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里持真 ——当善意谎言遇见属灵的“医治”

作者: 王元皓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3-16 16:30:24
分享与播放

谎言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童年时父母编织的美好故事,到职场上的辞令,谎言以或善意、或恶意、或无奈的面貌出现。而在这些谎言之中,“善意的谎言”似乎尤为特殊——它以爱的名义,似乎在伤害与真相之间寻找着一种平衡。

比如,当一个人被诊断为绝症,我们该不该告诉他实情?是让他在剩余的日子里有所准备,还是让他怀抱着飘渺的希望,接受无用的治疗直至生命的最后?在医学伦理、情感关怀与现实选择之间,善意的谎言成为一个复杂而又两难的议题。有人认为,隐瞒病情可以减轻痛苦,让患者少受煎熬;也有人主张,真实的告知才能赋予人完整的尊严,他们有做出选择的自由。然而,这样的“善意”是否真的无懈可击?它是否可能剥夺了一个人面对真相、经历灵魂医治的机会?

不同文化对“善意的谎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评价,更不用说在一个团体或家庭中,其内部的互动模式往往延续已久,各成员的角色早已定型——有的主导局势,有的温和顺从,有的自以为是,有的过度依赖,或倔强、或懦弱。而这些动态无需外人去揭破或点明。 

一、以保护之名,行剥夺之实? 

很多父母选择隐瞒家庭危机(如离婚、经济困境等),往往出于“保护孩子免受伤害”的善意。然而,这种隐瞒不仅不能真正消除孩子的痛苦,反而可能使他们陷入更深的迷茫与焦虑——他们表面上被安置在一个“安全屋”中,但潜意识里却早已察觉异样,最终形成认知断裂。

举例来说,父母在离婚后仍假装共同生活,孩子虽然仍能看到“完整”的家庭,但父母之间微妙的肢体疏离、压抑的气氛,以及偶尔的冷漠或争吵,都会让孩子产生疑问。他们一方面凭直觉感受到家庭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却被告知“一切都很好”。这一矛盾容易导致孩子对自身感知能力的怀疑——明明察觉到不安,为什么大人却说没事?长期以往,他们可能发展出过度敏感却无法表达的人格特质,既容易捕捉情绪变化,却又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陷入情绪压抑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以上的儿童已经具备敏锐的社会认知能力,能察觉家庭氛围的异常。如果父母长期隐瞒,孩子便可能陷入“归因困境”——他们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于是本能地将问题归咎于自己。例如,有些孩子会认为“父母吵架是因为我不够乖”“如果我表现好一点,他们就不会这么生气”。这种误解可能带来深深的内疚感、自责,甚至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认同,形成“只要我足够好,世界就不会崩塌”的思维模式,最终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这种情况下,善意谎言的本质是成人将自身的情感脆弱投射于孩童世界,以“保护”之名行“控制”之实。 

二、圣经中的善意谎言 

妓女喇合在藏匿以色列探子时,面对耶利哥人询问,她为了保护探子撒了谎,然而这一行为却被后世称为敬畏神的表现,甚至让喇合成为耶稣基督家谱中的一位女性。

同样,接生摩西的收生婆因欺骗埃及士兵而保全了摩西的性命,这一行为也获得了正面评价。

有人可能会问,圣经不是不允许我们说谎吗?为何希伯来的收生婆和喇合说谎,反而蒙受神的赐福呢?关键不在于谎言本身,而在于她们对神的敬畏和顺服。她们深知耶和华是上天下地的主,因此在道德困境中,选择优先遵从神的旨意,尽管这意味着违抗君王的命令、触碰伦理的边界。若人不信这位上帝,喇合便只是个可憎的叛徒与欺诈者;但在神的眼中,她却因信被称义,成为蒙福的见证。她之所以敢如此行,不是因以色列的强盛,而是因她认出上帝耶和华的主权,承认祂已将迦南地赐给以色列。她深知耶利哥人的刚硬必将迎来毁灭,而自己若不归向这位上帝,结局同样无可避免。因此,她不惜割舍一切,放弃自己的国族,选择投靠神的旨意。圣经称她因信得救。

圣经从未将谎言视为正当之举,她们的行为也并非可供效仿的规则,而是彰显了一个更深刻的原则:当人以敬畏神为至高准则,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违背次要的伦理规范,依然能蒙神悦纳。这提醒今日信徒,所谓“善意的谎言”不能成为随意妥协真理的借口,必须置于对神的绝对忠诚之下衡量。 

三、用爱心说诚实话 

圣经告诉我们:“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一4:18)如果爱是完全的,那就不需要依赖谎言来维系,而善意的谎言本质上仍是谎言,那么它能真正带来医治,还是会成为另一种温柔的捆绑?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习惯于本能地抗拒他人的善意劝告,另一种则缺乏智慧,难以有效地向人传达有益的建议。作为基督徒,我们不仅要虚心接受善意的劝勉,更要学会用智慧表达劝告,使其成为“忠言而不逆耳”的言语。圣经中,保罗教导我们要“用爱心说诚实话”,这不仅意味着要以真诚的话语劝勉他人,更要避免“只讲真话,却缺乏爱心”的错误态度。

说诚实话,首先必须建立在“真理的道”之上。若所言之事并非出于神的真理,而只是个人的情绪宣泄、刻薄批评,甚至夹杂着偏见与自义,那么即便话语本身在事实层面上无误,也称不上真正的诚实。毕竟,诚实并不只是说出事实,而是要在神的光中辨明其意义。换句话说,若我们所说的话不能见证真理,不能引导人归向基督,那它就不是圣经意义上的“诚实话”。

“用爱心”不仅关乎言语的表达方式,更关乎内心的动机。一个人可能自以为在说诚实话,但若其中夹杂着自恋、自义、怨恨或偏见,那么这样的“诚实”很可能成为伤人的利刃,而非造就人的良言。因此,说诚实话不仅需要诚实,更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诚实,审视我们说话的动机是否出于爱,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自我的优越感或攻击欲。说诚实话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自己显得比别人更有见识,而是让弟兄姊妹“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4:15)。这意味着,我们说话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彼此在信仰中成长,而并非为了赢得争论或宣泄情绪。同时,在对话中,基督徒应当放下标签化他人的冲动,学习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事情。真正的信心并不会让我们急于否定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而是带来更大的包容,使我们能够在主的爱中坚持真理。 

四、在祷告中获得答案 

圣经启示的真理并非僵化的教条,律法虽以文字定格于经卷,但上帝的心意总如活水般流淌,既穿透墨迹浸润的生命,又超越人类理性的边界。当我们在祷告中俯伏叩问,不应止步于经文字句的推敲,更要让圣灵将石版上的诫命化作心版上的感动——"主啊,此刻祢要我如何活出这真理?"这才是真正归回信仰的根基。

现在,我开始更加真诚地为自己祷告,恳求神帮助我根除一切谎言的灵——不仅仅是在外界环境中,更是在我内心深处的每一个角落。有时,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宽容,往往是因为过去我也曾在某些时刻选择了谎言。或许是为了逃避责任,或许是为了避免伤害他人,我曾经在谎言中找到了片刻的安慰。然而,我明白,唯有拒绝谎言,遵行真理,才能真正过上自由而有意义的生活。我希望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榜样,像约翰那样,怀着喜乐对神说:“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约三1:4我不愿意被谎言捆绑,而是愿意将自己交托给上帝,愿意与真理同行。

写到这里,我想到自己信主后,脾气性格改变许多,真的有努力践行真诚待人,所以,我也希望别人对我是真诚的,当然,话虽如此,我也不会一厢情愿地要求所有人都按我的方式来待我。毕竟,我们都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有误解、犹豫甚至犹豫后的违心之词。我只能尽力让自己成为那个愿意诚实面对真理的人,并且相信,真正的真诚,会在人与人之间,像阳光一样,相互映照、彼此温暖。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