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探访教会一位姊妹时,她满脸困惑地向我倾诉了近期的家庭难题:家里的长辈始终惦记着为先人修缮坟墓、立碑纪念,还希望子女们一同出力筹备,可她和丈夫却觉得不必花费重金在这类形式上,更看重的是铭记先人恩德、维系当下的亲情。“一边是长辈的殷切心愿,一边是我们对信仰原则的坚守,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位姊妹的纠结,想必不少基督徒都曾遇到。长辈怀着对先人的敬畏与惦念,想以修坟立碑的方式表达纪念,这份朴素的情感值得尊重;而晚辈基于信仰认知,更看重纪念的本质而非外在形式,这份思考也并非轻视。这看似是生活中的取舍难题,实则能让我们透过圣经的教导,厘清纪念的真谛,找到平衡长辈心愿与信仰原则之道。
首先,要肯定长辈的心意,以孝敬回应这份牵挂。圣经明确教导“要孝敬父母”,这份孝敬不仅在于物质供给,更在于尊重长辈的情感与心愿。长辈想修缮坟墓,背后是对先人的思念、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是老一辈人刻在骨子里的爱与执念。我们不应轻易否定这份付出,而要先坦诚接纳——比如告诉长辈“我们懂您惦记先人的心思,也明白这份纪念的意义,您的心意我们记在心里”,用基督的温柔避免矛盾,让长辈感受到被理解。
但同时,圣经也提醒我们:纪念的核心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存记与生命的见证。上帝从未要求人以奢华的坟墓彰显对先人的尊重:雅各临终前嘱咐子孙将他葬在迦南地的麦比拉洞,那只是简单的家族墓地,并无华丽装饰;先知以利亚被接升天,未留下任何宏伟坟墓,却以顺服上帝的生命成为后人永远的榜样。可见,真正的纪念,是把先人的美德刻在心里,把对他们的思念化为善待家人、活出基督样式的动力,而非执着于物质的堆砌。
从信仰本质来看,我们的盼望不在地上的坟墓,而在天上的永生。圣经告诉我们:“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8)。地上的坟墓无论修得多么完好,终究会被时间侵蚀;但我们在基督里的盼望、彼此相爱的亲情,却是存到永恒的。若花费重金修缮坟墓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甚至影响当下的生活与侍奉,反而会偏离纪念的初衷。因为我们相信, 先人的心愿,想必也是希望先人的心愿,想必也是希望后代平安喜乐、行在主的正道上,而非为外在形式背负重担。
那么,作为基督徒,该如何平衡这份矛盾?关键在于“合宜”与“谦卑”:
以尊重回应心意:不否定、不指责长辈的想法,先表达感谢与理解,让长辈感受到被重视,为后续沟通打下基础。
以真理引导选择:温和分享圣经中关于纪念的教导,说明“不是不重视纪念,而是更看重内心的存记与家庭和睦”,让长辈明白选择并非轻视,而是基于信仰的看见。
以简约成全心愿:若长辈仍有执念,可选择轻量方式满足——比如简单清理坟墓、做基础修补,或制作纪念照片、写下纪念文字,既不耗费过多金钱,也了却长辈的心思。
亲爱的弟兄姊妹,纪念的意义从来不是“外在的排场”,而是“内心的真诚”;孝敬的真谛也不是“盲目顺从”,而是“在主里彼此包容”。当我们以基督的爱为根基,既尊重长辈的情感,又坚守信仰的原则,用简约而真诚的方式纪念先人、成全家人,便能在家庭中见证基督的和平与智慧。毕竟,上帝所喜悦的,是我们彼此相爱、活出祂的样式,这远比任何华丽的坟墓都更有价值。愿我们都能在这样的家庭小事中,彰显信仰的温度,让基督的爱充满每一个家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