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教会也会有“排外”思想? 一般来说,“排外”是指本地人排斥外来的人。不论外来的人是好是坏,只是因为你是外来人,自始至终就对你有成见,甚至会通过各种隐性的方式孤立你。我们本以为只是不信的人会如此,没想到教会的人也会这样。某老乡,神学毕业后就离开老家到外地教会参与服侍,如今已经在那十多年。再见到时,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眉宇间总带着一丝难以舒展的疲惫。
这几日读了《中国基督教史》(徐晓鸿主编,中国基督教两会2019年出版),再次简单地回顾了福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也感受到了当初宣教士们向中国传福音的热忱和努力。可想到如今在教会侍奉的我们,实在是太过亏欠。耶稣会第一个踏上中国国土(没有进入中国内地)且死在中国的传教士,名为沙勿略。
侍奉的同工都清楚一点,既然作为侍奉的人,理当更多地为主侍奉和付出。可在我们的教会中,确实有一批人,只想要侍奉的名和权,却不愿意为侍奉多付出。某教会在今年换届后,需要填写教会同工的简历表上交,Q姊妹十分不愿意填写。就在其他同工全部填写好上交后,她仍然拒绝。
我们被祝福,也被差遣,进入那些真实构成我们人生的、平凡却神圣的时光之中。正是在这里,在操练每一项生活与工作的“手艺”时,我们与那位正在工作的神相遇,并加入祂修复世界的伟大使命。
宗教的纽带,语言的桥梁,让两岸在信仰中相知,在文化中相融。这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两岸共语、同根同源的现实,终将汇聚成推动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教牧同工的服侍,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教会的真实光影。“观察与亲历”栏目的故事,不仅讲述个体的经历,更映照着今日教会的处境——从城市到乡镇,从传统到转型,从孤独的坚守到群体的更新,每一条服侍的路上,都有挣扎、等待与恩典。
丰富的网络属灵资源给信徒带来了便利,却也让人心容易漂泊。地方教会或许平凡,却承载着神对祂儿女的心意——在这里,信徒学习委身,恢复敬拜的圣洁,彼此守望,共同成长。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资源与选择,而是回到家园般的教会,在那里扎根,在那里更新。本期“今日教会”前两个栏目选取的文章为您展现本地教会的宝贵之处,而我们作为信徒,参与和委身本地教会极其重要。
本期“今日教会”聚焦“牧养年轻信徒,扶持年轻同工”这一主题,探讨如何有效吸引并留住年轻一代。“观察与亲历”与“思考与建议”两个栏目的文章深入分析了如何实现对年轻信徒的深度牧养,培养新一代同工,实现信仰的代际传承与教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正确面对死亡?如何对处于生命末期的人进行临终关怀或重症关怀,让他们能够安然无憾地走完生命旅程?如何对经历至亲分离的家属进行哀伤辅导?这些成为越来越多爱心人士以及基督教界关注的议题。本期“今日教会”选取的数篇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了上述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