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使徒遗训》简介(上)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3-24 08:53:32
分享与播放

“世人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生命之路,一是死亡之路;二者大不相同。生命之路是:‘第一,你要爱那创造你的上帝;第二,爱人如己。’上面这些话的遗训是如下述:‘要为那咒诅你们的祝福,为你们的仇敌祷告,为逼迫你们的禁食。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十二使徒遗训》第一章)

这是基督教早期文献《十二使徒遗训》(以下简称《遗训》)中的第一章部分文字。

“这里所说的早期基督教文献,乃是指大体上公元二世纪,约莫一百多年的一段期间内,基督教主要领袖们所撰作,而被传抄遗留下来的一些富有高度灵性价值的文字。”(谢扶雅:《早期基督教文献选集》导论)

提及《十二使徒遗训》,大多数信徒不知道,也没有看到过。因为没有这种机会,这一《遗训》的单行本没有,也买不到,只有在某些文集中可以看得到,而这些文集也是极少的。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也来简要的理解这个《遗训》,目的就是多了解一下我们基督教信仰中的一些早期的文献,增加我们的信仰知识、训导要道,能够更好地坚信所信的真理。

《十二使徒遗训》(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希腊 Didache),早期基督教法规著作。希腊文书名“Didache”,意为“训导”。所以《十二使徒遗训》也被翻译为《十二使徒训导》、又称《教导》,古时全名作:《主借十二使徒对外邦人的教训》。《十二使徒遗训》这书名在教会的古籍中,可以见到(如优西比乌:《教会史》3.25.4),但此文献完整的抄本到1873年才由天主教大主教拜安尼斯(Bryennes)在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主教的图书馆中发现。1056年的手抄本,希腊文本为全本,拉丁文本为残本。多数学者认为系公元1世纪后期著作。阐述了伦理道德、会规习俗、末世希望、初期教会训诲和接纳信徒的手续等,对福音书中耶稣有关爱神爱人的教训和“黄金律”等均有发挥。于1883年将全文出版,后被纳入使徒教父的著作。在发现这著作后,拜安尼斯便注意到《遗训》的大致内容(经修订),可见于4世纪《埃及使徒宪章》(Egyp-tian Apostolic Constitutions)的卷七之中。这一文献的希腊文版本,部分可见于一批在埃及俄克西林库斯(Oxyrhynchus)发现的古代文献,《俄西林古蒲草纸 1782》。其中包含许多重要的《圣经》抄本残片。这些文献主要用希腊语写成,年代跨度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7世纪。此外还有科普特语部分的版本、埃塞俄比亚语部分的版本,另有一份完整的格鲁吉亚语版本(Georgian version)。《遗训》中“两条路”即我们在本文中介绍的那段主题的部分,除了见于《巴拿巴书信》18—20章外,亦见于一份4世纪拉丁语的《使徒教会秩序》(Apostolic Church Order,又称为《使徒教义》Doctrina apostolorum)中,以及另外三份4世纪或之后的教会守则中。

专家、学者不能确定君士坦丁抄本中的文本是否最原始的《遗训》版本,事实上后人所见的不同版本,是经过不同时代和途径的流传而出现的,甚难确定哪一份是较原始的版本;各版本彼此之间的关系仍需更深入的研究。此书与《巴拿巴书信》(Epistle of Barnabas,也是一份早期基督教文献,以书信形式写成,内容涉及基督教教义、犹太教律法的解释以及对《希伯来圣经》的基督教化解读)有部分相似的内容,特别是它们都使用“两条路”的传统,可能取材于同一份资料。同时《遗训》与拉比的著作及死海文献中的《群体规章》(Rule of the Communiry,早期基督教或犹太教相关的文献的相同之处,引起学者不少的兴趣。另一引发讨论的问题,是《遗训》使用了不少耶稣的传统,以及这些传统与马太福音的关系,有的学者否认《遗训》取材于马太福音,也有持完全不同看法的,我们后人对此书基本的资料,认识甚少,无论是作者、写于何处、何时写成,都未能确定。因为作为我们不懂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有学者认为《遗训》作者可能不只一人,此书大量使用犹太传统资料和旧约教导,表明此书作者可能是犹太裔基督徒,然而后人无法确定作者或编者是谁。

现有的《遗训》可能是经过一段时期收集和通过不同人编修而成的,因此甚难确定写于何时何地,书中似乎有引用马太福音或与马太福音相通的传统,这都显示出较早期的教会环境,因此,有学者推论此书写作时期最早可能是公元80年,最晚不迟于2世纪中叶。写作地点亦难以断定,可能在叙利亚,那里曾有犹太信徒群体。虽有学者考证此书原出自巴勒斯坦,认为此书与马太福音有相似之处,如第9章第4节提及在山上收拾饼,都指向巴勒斯坦;后有学者杰福(Jefford)对此书出自叙利亚的说法,提供了新的假说,认为此书成形于叙利亚的安提阿。安提阿是一个多元社群的城市,汇聚了犹太和希腊的思想,原先安提阿的犹太信徒群体不断吸纳外邦信徒,外邦信徒在安提阿的教会中逐渐成为多数,这可以解释为何《遗训》一方面有很强的犹太基督教思想,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写给初信主的外邦信徒。

若马太福音是在安提阿成书,则可解释此书与马太福音的相似之处,只得承认对本书无论是作者、写书日期及地点的问题,暂时都没有确实的答案。

《遗训》写作目的:此书在初期教会中,相信是用作教导初入教的信徒,我们从《遗训》第一句话就会得到启示:“主借十二使徒对外帮人的教训”(黄锡木主编版本)。基于紧接首章的教导,是有关洗礼应如何施行,因此有认为这是供将接受洗礼的信徒学习之用,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初信栽培”的意思,亦可能是一份教会信徒的生活守则。

《遗训》内容概要

本书的篇幅与加拉太书相近,作者以基督的双重命令(爱神和爱人),并引用“两条路”(Two Ways)的传统,说明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基础。有别于《巴拿巴书信》在结尾时才使用“两条路”,本书一开始已引用,它们之间的类似的地方,大概不是谁抄袭谁,而是它们都参照类同的资料。本书关于“生命之路”的论述见于第1章第2节至第4章第14节,“死亡之路”的论述见于第5章第1至第2节,第6章第1至第3节是全段的总结。在“生命之路”一段中,第1章第3节下至第2章第1节是耶稣的言论,此段言论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耶稣的言词有相似的地方,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基于一份耶稣言论的资料(或称Q,即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共有的耶稣言论)。

《遗训》全文共16章。分为3部分:第1至6章记述“两条路(生命与死亡之路)”,“金科玉律”放在一起。这里“金科玉律”表达:“你们不愿意他人怎样待你,也不要这样对待他人”。第2章第2至第7节同样基于旧约十诫的不可做什么,说明爱邻舍的意义。第3章第1至第6节是以“我的孩子”作为呼吁的对象,第3章第7至第10节内容反映出犹太传统中所谓“贫穷人的言词”,第4章第1至第11节说明在社会中如何自处,第4章第12至第14节可以说是这段“生命之路”的总结。第5章第1至第2节的“死亡之路”,列出一连串的恶行来说明哪些是邪恶和可咒诅的行径。《遗训》与新约伦理要求的着重点不同,《遗训》较注重罪行本身,而不是犯罪背后的动机和态度。第6章第1至第2节总结说若实行以上所有的吩咐,便是负“主的轭”,得以完全;若是不能者,则应尽其所能而为之。第7至第15章内容似乎是向教会中的领袖说明教会中的礼仪,包括洗礼(7章)、禁食和祷告(8章)、圣餐(9—10章),应如何进行,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并论到教会的教规和纪律的执行(11—15章)。第7章第1至第4节清楚说明上文是为那些预备洗礼的人而写的,当他们省察了这一切的事后,便可奉父、子和圣灵的名,为他们施洗。施洗首选用流水,若没有流水则可使用其他的,要将水三次浇在受洗者的头上。在洗礼之前一两天,受洗者和施洗者都应禁食。第8章开始讲述应如何禁食和祷告,禁食不应如伪善者(可能是指信奉犹大教的人),在礼拜一和礼拜四禁食,倒要在礼拜三和礼拜五禁食。第8章第2节以主在福音书中所教导的“主祷文”作为信徒特告的典范来加上去的。然而《遗训》的主祷文版,和我们在和合本圣经中马太福音6章9至13章的主祷文有差异,但是基本一致。可见这公式或近似的公式祷文,在古教会中已建立。第9章第1至第10节记载了圣餐中三个感恩的祷告,一个为杯,一个为擘开的饼,最后是用过杯和饼后的感恩祷告。这些祷告反映出传统古老的教会祷文,与犹太人谢饭的祷文,有相似的地方,同时其内容亦反映出巴勒斯坦基督教原始的基督论,在为杯的祷告中,称耶稣为“你仆人大卫的圣葡萄树,我们感谢你”,强调了耶稣作为弥赛亚的角色,及他是真葡萄树。第11至第15章处理一些与教会教制及纪律有关的事宜。第11章第1节至第12章第5节是关于如何根据“福音的规定”,试验真假巡回的使徒和先知。第13章教导读者应如何供养那些真正配得支持的先知。第14章第1至第3节是有关主日崇拜聚集、擘饼和谢恩、悔罪和献祭。

第15章第1至第2节是关于如何选立主教和执事,以及他们应具备哪些素质,信徒应如何尊重他们。第15章第3至第4节是一些关于信徒生活的一般性的教导。第16章是有关末世的教导。有认为原本的《遗训》,只有第1至第6章和第16章与“两条路”在资料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取材于耶稣的圣训。此段特别与马太福音24章有不少相似的教导。第16章第1至第2节劝勉信徒要预备主再来,第16章第3至第8节说明主复临的征兆;第16章第3至第4节记载有关假先知和敌基督者的出现,迷惑众人;这考验分出了两种人,一种背道以致灭亡,另一种忍耐以致得救。接着天上有三个征兆,天开了、天上有响声如号筒和死人复活,之后便是基督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遗训》前半部分(1—6章)与犹太教的教导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反映出撰写或编辑的人,有很强的犹太背景,这部分可能是用作教导外邦初信者的。其中部分内容与马太福音中耶稣“登山训众”相近。“对研究早期基督教思想和礼仪具有较高价值。亚历山大的教父克雷芒曾引述此书。”(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社:丁光训、金鲁贤主编:《基督教大辞典》第576页。)

既然是《十二使徒遗训》那我们就简单的了解一下主耶稣基督的十二位使徒都是谁。

十二使徒(Twelve Apostles) 亦译“十二宗徒”。福音书所载耶稣传道之初召选的十二个弟子。根据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十二使徒如下:

1.西门彼得(Simon Peter)

原名西门,耶稣给他改名为彼得(意为“磐石”)。他是十二使徒的领袖,性格热情、冲动,但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坚定的信仰。彼得后来成为罗马教会的首任主教,传统上认为他在罗马殉道。

2. 安得烈(Andrew)

安得烈是彼得的兄弟,也是最早跟随耶稣的门徒之一。他以谦逊和热心著称,传统上认为他在希腊地区传道,并在那里殉道。

3. 雅各(James)

雅各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的兄弟,被称为“大雅各”。他是耶稣的亲密门徒之一,与彼得和约翰一起见证了耶稣的许多重要事件,如变像山事件。雅各是十二使徒中第一个殉道的,被希律王处死。

4. 约翰(John)

约翰也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兄弟,被称为“耶稣所爱的门徒”。他以温和、慈爱的性格著称,是新约中多部书卷的作者,包括约翰福音、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启示录。传统上认为他在以弗所去世,是十二使徒中唯一没有殉道的。

5. 腓力(Philip)

腓力来自伯赛大,是早期跟随耶稣的门徒之一。他以理性、务实的性格著称,曾被耶稣用来考验门徒的信心。传统上认为他在希腊地区传道,并在那里殉道。

6. 巴多罗买(Bartholomew)

也被称为拿但业,是耶稣早期的门徒之一。他以诚实、正直的性格著称,曾被耶稣称赞为“心里没有诡诈”。传统上认为他在印度传道,并在那里殉道。

7. 马太(Matthew)

马太原名利未,是迦百农的税吏。他被耶稣呼召后,成为十二使徒之一。马太是《马太福音》的作者,以谦卑和悔改著称。传统上认为他在东方地区传道,并在那里殉道。

8. 多马(Thomas)

多马被称为“多疑的多马”,因为他曾怀疑耶稣的复活,直到亲眼见到耶稣才相信。然而,他后来成为坚定的传道者,传统上认为他在印度传道,并在那里殉道。

9. 亚勒腓的儿子雅各(James the Less)

这位雅各是亚勒腓的儿子,与前面提到的“大雅各”不同,被称为“小雅各”。他是早期教会的重要人物,传统上认为他在耶路撒冷传道,并在那里殉道。

10. 西门(Simon the Zealot)

西门被称为“奋锐党人”,表明他可能曾是犹太民族主义者。他以热情和忠诚著称,传统上认为他在北非地区传道,并在那里殉道。

11. 犹大(Judas)

犹大也被称为“雅各的儿子”或“利巴底”,与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不同。他是早期教会的传道者,传统上认为他在波斯地区传道,并在那里殉道。

12. 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

加略人犹大是十二使徒中唯一的叛徒,他出卖了耶稣,导致耶稣被钉十字架。他在出卖耶稣后深感悔恨,最终羞愧自杀。犹大死后,马提亚被选为他的替代者。

替补使徒:马提亚(Matthias)。在加略人犹大死后,使徒们通过抽签的方式从约瑟巴撒和马提亚中选出马提亚,作为十二使徒的补充(《使徒行传》1:23-26)。马提亚后来成为早期教会的传道者。

这些使徒在耶稣的传道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见证了耶稣的教导、神迹和复活,并在耶稣升天后成为基督教早期传播的核心力量。

顾名思义,《十二使徒遗训》应该是上述主耶稣基督十二位使徒留下的教训。其实,大家不要误会,《遗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就是十二使徒写的,就如我们诵读的《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一样。

《十二使徒遗训》的名称体现了古代基督教对使徒传统的尊崇——即使作者不详,只要内容被认为承载了使徒的教导,便会被冠以“使徒”之名。这种现象在早期文献中十分常见,反映了当时教会通过文本确立权威与正统性的需求。但它被称为“十二使徒遗训”的原因主要与其内容和传统信仰有关,而非确凿的作者身份。尽管作者不能确定就是十二使徒,但这部文本的内容被认为反映了早期基督徒对十二使徒教导的继承。书中讨论了教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如洗礼、圣餐、道德准则等),而这些内容被传统视为与十二使徒的教导直接相关。书中可能整理自使徒时代的口头教导(如“主的道”),并通过早期教会的领袖或匿名作者记录下来,以此确立教义的连续性。就如同我们中国的《论语》并不是孔子亲自著述的一样。早期文献也有这样的惯例,在早期基督教时期,许多文献会以“使徒”或“某某门徒”名义流传,即使作者并非使徒本人。就是圣经也是这样,例如,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最初也匿名,但后来被归因于使徒或其追随者;路得记作者不详、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作者不详,推测可能是以色列王国分裂时期的人;列王纪上、列王纪下作者不详,有人认为可能是耶利米,但证据不足;历代志上、历代志下作者不详,传统认为是以斯拉;以斯帖记作者不详;约伯记作者不详;希伯来书作者不详……随着时间推移,“十二使徒遗训”的名称逐渐成为其固定称呼,更多是基于内容的归属而非作者考证,至于究竟谁是作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这是使徒留给后人的教导、教训,也是我们应该参考和遵循的。

《遗训》作为早期基督教的一篇重要文献,字数并不多,属于圣经新约使徒行传之后到新约书信之前的作品。据考证:希腊原文约 5,000 字左右(依不同抄本略有浮动)。现代译本(如英文、中文):因语言转换和段落分段习惯不同,通常在 4,000–6,000 字之间,而中文译本也不是一种,内容也有差异,目前来说笔者所知道的就有两种。

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详细介绍:

一、《遗训》的地位与影响

《遗训》被视为早期基督教“教规”(Church Order)的经典文本,影响了使徒行传、启示录及早期神学学者的著作,如爱任纽(Irenaeus,约130年—202年基督教早期的重要神学家和主教。他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士麦那,今土耳其境内),是使徒约翰的弟子坡旅甲的门徒。他早年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了诗学、哲学和修辞学等古典学科。爱任纽后来成为高卢(今法国)里昂的主教,并在任期内致力于传教工作。

爱任纽的神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异端的驳斥和对正统信仰的捍卫上。他撰写了《驳异端》(Adversus Haereses)一书,系统地反驳了当时流行的诺斯替主义等异端思想。他还强调使徒传统和教会的权威,认为罗马教会是使徒真传的继承者。爱任纽的神学思想在东西方教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早期教会的统一。

除了爱任纽之外,还有一位著名的、也颇受《十二使徒遗训》影响的基督教传教士:居普良。他在世的时间约200年—258年,原名塔修斯·凯斯利乌斯·西普里亚努斯,是迦太基教会的主教,也是拉丁教父的重要代表。他出生于迦太基的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成为修辞学教授。居普良在246年皈依基督教,并迅速成为教会的领袖,两年后被推举为迦太基主教。

居普良在教会论方面贡献突出,他主张教会的合一,认为教会是信徒得救的必要条件,提出了“在教会之外没有救恩”的著名论断。他还强调主教的权威,认为主教团是教会的最高领导中心。在罗马皇帝德西乌斯和瓦莱里安的迫害期间,居普良因拒绝放弃信仰而被流放,最终在258年殉道。

居普良的著作《论教会合一》是研究教会历史的重要文献,他的思想对后世基督教会在组织和神学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没有直接文献证据表明爱任纽和居普良明确引用过《十二使徒遗训》,但这部文献所反映的早期教会思想和实践,与他们在神学和教会治理上的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性表明,《十二使徒遗训》可能间接影响了以后遗训基督教先贤的思想和实践。

因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将《遗训》列为“经外典籍”(Apocrypha),我们基督教新教则多作为研究资料和作为灵修的补充,而非权威经典,在有的神学著作中有提及。它不属于旧约和新约正典,但在研究早期基督教信仰与实践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就如《使徒信经》并没有记录在圣经正典一样。《遗训》强调道德教化和教会纪律,这与我们新教强调的信仰实践和教会纯洁性相呼应。例如,文献中提到的“两条道路”(生命之道与死亡之道)的著名教导,与新教伦理中对善恶分明的强调有相似之处;对新教教会治理和纪律的借鉴,《遗训》中关于教会治理的内容,如对先知、教师和主教的职责描述,以及教会纪律的执行,为新教教会提供了早期实践的参考。这些内容帮助新教神学家理解早期教会如何在多样化的环境中保持统一;《遗训》与新约圣经有着关联,《遗训》中的一些内容与新约圣经的教导相似,引用了许多的圣经原文,例如关于洗礼、圣餐和主祷文的描述。这些相似性表明,《遗训》可能与早期教会的口头传统有关,为新教神学提供了对早期基督教信仰的补充。

二、核心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伦理教导(道德规范)

基本原则:爱神爱人:“不可杀人、奸淫、偷盗、说谎、贪婪”(对应十诫),并强调“爱仇敌”“以善报恶”。

社会关怀:帮助穷人、寡妇、孤儿,反对高利贷和偶像崇拜。

具体行为准则是:不可有自杀、堕胎、通奸、同性恋等行为;慎言慎行,避免咒骂、醉酒、贪食。

工作日劳动,安息日(星期六)禁食并聚会。

注:由于文字较长,关于《十二使徒遗训》的介绍我们今天就暂时分享到这里,请继续关注。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