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如何面对信徒的心理困境:原因剖析与关怀之道

作者: 苏苏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07 09:34:37
分享与播放

一、背景:心理疾病愈加常见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多越多身体患病的人得到医治,这也为众多的家庭带去了希望。不过,另一个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就是心理问题。就像一位姊妹说的,她丈夫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专业水平很不错:“只要不是癌症,家里的问题基本都能解决。就算是他自己看不好,也可以找到他的老师和专家解决。”但万万没想到,她自己出现了心理疾病,这让他们束手无策。虽然家人每周带她去大医院看心理医生,但由于距离太远,来回费时费力,她的病情也不能立刻见好。幸好有上帝有恩典,她信了耶稣后就彻底康复,变得特别活泼,并能帮助其他的人。

面对因心理问题而饱受折磨的肢体,教会应该如何面对呢?

二、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几个因素

1、社会压力增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面临着工作、经济、学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如《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工作时间超10小时者抑郁风险较高,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同时,育儿方面的压力也让很多家长焦虑不已。

面对着众多的压力,很多人也实在难以找到有效的舒缓方式。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家庭因素影响

许多人的家庭正面临着各样的挑战:比如婚姻矛盾、孩子教育、与老人的相处和赡养等。有的家庭是夫妻不和睦甚至离婚,曾经相爱的两人最后对簿公堂;有的家庭对孩子缺少关心和陪伴,因长期地忽视导致孩子性格叛逆;有的家庭是在老人的赡养上争论不休,互相甩锅,不愿意尽到儿女的责任。

这些问题给很多人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若长期以往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不堪重负时就可能引起心理上的问题。

3、遗传因素

某教会有位弟兄,在教会已侍奉十几年。他家族有精神病的遗传史,正因如此,他从年轻时候就来教会。状态好的时候,他与常人无异;状态不好的时候,甚至要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

每当看到身边的弟兄姊妹如此,我们实在是不忍心,但因自身有限我们也无可奈何,只能求主帮助。

4、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人们的社交模式发生改变,很多人远离家乡,缺乏情感支持,容易产生孤独感和不适应感。这种情感上的断层,对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会成为心理问题出现的诱因。

5、撒旦的搅扰

有些弟兄姊妹不仅是精神方面上的疾病,有人称是“魔鬼病”(即是我们常说的被鬼所附)。面对心理的问题与“魔鬼病”双重问题,同工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尤为棘手。

三、解决心理困境的路径

1、向主祈祷和仰望

虽然人类可以运用医疗手段医治不少的疾病,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藉着人手可以完成。就连一些医生都说,有许多问题是当下解决不了,也不好判断根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有限、卑微和渺小。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确定的事就是应当好好仰望上帝,祂才是我们的最大倚靠和保障。

2、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教会群体组成比较广泛,涉及到社会上的各类人群,不论健康与否、精神状态如何,都可以来教会。这也间接地给教会侍奉同工带来压力,如果我们对心理学知识一点不了解,又如何能对他们进行具体和专业的帮助呢?帮助他们,不仅需要祷告,还要对他们的情况有所认识和了解,不然便无法“对症下药”。

3、多陪伴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不论家人还是弟兄姊妹,都应要耐心陪伴。有些家庭中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遇到心理问题,作为父母不要失去耐心,要尽量引导。有的父母不以为意,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就自然会好,甚至还忙着挣钱。当然,挣钱不是坏事,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其实也不仅是对孩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

4、必要时要有药物辅助

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是需要药物的辅助治疗。有些肢体对精神疾病缺乏客观的认识,我甚至还听人说过这样的话:“什么心理问题,我看就是矫情,都是闲出来的、装出来的。”还有人说:“只要祷告就行了,不需要吃药,主就是最好的良药。”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和了解,但不能随意判断,免得失去客观,最终不仅耽误了康复,还会惹人讨厌。

5、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当下,好多人对“心理医生”并不陌生。虽然我们接触的不多,但从别人的口中,以及电影、电视剧中也会有所了解。对于那些只有心理疾病,却没有“魔鬼病”的肢体,有时候可不是祷告就能好的,还要学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这对病情的恢复会有一定的裨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有过心理疾病的人呢?

四、教会的关怀之道

1、不歧视

有些患过心理疾病的人,可能会多多少少留下一些问题。比如某位曾经抑郁过的姊妹,好了之后在思想上还是会有些奇怪,对很多事情的认知和理解让人听起来不太正常。这使得一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肢体着实有些疑惑:“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为什么这么想?好像脑子有问题的人一样。”经过解释以后,他们才会懂得体谅她。

当然,也有人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若是真遇到有些问题的人,我们还是应当多些包容和关爱,不歧视,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不给他们造成额外的伤害。

2、要耐心

无论是面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还是对有“魔鬼病”的人,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并不是立刻就能好的,心理疾病需要多次地寻医和祷告,“魔鬼病”更需要坚定祈祷。不能因为未立时见到效果就心生疑虑,这是一个持久且漫长的过程。

3、应陪伴

对于心理产生问题的肢体来说,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从帮助还是从恢复的这个角度,有人陪伴他们既是保护,也是鼓励。若是连身边的人都失去陪伴和耐心,甚至可能会使他们的病情更加严重。

陪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同在,更是心灵上的支持。在他们感到孤独或者被世界误解时,一个真诚的倾听者能够带来巨大的安慰。不要害怕沉默,有时候无声的陪伴比言语更有力量。

4、能贴心

有位姊妹和我谈起另外一位姊妹的精神状态,称她更能体会到对方的软弱。原来,这位姊妹曾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很严重,现在已康复。而她口中所说的那位姊妹,也正经历类似的困境,因此她称更能感受到对方的难处。

虽然没有人告诉她该姊妹任何患病情况,但她同对方聊天几分钟就可以立刻感受到姊妹细微的状态。若是教会同工也能做到如此程度,那所带来的益处可是非比寻常的。

教会要为弟兄姊妹普及一些心理学知识,即使不能深入了解,也要有这样的意识。对同工来说就更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常常参与教会探访事工的同工,如果对此一窍不通,面对肢体出现问题时,可能连是精神疾病还是“魔鬼病”都分不清楚,甚至误判或影响后续的康复和治疗。所以,懂得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对教会事工负责,对弟兄姊妹负责。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