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同工当“工具”

作者: 牧心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10 11:46:23
分享与播放

教会本是满有温暖与爱的团契,有时却出现把弟兄姊妹当作“工具”对待的现象。需用时,把他们从“工具箱”中挑选出来,精心包装,置于最显眼的位置,既被众人羡慕,也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是“牧者身边的红人”;可一旦需求消失,或是对方的“价值”耗尽,曾经如“蜜月期”般的相处便转为冷眼相对。那些曾一心赤诚,甚至为配合行事,不惜伤害其他人的同工,最终深陷在这份落差带来的伤害中。这种“有用时记起,无用时遗忘”的做法,背离了主耶稣“彼此相爱”的教导,更像一把钝刀,慢慢割裂同工间本应深厚的情分。

一、把同工当工具,是对神创造的不尊重,更是对他无条件之爱的背离

神创造我们,从不是要造一批只会干活的“工具”。《创世记》明确记载,神“按自己的形像和样式”创造了人,这意味着我们从来不是没有生命的工具,不是任人摆布的机器,而是有灵魂、能感知情绪、有尊严、会独立思考的人。

神创造我们的本意是给予爱,而非让我们成为工具。因为他在造人时赐下了自由意志:即便明知这份自由未来可能让我们违背他的旨意,他也未曾将我们塑造成失去自主的“工具”。神对我们的爱,不是只看“用处”的功利之爱。因为,对全善全能的神而言,若单论“用处”,我们本就毫无价值、乏善可陈。神为爱创造了人类,甚至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差遣独生子耶稣基督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成全救恩。这份爱,与我们有多大能力,能做多少事无关,只因为我们是他的创造、是他的儿女,由此我们确信,即便自己一无是处,依然被神深爱。

教会绝不该沦为“以用处论价值”的地方。我们固然知晓各人恩赐不同:有人擅长组织,有人善于讲道,有人精通乐理,有人乐意奉献,有人长于沟通,有人有资源背景……但神赐下这些差异,目的是让我们彼此配搭、同心侍奉、建立主的身体,是让我们共同经历患难、共享恩典,经历主的大爱,而非让我们将教会变成和社会一样看人下菜碟,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若把人当作“工具”,教会便会失去其属天的本质,沦为势利、世俗的场所。当我们把人当工具时,本质上是忘了“我们皆为神的创造”,更是背离了神的无条件之爱。如果我们眼里只看见对方的“使用价值”,却忽略了同工作为“人”对尊重与情感的需求。这既是对同工的不尊重,更是对神创造主权与爱的亵渎。

二、把同工当工具,违背了“爱人如己”的新命令,也扭曲了教会的意义

“爱人如己”是耶稣基督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诫命之一,圣经反复教导我们:要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更要用神爱我们的方式彼此相爱。不妨静下心来反问自己:若换成是你,你愿意被人当成工具吗?该被贴上“有用”或“没用”的标签。你愿意自己只在别人需要帮忙时被热情联系,一旦帮不上忙,就被冷漠忽视吗?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神既不以“用处”衡量我们的价值,我们又怎能以“用处”评判同工的价值?我们除了能出力做事,心里还装着满满的情感:累的时候,盼着有人递一杯水;委屈的时候,盼着有人听一句倾诉;付出的时候,盼着有人看见自己的用心。真正的“彼此相爱”,从不是只盯着对方能帮自己做什么,而是像神爱我们那样,看见同工作为“人”的本质需求:见他忙碌疲惫,就主动上前搭把手;记他付出的努力,就真诚道一声感谢;哪怕他暂时无法参与服侍,也依然愿意陪他聊聊天、分享信仰的感动。

没有人会去爱一件没有生命的工具,工具也永远无法回应爱。教会是主耶稣的身体,若教会中的关系只剩下“利用”与“被利用”,那么我们一定违背了“爱人如己”的新命令,这物化了肢体关系,扭曲了教会的意义。

三、把同工当工具,会让自己失去了人情味,也失去感知神恩典的能力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从来都是双向流动的,唯有彼此滋养,才能生根生长。在教会的服侍中,我们总会得到同工的帮助:或许是活动前,有人陪你熬夜准备材料;或许是你身体不适时,有人主动替你承担服侍;或许是你灰心丧气时,有人用祷告和话语帮你重新振作。

这些帮助,本质上是神借着同工向我们传递的爱,不是为了回报和收益。若我们把同工的付出视作“工具的功能”,觉得“他就该做这些”,久而久之,心就会变得麻木:对同工的疲惫视而不见,对他们的委屈无动于衷,甚至对他们的离开也毫不在意。

更可怕的是,当我们对人的爱和付出变得麻木时,对神的恩典也会渐渐失去感知。我们会忘记神如何在我们“毫无用处”时依然爱我们,会把教会的温暖、同工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忘了这一切都源于神的恩典。神从来不需要只会“干活”的机器,他要的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儿女,愿意为同工的付出说感谢的人,愿意在同工需要时伸出援手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团契中彼此相爱,才能将神的荣耀彰显出来。绝非“需要时端茶倒水,不需要时转身离开”那般功利。

教会不是“工具仓库”,而是爱的团契;同工不是“物件”,而是主身上的肢体。身处领袖位置的神的仆人,当常记自己是管家,不是主人,对同工多一份尊重,少一点算计;多一份关心,少一点冷漠;看见同工付出时,真诚说一声“谢谢你”;哪怕对方暂时没有“价值”,或是有了替代者,也依然愿意与他保持连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信仰的道路上温暖同行,才能活出神对我们“彼此相爱、荣耀主名”的美好见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