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于今年三月蒙召归天后,留下了大量的书籍,成为家中的“负担”。他生前爱书如命,购书、读书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他没有烟酒之瘾,唯以书为伴,常常手不释卷,也因此成为一个睿智博学的人。
书中几乎每一册都有他圈点批注的痕迹,更有数不清的纸片散落其间——或是一闪而过的灵感,或是思想的火花,或是信仰的感悟,也有生活琐事的略记,甚至还有即兴写下的打油诗。这些文字真实再现了他一生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于我而言,这并非累赘,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细细翻阅、整理,仿佛与老人家对话,不时泪水盈眶。
整理了数日,我将这些书和纸片装进几十个袋子和纸箱,费力地运回自己家中,却乐此不疲。
在故纸堆中,我赫然发现一本手抄本的《雅歌读法》(王镇牧师遗著,原文由金陵协和神学院函授科教材抄录)。那是父亲精心保存的手抄原稿,弥足珍贵。历经岁月沧桑,更显其价值。
这本书封面已经发黄,封底斑驳,布满了油渍。它以线绳穿连,又用订书针加固,钉锈斑斑,边角卷皱。封面以空心楷书双钩写出“雅歌读法”四字,下面还有一段话:“基督的生命在百般的环境中,提炼出实际生活的真情实感,靠着神的大能胜过一切。我们研究《雅歌读法》,就是从书拉密女对牧羊郎君纯真的爱情中汲取教训。我们也要把自己放在《雅歌》的爱中,呈现出灵程的对照。所以说是灵程的镜子,是灵程的指南针,是与主灵交的寒暑表。”并附诗一首:“耶稣本是上帝恩,降世受苦救罪人。选民不识弥赛亚,反钉神子十字架。犹太犯了滔天罪,赶出迦南流世界。犹太复兴全悔罪,应验荣耀主再来。”封面下边的字迹已模糊难辨。
内页所用纸张是会计凭证的背面,以蓝色墨水一笔一画工整书就,蝇头小楷足见抄写者的功底。全书约七八十页,密密麻麻,却字迹清晰,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传递出神人之间真挚的情爱,让这一卷爱的诗篇愈发熠熠生辉。后来我读到正式出版的版本,更觉这本手抄书的珍贵。
这位手抄本的作者,原是家乡教会的一位老执事,后来被按立为长老。他当过教员,年轻时蒙召归主。村志记载,在“破四旧”运动中,村中大殿里的泥塑偶像拆除时,无人敢动,生怕显灵招祸。无奈之下,他和一位弟兄做了祷告,上前拆除,竟一切顺利。村民也因此看见他所信的是真神。后来他曾因信主而被游街批斗,被骂作“英国走狗”,他回应说:“我不是英国走狗,我是耶稣的奴仆。”他从未离弃神,常在夜间组织大家秘密学习圣经、一起祷告,坚信神必开路。
后来教会恢复,他虽已年过七旬,仍在家里接待、服侍。他身体虚弱,却热心不改,每个主日都要步行五里多路去城里礼拜、讲道。闲暇时,他总是手捧圣经默读。偶然借得一本《雅歌读法》,在那个资料极其匮乏的年代,如获至宝。读后倍感甜蜜,觉得对个人灵修和教会建造都极有帮助。因是借书需还,他便开始逐字手抄。
那时他的视力已经很差,但他仍每日伏案,夜以继日,历经寒暑,从不停笔。他不仅抄了一本,更接连抄了四五本,分送周边教会的弟兄姊妹,使许多人在特殊时期得着属灵的供应,奠定了信仰的根基。父亲也曾得着一本,反复翻阅,一直珍藏。想必他的心路历程,也同样得到这话语的滋养。
如今,这位老执事已蒙召归主多年,但他手抄的灵修书籍存留至今,不仅见证了他们那一代人敬虔爱主的侍奉,字里行间也印刻着他们的劳苦与付出。父亲也已完成了地上的工作,回归天父的怀抱。相信他们一生在主里的劳苦,已成为上帝的祝福,见证着神的荣耀。
一本发黄的手抄书,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传播着神的大爱,也给我们这些后来的人以启示、引领和鼓舞。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