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无数中国人带来了福音的希望;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国基督徒领袖,为中国教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中国本土的信仰先贤们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例如,宋尚节舍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与事业大好前景,毅然回到中国,不辞辛劳地在各地奔走布道。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在灾荒的肆虐横行下,在瘟疫的无情蔓延时,他们毫不退缩,挺身而出。他们建立医院,救死扶伤,为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们带去了生的希望;他们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他们设立孤儿院,给予孤儿温暖与关怀,让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生动地见证了基督的爱,将上帝的福音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让人们在苦难中看到了希望,在黑暗中寻得了光明。

这些信心伟人的共同特质在于,他们都深知“变相山”的经历并非是让他们安于山上的宁静,享受片刻的荣耀与安逸,而是为了赋予他们力量,使他们能够勇敢地走向“山下”——那些充满挑战与苦难,却也蕴含着无限福音契机的地方。他们明白,真正的信仰不是逃避现实世界的苦难,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用上帝的爱去改变它,成为传递医治与盼望的桥梁,将上帝的救赎带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七、在山上与山下之间寻求和谐统一

作为当代中国的基督徒,我们面临着一个课题:如何在“山上”与“山下”之间寻得恰到好处的和谐?我们既需要定期“上山”——通过虔诚的祷告,与上帝进行心灵的对话,倾诉我们的心声,聆听上帝的指引;通过深入的读经,探寻上帝的话语中蕴含的真理与智慧,汲取信仰的力量;通过庄重的崇拜,表达我们对上帝的敬畏与赞美,感受上帝的荣耀;通过真挚的团契,与弟兄姊妹们分享彼此的信仰经历,互相鼓励,共同成长,来亲近上帝,获取灵性的更新与力量,心灵得到滋养,信仰得以坚定。

同时,我们也需要鼓足勇气“下山”——勇敢地走入现实生活,在家庭中,以基督的爱去关爱家人,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职场中,以基督徒的品格和价值观去工作,成为职场中的光和盐,影响身边的同事;在社区和乡村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邻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切实活出基督耶稣的模样,真心实意地服事那些亟需帮助的人们,将福音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

然而,实现这种和谐并非易事。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下,基督徒常常需要面对如何妥善处理信仰与文化、教会与社会、属灵生活与日常工作等诸多复杂关系的问题。有时,我们会过度注重灵性体验,一味沉浸在敬拜与祷告之中,却不经意间忽视了实际的行动和服事,导致信仰只停留在口头和内心,而没有在生活中得到体现;而有时,我们又会过于专注于外在的服事与活动,却忽略了对内在生命的精心培育以及与上帝的亲密关系的维系,使得我们的服事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根基,变得空洞无物。

真正的属灵成熟,应当是两者的完美交融:深度的内在生活如同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着外在的服事,使服事充满爱与智慧,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人;而真诚的外在服事又仿佛肥沃的土壤,丰富着内在的属灵体验,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上帝的爱与旨意。这正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内圣外王”的崇高理想,先修身齐家,使自己的内心充满仁爱与智慧,家庭和谐美满;而后治国平天下,将这种仁爱与智慧推广到社会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基督徒的生命,也应当追求内在灵性与外在行动的高度统一,让信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彰显。

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华夏大地上,基督徒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上山亲近上帝,汲取灵性的滋养,如同在清泉中洗净心灵,获得力量与指引;也要下山服事人,传递福音的温暖,如同阳光照耀大地,给人们带来希望与救赎。变相山上闪耀着主的荣光,那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向往;而山下却有无数渴望福音与关怀的灵魂在翘首以盼。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