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徒渐渐不来教会,我们如何挽回?

作者: 漫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7 18:08:00
分享与播放

有同工为当下教会的前景担忧,尤其提到教会的人数在不断减少。同工们也在不断为此祈祷,求主复兴教会并感动更多的人来到教会,可一直未见明显果效。为此他十分着急:信徒都不来教会,作为侍奉人员的我们应当怎么做?

同工提出的这个问题十分关键。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做好仰望神与尽己本分之间的平衡,二者缺一不可。

一、要有耐心,靠主的带领

不论是仰望主还是尽自己的本分,都需要在时间的沉淀中见证主的作为。面对信徒不来教会的情况,我们更应效法那种在盼望中等候的信心,不因短期内看不到改变而灰心,也不因一时困难而动摇倚靠主的心。要知道,主的时间总是最合宜的。祂允许这样的境况出现,或许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祂的主权,更迫切地寻求祂的旨意,也让我们在忍耐中学会交托,将结果全然放在祂手中,相信祂必按自己的智慧与慈爱成就一切。

有时候我们太过着急,总希望快速见到美好的效果。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也必须学会等候主的旨意和心意,因为主的计划往往高于我们的筹算,祂的时间安排也充满深意。

在侍奉中,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热情和急切推动工作,而要在等候中不断坚固信心,让心灵沉静下来,聆听主的声音。当我们放下自己的急躁,顺服在主的时序中,就会发现,即使眼前看似没有明显进展,主也在暗中做工,为我们预备更美的祝福。这种等候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带着盼望的积极忍耐,相信主必在最恰当的时候,按祂的应许成就祂所喜悦的事,让我们在祂的带领下,既保持对复兴的渴望,又拥有安稳等候的心灵。

二、分析信徒不来教会的具体原因

等候主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尽上人的本分,客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是因为对教会失望吗?

有信徒不来教会,原因是什么?我们需要有所了解。比如有人反映“教会缺乏爱心,不够关心人,有弟兄姊妹生病也没人探访”,也有人说“教会里存在结党纷争,没有良好的敬拜环境”,还有人说“教会有些世俗化,与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不同”。

这些声音或许尖锐,却是为教会敲响的警钟。当信徒在教会中感受不到基督的爱与接纳,当内部矛盾让人心生疲惫,当信仰实践与世俗潮流界限模糊,他们选择远离便成了一种无奈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反馈视为抱怨,而应将其看作一面镜子,照见教会在践行爱心、维护合一、持守真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以更诚恳的态度去面对和改进。

2、是信徒自身的缘故吗?

没有一间教会是完美的。有些人不来教会,是否也与其自身有关?比如因属灵生命软弱退后,或是逐渐迷失在世俗生活中。

有些信徒可能因缺乏持续灵修的习惯,导致信仰热情逐渐冷却,难以在敬拜中找到心灵共鸣;也有信徒或因忙于个人事业和家庭琐事,将信仰生活不断边缘化,认为教会聚会占用了过多时间,却忽略了属灵喂养对生命根基的重要性。还有人可能受到错误观念影响,认为信仰是个人私事,无需参与教会共同体生活,却忘记了圣经中“不可停止聚会”的教导,以及教会作为基督身体彼此联结、互相造就的意义。当信徒的生命失去对上帝的渴慕,不再以追求真理、跟随基督为人生首要目标时,不来教会便成了他们属灵生命软弱的外在表现。

3、是因为客观环境吗?

有些原因是不可抗拒的。比如曾经的疫情,或自然灾害,还有因搬迁导致的信徒流失。也有信徒因家庭责任重压,如长期照顾重病家人、独自抚养年幼子女(未满18周岁不能参加教会崇拜),难以抽出固定时间参与教会活动,只能在忙碌间隙默默寻求上帝的带领;还有些信徒身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前往教会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恶劣天气下更是困难重重。这些现实的阻碍让他们在坚持聚会的道路上倍感艰辛。

这些客观环境因素如同无形的墙,在信徒与教会之间造成了距离,成为他们无法常来教会的无奈缘由。

三、教会当努力的路径

对大多数教会而言,信徒不来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改进,以留住更多信徒。

1、提升讲台质量

教会要想复兴,神的道必须复兴,讲台也必须复兴。主日的讲台、周间的崇拜、定期的查经团契、识字班等,都能帮助教会牧养信徒,提升弟兄姊妹的属灵生命。

讲台信息应紧密围绕圣经真理,结合信徒的生活实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让弟兄姊妹既明白教义,又能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的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中。讲员需不断装备自己,在祷告中寻求神的带领,精心预备每一次分享,避免内容空洞或脱离实际。同时,讲台氛围也应庄重而不失温暖,鼓励信徒积极参与回应,通过提问、分享见证等互动形式,让神的话语真正进入人心,成为生命成长的力量。只有大家的属灵生命提升了,才能使我们一同在主的圣道中联结在一起,自然就不易离开教会。

2、加强信徒关怀

有人说,人是感情动物,这话没错。教会需要发扬基督耶稣的爱,做好对弟兄姊妹的关怀工作,尤其要注重探访工作。不能总是等到弟兄姊妹报名要求探访才后知后觉,要学会主动关心。

牧者和同工可以定期通过电话、微信或上门拜访等方式,了解信徒的生活状况、身体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需求,比如在信徒生病时及时送去问候和祷告,在他们遭遇失业、家庭矛盾等困境时给予实际帮助和属灵安慰。同时,对那些因特殊原因暂时无法参加聚会的信徒,更要持续保持联系,让他们感受到教会的温暖从未离开。要让每个年龄段的信徒都能在教会中找到归属感。通过这些具体的关怀行动,弟兄姊妹会真切体会到教会是彼此相爱的大家庭,从而更愿意融入教会生活,与弟兄姊妹一同成长。

3、优化崇拜程序

有些基层教会的崇拜程序混乱,时间不固定,都是“大约时间”,这更导致了整体崇拜的无序。

例如某教会,崇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不确定,要看人数多少——人来得多了就开始,来得少了就继续唱诗。某农村教会就这样反复唱诗等人,从7点开始,整个节奏拖拖拉拉,直到11点才散会。好多弟兄姊妹实在等不了,有的提前走了,有人嘟囔着说:“下次到××教会去聚会,等这么久才散会,太迟了,别人家早就散了。”

4、多多交通

要学会与弟兄姊妹多交通,尤其是关于教会各项圣工开展的建议和意见。有时候,对教会某些细节事工,他们会比我们了解得更深入。只有把各项事工做得更加完善,才能使信徒有更强烈的归属感。

教会不仅要传福音,也要做好留住信徒的工作。有时候信徒来了,却因我们事工的疏忽而留不住人,这也是教会需要深刻反思的。这种疏忽可能体现在对信徒个体需求的忽视,比如未能及时关注他们在信仰生活中的困惑与挣扎,或是因教会管理混乱等整体事工的不完善,这些都会导致弟兄姊妹的离开。愿我们能常常自我省察并改正,以建设更美好的教会,牧养好每一位信徒。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