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中,弟兄姐妹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一起参加崇拜和团契活动。然而,聚会结束后,大家又各自回到家中忙自己的事,彼此之间很难深入了解对方的真实生命光景。通过一位执事组织的探访服侍,我逐步深入了解到弟兄姐妹的信仰生活,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一些我原本以为很敬虔的弟兄姐妹,才发现他们在家里几乎没有读经的习惯;许多在教会服侍多年的长辈,他们的配偶和孩子都是拒绝接受信仰的人。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基督徒在群体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的落差,而私下的生活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是否有坚实的信仰根基。
在主耶稣所讲过的“撒种的比喻”中,提到了一种跟从祂的人的生命状况是“没有根的信仰”。祂对众人说:“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但他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可4:16 - 17)在这两节经文中,“立刻”这个词重复出现了两次。这个人一开始的表现是“立刻欢喜领受”,随后的表现是“立刻就跌倒了”。为什么他的转变如此之快?耶稣告诉我们,是因为“他心里没有根,他的信不过是暂时的”(可4:17)。
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没有根”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绝不是指一个人偶尔的软弱或犯错,而是指一种根本性的缺失。它意味着一个人没有与耶稣建立真正的生命关系,没有在心灵深处真正地信靠、悔改与顺服,但却因为某些外在的原因而来到了教会中。这种信仰是漂浮在表面的,没有与基督的生命相连。
在教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有的人因为父母信主而来到教会,他们从小在教会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却从未真正思考过“为什么需要信主?”他们或许能熟练地背诵圣经经文,参与教会中各样的团契活动,但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却发现自己从未真正与耶稣建立那种深刻而真实的关系。
还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经历了一次感动,跟着带领者做了决志祷告,从而接触到了信仰。在那一刻,他们或许真的感受到了上帝的爱,内心充满了平静与喜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感动逐渐消退,他们的生命并没有真正地被真道改变,仍然生活在过去有罪的方式中。这是因为他们的信仰仅仅停留在了那个决志的瞬间,而没有继续生长扎根在基督里。
还有一些人,他们是因为在理性上认同而接受了信仰。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甚至能够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去论证信仰的合理性。然而,这种理性的认同并没有带来生命的真正转变。他们仍然活在自己的理性世界中,没有真正打开过心门,让耶稣进入他们的生命。还有的人是因为经历过神迹而一度对主充满热情。他们亲眼见证了上帝的奇妙作为,然而,当神迹过去,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最终又退回到不信的状态。
C.S路易斯曾说:“在教会中灭亡的人也许比在世界中灭亡的更多”。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却发人深省。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来到教会中,就自以为已经与天堂挂勾,与耶稣建立了关系,但他们的生命却“没有根”,即没有因与主的关系而结出信心、悔改和顺服的果子。这样的信仰不过是暂时的,及至有自己认为比爱主更重要的事,就悄然离开了。
而在教会中,作为传道人,我们常常以为明白很多属灵的道理就会自然爱主,但实际上却是与耶稣貌合神离。我们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教导别人如何生活,如何信仰,却发现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常陷入罪恶的泥潭。我们用知识来掩盖自己的软弱,用道理来粉饰自己的不顺服。我们忘记了真正的信仰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生命的改变。
作为基督徒,我们也许已经“信主”很多年了,但可惜生命没有因信主而改变。我们只在教会里认耶稣为主,出了教会却是自己作主。很多父母以为孩子从小在教会中长大,熟悉许多圣经故事和教义信仰就能信仰稳固,但却没有关心过孩子的生命与耶稣是否有真实的相交,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才发现他是一个在信仰上“没有根”的人。
在几年前,国内出版了一本书名叫《回来吧,芭芭拉:祈祷回来的女儿》。这本书的主角之一,名字叫芭芭拉。她的爸爸约翰·米勒博士,是一位非常敬虔的牧师,也是神学院的教授,曾经写了很多本书,给教会弟兄姐妹带去了莫大的祝福。而他的小女儿芭芭拉,从小就跟着父亲在教会中长大,她每周稳定去教会参与互动,甚至读教会学校。当她16岁那年,已经对很多服侍轻车熟路,被全教会的弟兄姐妹称赞为“一位敬虔的小姐妹”。可是,当芭芭拉成年之后,她叛逆的性情显露了出来,对爸爸妈妈说:“我不要再活在你们持守的原则和道德下,我不要再像一个基督徒一样生活。我只想告诉你们,以前我去教会都是装给你们看的,其实我根本就不想去教会。”芭芭拉与父母摊牌后,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她索性过上了放荡的生活,开始与不同的男人同居,结交乱七八糟的朋友,使她的父母为她伤透了心。
为什么芭芭拉曾经被大家视为是一位敬虔的姐妹,可后来却如此远离了上帝呢?我想是因为在她的信仰中没有根,她的“根”不是建立在自己对耶稣的信心上,而是建立在外面的家庭信仰上。她从小在教会中长大,接触了许多圣经故事,然而,这些并没有真正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当她成年后开始独自生活时,发现自己无法依靠这种表面的信仰来面对内心的挣扎和外界的诱惑。于是,她选择放弃从小持守的信仰。
因此,在主耶稣所讲的“撒种的比喻”中,我们领悟到,人在这短暂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在地上有车有房有事业,而是每天与耶稣建立起真实的生命关系。这意味着,我们要将耶稣基督的话语、祂的救恩以及遵行主的话语作为自己“生命的根”。这正是主耶稣降世为人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口渴之人的活水,成为饥饿之人的生命之粮,成为流浪之人居住的家园,成为失丧之人所需要的救主。正如祂自己所说那样:“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
想到这里,我祈求在今后的每一天中自己的生命能与主有真实的相交,也愿每位弟兄姐妹能把对主爱的确信、对主话语的渴慕和对主话语的遵行作为自己“生命的根”。愿我们不再停留在与耶稣表面的关系中,而是能向祂真正打开心门,邀请祂进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依靠祂所赐的力量站立得稳。因为我们晓得,生命的根不在他处,而是在与耶稣基督联合的生命之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山西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