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质疑:“基督徒常以圣经道德标准为傲,但我身边许多基督徒的行为,并不比非基督徒更佳。有的基督徒同事擅长阿谀奉承,有的信教亲戚热衷造谣中伤。更不必说新闻里教会贪污的丑闻,甚至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等暴力事件。这样的基督徒让我失望,难道信耶稣还不如不信?”
此质疑常见且合理。若信仰真能改变生命,为何许多基督徒的行为仍令人失望?我们可从以下角度深入思考。
一、虽未完美,已有见证:基督徒的成长历程
基督徒虽未达至完全,但不可否认存在许多美好的见证。翻开《中信》月刊,随处可见生命改变的实例:戒除毒、酒、赌等恶习、浪子回头、破镜重圆、化解怨恨......这些见证者都将自己的转变归功于耶稣基督。
不仅个人见证,基督教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诸多善行。中国早期的孤儿院、女子学校和西医医院,许多都是由基督教传教士创办,其慈善事业影响深远。这些事实表明,信仰虽不能使人立即完美,却能激发向善的力量,引导人持续成长。
二、基督教:非“好人俱乐部”,乃“罪人的医院”
耶稣说:“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需要。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可2:17)这句话揭示了基督教的本质——不是道德完美者的自我标榜,而是承认不完美者寻求上帝的救赎与帮助。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基督徒也会犯错”,而在于“人人都会犯错,基督徒应当如何面对错误”。圣经从未应许信徒会立即成圣,而是强调生命的改变需要过程。就像病人求医不会立刻痊愈,基督徒的成长也需要时间与神的恩典。
因此,当我们看到基督徒言行不一时,不应直接否定信仰,而应思考:“他是真心跟随耶稣,还是仅仅挂名而已?”
三、信仰:非“道德外衣”,乃生命改变的动力
现实中,许多人自称“基督徒”,但他们的信仰可能只是:家庭传统,因父母信而跟随;社交身份,看重教会人际关系;心理慰藉,困难时寻求上帝帮助;道德优越感,自认为比非信徒优越。这类流于表面的信仰未能真正改变其生命。耶稣曾严厉责备:“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太15:8)
真正的基督徒应当活出爱、诚实、谦卑等品格。若仅是“名义基督徒”,其行为自然与非信徒无异,甚至更显虚伪。正如耶稣所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太7:21)例如,生活堕落的牧师可能并未真正重生。谁是真基督徒,唯有鉴察人心的主知道。但基督徒信主后是一个不断悔改、追求成圣的过程,应当努力活出基督的样式。
四、教会丑闻与历史事件:人的失败,非神的失败
牧师犯罪、长老贪污、信徒伪善......这些事件令人痛心。但它们恰恰印证了圣经对人性的洞察——人人都有罪性,包括宗教人士。
历史上,宗教暴力(如十字军东征)常被用来攻击基督教。但公正地说,这些事件更多源于政治、经济和权力斗争,而非纯粹宗教动机。十字军东征表面是为了夺回耶路撒冷,实则掺杂诸多政治因素。正如《哥林多前书》4章5节所说:“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历史真相复杂,难以在此尽述。
基督教的真实性不在于“信徒完美”,而在于“即便人失败,神仍然施恩”的真理。教会历史虽有阴暗面,但也有许多真心跟随耶稣、活出爱与公义的人,如马丁·路德·金博士、德蕾莎修女,以及无数默默践行信仰的普通信徒。
五、如何看待“不好的基督徒”?
1、区分“真信徒”与“挂名者”:不是所有自称基督徒的人都真心跟随耶稣。
2、不因人的失败否定信仰:医生的医术高低,不由个别病人的康复情况决定;同样,基督教的真实性,不由个别信徒的行为判定。
3、聚焦信仰核心:基督教的核心是“耶稣为罪人死,赐人新生命”,而非“信耶稣者从此不再犯错”。
结语:信仰的意义在于诚实面对不完美
基督教不是“好人俱乐部”,而是“承认需要救赎者”的信仰。基督徒仍会软弱、犯错,但真正的信仰会引导人悔改、成长,学习活出爱与真理。若你对某些基督徒的行为感到失望,不妨回归耶稣的教导本身——看祂如何对待罪人,如何定义真正的良善。或许你会发现,信仰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表现,而在于神永不改变的恩典。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