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真实祭坛

作者: 郑微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10 17:24:29
分享与播放

说实在话,任何人(包括基督徒),在说与行、在知道和行道之间,都有相当的距离。我们是多么容易在“外面”活得像一个基督徒啊!

在教堂的灯光下,在事工的热忱中,在社交媒体友善的互动里,人们似乎总能找到恰当的言语、合宜的姿态。我们谈论爱,分享恩典,甚至为远方的苦难流泪。然而,当我们回到那扇熟悉的门后,卸下所有的身份和面具,面对那些最熟悉、也因此最容易被我们刺伤或忽略的人时,我们里面那个真实的“我”,又是怎样的光景?

“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参提前5:8)让我们一同带着我们的疲惫、渴望、有时甚至有些破碎的心,安静在这句如同磐石般坚实,又如同镜子般锐利的经文面前。这并非要将我们推入更深的自责,而是温柔地邀请我们,从世界的喧嚣和我们为自己搭建的、或华丽或简陋的“属灵舞台”上,稍稍转身,回到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我们生命的起点,我们关系的核心,也是我们信仰最真实的试炼场。

《约翰一书》提醒我们,那看不见的上帝之爱,与那看得见的弟兄之爱,是无法分割的(参约一4:20)。若我们连朝夕相处、看见我们所有软弱与不堪的家人都无法以恩慈相待,又怎能真诚地说,我们爱那位圣洁、慈爱、为我们舍己的上帝呢?这并非逻辑推演,而是生命真实的流露。

爱,若不在最近的关系里扎根,就很可能只是漂浮的、易碎的泡沫。

一、那隐秘处的祭坛,与公开场合的“敬虔”

主耶稣曾严厉地指出那些“能说不能行”的宗教领袖,他们将难担的担子放在人肩上,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参太23:3-4)。祂更揭示了他们如何以遵守人的传统(比如将供养父母的钱财宣告为“各耳板”,献给圣殿)为借口,废弃了上帝那明确的诫命——“当孝敬父母”(参可7:9-13)。

这古老的画面,难道不也常常在今日的生活中上演吗?我们是否也曾用“教会的侍奉更重要”“我要追求属灵成长”“我需要安静的时间”作为理由,而忽略了伴侣渴望沟通的眼神、孩子需要陪伴的呼唤,或是年迈父母孤独的身影?我们是否过于看重那公开场合的“讲道”——无论是口头的宣讲,还是行为的展演——而轻视了在家中无人喝彩却无比真实的服侍?

家,这个我们最熟悉、也因此最容易掉以轻心的地方,恰恰是上帝设立的、我们生命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祭坛。不是用石头垒砌,而是用每日的互动、言语、选择来构建。在这个隐秘的祭坛上,我们献上的不是牛羊,而是我们的耐心、时间,和放下自我的意愿。这里的敬拜,没有诗班的颂赞,却能在一次温柔的回应、一个主动承担的家务、一场在冲突后寻求和解的努力中,发出蒙上帝悦纳的馨香之气。

二、“保养顾惜”:基督之爱在家中的温度

《以弗所书》第5章,那段论及婚姻的壮丽篇章,不仅仅是在设定行为规范,更是在描绘一种深刻的生命样式,一种对基督舍己之爱的回应与模仿。“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参弗5:25、29)

“保养顾惜”——这词汇里蕴含着何等的温柔、持续和主动!不是冰冷的责任清单,而是带着温度的、贴心的照料。它是在家人面对外界压力(也许是沉重的学业期待,也许是激烈的工作竞争,也许是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时,成为那个可以卸下盔甲、得到理解和鼓励的避风港;是在家人身体病痛、情绪低落、甚至做出让我们失望的选择时,我们依然选择靠近、陪伴、扶持,而非指责或离弃;是在那些不被看见的牺牲里——默默承担的家务、为支持家人而放下的个人爱好、在维持“面子”和坦诚沟通之间的艰难选择中,依然以爱为出发点。

这份爱,不是凭我们自己就能拥有的。它源于我们首先被基督所“保养顾惜”。正是祂那无条件的接纳、赦免和永不止息的爱,成为我们能够去爱、去“保养顾惜”我们家人的源泉和动力。

我们爱,因为祂先爱了我们(参约一4:19)。

三、当“扫帚”发声:行动是信心的语言

真实的爱必然带来行动。《雅各书》中的质问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仅有美好的言语而无实际的行动,信心又有何益处(参雅2:14-17)?在家中,这挑战尤为直接。

家中的那把“扫帚”,或者任何象征着具体服侍、分担责任的行动,本身并非目的,但它们是爱的语言,是信心活泼的见证。当我们选择拿起它,就意味着愿意放下身段,走出自我中心,进入家人的需要里。这行动,无论多么微小——是为疲惫的伴侣递上一杯热茶,是耐心听完孩子絮叨TA一天的经历,是主动承担起那件谁都不想做的家务——都在无声地宣告:我看重你,关心你,我愿意为这个家付出。

这声音,有时比最雄辩的讲道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荣耀上帝。

因为主耶稣自己,就是这样一位行动的救主。祂不仅宣讲天国的福音,祂更触摸、医治、喂养、陪伴。祂的道成肉身,本身就是最极致的“行动”,是神圣之爱最具体的彰显。祂为门徒洗脚,更是颠覆了所有关于权力和服事的观念,将最卑微的行动赋予了最神圣的意义。

我们若真是祂的门徒,就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和言语的层面,而要让爱,在双脚和双手中活出来,尤其是在家里。

四、信靠的深根与行动的枝叶:一个生命的整体

必须承认,持续地在家中付出爱与行动,是何等艰难!我们会疲惫,会枯竭,会感到不被理解,甚至会因为家人的回应而受伤。关系的复杂、责任的沉重、自身的软弱,常常让人想要退缩。这正是需要将目光转向另一个维度的时刻——全然信靠那位加我们力量的上帝。

主耶稣教导我们不要忧虑,因为天父知道我们的需用(参太6:31-33)。彼得劝勉我们将一切忧虑卸给上帝,因祂顾念我们(参彼前5:7)。这并非让我们对家庭的责任撒手不管,而是邀请我们将生命的根基,深深扎入上帝恩典和信实的土壤里。

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被天父所宝贵的、是被祂托住的时候,才能从对匮乏的恐惧、对掌控的欲望,和对他人评价的焦虑中,得到释放。这份内在的安全感,是支撑着我们可以持久地去爱、去行动的深层动力。

信靠与行动并非二选一,而是如同树根与枝叶,是一个生命的整体。深深扎根于对神信靠的土壤,才能生发出健康、茂盛、结果实的行动枝叶。为家人付出的每一个爱的行动,又如同浇灌和施肥,使信靠的根扎得更深,更真切地经历到上帝的同在与供应。

这里存在着一种神圣的张力:一方面,要将家庭全然交托给上帝,相信祂掌权,祂有最终的美意;另一方面,我们又被呼召,在祂所赐的智慧和力量中,积极地承担起我们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去爱,去服侍,去建立(参加6:2、10)。我们不能以“信靠”为借口而懒惰推诿,也不能因“行动”而陷入靠自己力量的焦虑和苦干。需要在祷告中寻求圣灵的引导,敏锐于祂的提醒,学习在这两者之间保持那充满活力的平衡。

五、在破碎的瓦器里,遇见修复的恩典

没有一个家是完美的。我们都带着各自的伤痕和破碎进入或建立家庭。家,这个本应是爱与安全之所的地方,有时却成了误解、冲突、甚至伤害最深的地方。

圣经从未回避家庭中的黑暗与挣扎,反而常常记载这些故事,正是要告诉我们:上帝的恩典,恰恰是在我们承认自身的破碎和需要时,才显得格外丰盛。

我们的家可能就是一个“破碎的瓦器”。但使徒保罗提醒我们,宝贝正是放在这瓦器里,为要显明那莫大的能力是出于上帝,不是出于我们(参林后4:7)。

家,是学习饶恕的地方。“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参西3:13)没有比家更需要、也更难实践饶恕功课的地方了。在这里,得学习领受基督那白白的饶恕,也学习靠着圣灵,去饶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并祈求勇气去承认自己的过犯。

家,是拥抱软弱的地方。“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参林后12:9)当敢于放下伪装,承认自己的挣扎和需要,我们也为家人创造了一个可以同样真实的空间。在彼此的软弱中,更能体会到相互扶持的温暖和上帝恩典的真实。

家,是成为“受伤的医治者”的地方。正是因为我们自己经历过伤害,又在基督里得到医治和安慰,才能带着更深的同理心去理解和服事同样受伤的家人,并最终将这份在家里操练的爱与医治,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参林后1:4)。

不要因你家庭的不完美而灰心。正是这些不完美,成为了上帝恩典介入的入口。

将你的家,连同它所有的混乱、挣扎和伤痛,都带到主的面前。祂是那位能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上帝(参罗8:28)。祂能在看似无望之处,开辟出路;能在破碎的关系中,带来修复与和解。

六、回归那真实的祭坛

让我们再次回到《提摩太前书》5章8节的那句经文。它呼唤我们,将信仰的重心,从外在的喧嚣,带回内在的真实;从公开的舞台,带回隐秘的祭坛——我们的家。

也许,今天,主最渴望你做的,不是再成就一件“大事”,而是回家,用一个不带条件的拥抱,去温暖你冷战中的配偶;是用全部的注意力,去倾听你青春期孩子的心声;是用实际的行动,去分担你家人肩上的重担。拿起那把象征着谦卑服事的“扫帚”,开始在你家的这片土地上,耕耘爱与恩典。

同时,不要忘记,你不是孤军奋战。那位为你舍己、顾念你的主,时刻与你同在。深深地信靠祂,将你和你所爱的家全然交托。然后,带着从祂而来的力量和爱,勇敢地去行动,去“保养顾惜”你身边的人。

愿我们的家,包括我们的小家和大家(教会),无论境遇如何,都能成为我们真实敬拜上帝的祭坛,成为彰显基督之爱、流淌生命恩典的地方。愿每一天,都在这最近的关系里,学习更像那位爱我们、为我们舍己的主。

默祷:

慈爱的天父,感谢你设立家庭,成为我们生命中学习爱、经历恩典的第一个课堂。我们承认常常辜负了这份神圣的呼召,常常忙于追求外在的认可,却忽略了家中亲人的需要;我们能言善辩,却吝于行动;我们渴望被爱,却常常忘记先去付出爱。求祢赦免我们,光照我们内心隐秘的角落。

恳求祢将那份“保养顾惜”的爱厚厚地浇灌在我们心里,使我们能效法你,去爱家人,以及邻舍。赐我们耐心听,温柔说,主动做。帮助我们放下自我,学习饶恕,承担责任。愿我们的家,不再是战场,而是充满你同在平安的圣所。

主耶稣啊,祢也看见我们各人家中可能存在的伤痛与破碎。求祢这位伟大的医治者亲自来触摸、来修复。用祢的宝血洁净一切过犯,用祢的爱来缠裹所有伤口。愿我们每一天,都在这真实的祭坛上,献上蒙祢悦纳的活祭。奉耶稣的名祷告,阿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