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时代靠近耶路撒冷的一个村庄——伯大尼,这是主耶稣经常歇脚之地;之所以选择这里的原因在于靠近耶路撒冷,也在于这个村子里面,有一个非常爱主的家庭,那就是马大、马利亚以及拉撒路三姐弟。
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爱主,都有美好的服侍,也都各自留下了服侍的烙印。当然,他们美好的服侍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乃是有一个学习与转变的过程。就拿他们的姐姐马大来说吧,她在服侍上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起初,她给人留下的印象,恐怕绕不开“动多于静、忙多于闲、外多于内”几组词了,之所以如此,离不开一个事件,那就是耶稣在他们家里做客,向人传福音的时候,马大服侍,但心里面充满着不满。
之所以不满,并不是对服侍不满,乃是觉得她做的很有意义,但马利亚在那里听道却不是如此,并不能产生看得见的、实际的效果。再加上人多,忙不过来,所以便催促主耶稣,请求祂要求马利亚停止听道,转而去帮自己。
耶稣并没有按照马大的意愿去行,还委婉地批评了马大,告诉她马利亚选择的是上好的福分,不能被剥夺。这件事对马大而言是个触动认知与生命转折的事件,告诉她人不能一直服侍,更不能认为一直服侍就是好,乃是要向马利亚一样,既是一个服侍者,也是一个听道者。
其实,当初耶稣对马大的那份批评与提醒,又何尝不是在针对其他的基督徒呢?可以说,凡有着当初马大那种认知的基督徒,都是被批评与提醒的对象。之所以批评,并不因为耶稣看不上马大那份服侍,更不是偏心,乃是因为她只管服侍,也认为一直服侍才好,却忽略了听道,即起码的生命成长。
如今不少基督徒,不也是如此吗?有些服侍者最常说的一些话,就是“很忙”,“忙的没时间吃饭”,说此话固然反映了服侍极具挑战性,但又有没有可能陷入到当初马大的那个光景中呢?
其他一些基督徒也是如此,下了班就去教会,礼拜天待在教会,晚上也要去聚会;除了上班,心力就是围着聚会转,有些更是忽略了家庭,看起来很忙。如此好吗?不是说聚会不好,乃是聚会不一定代表生命好;有时候这是两码事,若忽略了内在生命的成长及其他义务,即便是聚会再多,也无济于事。
从教会的角度而言,我们发现有些教会喜欢攀比,就是别人有的,自己教会也要有,反正不能比别人少,这些攀比不仅限于教堂建设、奉献量、信徒人数,也包括聚会的多少及聚会的种类。反正别家教会有的聚会,自己也要开展,不能比别人少。然而,却忽略一个事实,就是聚会为信徒而不是信徒为了聚会。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过于形式化了。有些人喜欢一味的追求服侍、聚会、以及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却忽略了内在生命的成长,只是出于面子、攀比、任务去办一些活动。
那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又当怎么办呢?可以学习马利亚。众所周知,马利亚是一个服侍者,且一个蒙主耶稣所爱的服侍者,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我们从圣经的记载中也可以发现她专心听道,以及对主耶稣旨意把握很准的一面。
这就给我们看见,即便是一个服侍者也不能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服侍上,也要有适当的时间放在自我学习上,因为只有自己充电了才能去放电给别人,如同一辆汽车一样,没有事先加油、充电、保养,哪能服侍他人呢?
所以,不管是服侍者,还是基督徒也好,应当建立适当的界限意识,就是要区分“服侍”与“被服侍”的时间,以及区分聚会与成长之间的联系;两者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平衡,要有出有进,不能只出不进,不然的话,当初对马大的那份批评其实也是在对我们。
从教会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做一定的反思,虽然教会不能没有聚会,甚至有些聚会也要迫不得已而为之,但聚会的本身又是什么呢?目的为何?乃是为了帮助人成长,滋养人的灵性生命,而不是消耗了人的灵性及心力。
若一场聚会活动把人累的疲惫不堪,陷入灵性低潮,需要休息很久,才能恢复正常;若一场活动下来,看不见实际效果,却又是付出了很多、怨言不断。那么需要的可能就是策略转变,甚至减少相应的活动,不然的话,也就是流于形式,失去了聚会是为了有助于人成长的宗旨了。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