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怡教授讲座:南京大屠杀见证者约翰•拉贝眼中的老北京
10月23日,一场再现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在华生活的讲座在北京矿业大学举行。约翰·拉贝是虔诚的基督徒,日军于南京大屠杀时期,拉贝与二十余位传教士一道,在如地狱般的南京拯救了25万南京难民,他被尊称为“南京的辛德勒”。
《我眼中的北京——拉贝日记北京卷》主编、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怡教授,通过拉贝生前收藏的近百幅画作,生动再现了拉贝眼中的老北京生活;使人们再次走近这位国际友人,回顾他几十年前在中国的生活。
约翰•拉贝的私人日记《拉贝日记》于1996年出版。拉贝日记手稿显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每天早上和傍晚祷告:‘亲爱的上帝,请你保守我的家人、保持我的幽默感;我会照看剩下的那些。’”在1937年如地狱般的南京,他有一天写道,“我以发自内心的祷告结束今天:愿有恩典的上帝使你们永远远离我们所处的这样的危机。”两天之后他又写到:“我要全心感谢创造主,他使一切事情进展的很顺利。”1938年1月9日,拉贝写下:“我们留在南京的22个外国人,表现的就像罗马斗兽场上第一位被吞噬的基督徒一样。”
约翰•拉贝——“南京的辛德勒”
梁怡教授从约翰•拉贝的生平讲起。拉贝于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父亲是一名船长。他16岁时,父亲病逝,拉贝在初中毕业之后就中断了学业,到社会上谋生。1908年8月2日,26岁的拉贝从德国汉堡启程,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经过16天的漫长旅行,在火车上穿越了俄罗斯和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终于在1908年8月18日到达中国点——北京火车站。
约翰•拉贝于1911年受聘进入德国西门子公司担任代表处销售经理,并先后在北京、天津分公司工作,期间曾短暂回国。1931年,拉贝出任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1938年4月回国。
年轻的拉贝一共在中国度过了整整三十年。他是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被南京视为仁爱的典范,他的墓碑被安置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
日本侵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时任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二十几位传教士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被推举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他们四处奔走呼号,奋力保护中国难民。在当时南京的国际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甚至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受到保护的中国难民。他在日记中记录了亲身目击的这段历史。
约翰•拉贝获得了“南京的辛德勒”美誉。
《拉贝日记》(南京卷)获出版 成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证据
他在在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期间撰写的“战时日记”一共2460页,名为《敌机飞临南京》(Feindliche Flieger Uber Nanking)。60年后,这本书获得出版,并被公认为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
英文媒体“NewAmerican”刊登的一篇文章,呈现了身处地狱般的南京时候的拉贝在日记上写下的几句话。实际上,那是拉贝发自内心的祷告:1937年10月17,拉贝写下“我每天早上和晚上祷告,亲爱的上帝,请你看顾我的家人,保持我的幽默感,而我则照看剩下的那些。”1937年12月24日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最黑暗的日子,拉贝写下“我以发自内心的祷告结束今天一天:有恩典的上帝会保守你们永远远离我们所处的现在的危机。”两天后他又写下“我全心感谢创造主,他使一切事情尽都顺利。”1938年1月9号,拉贝告诉他的日记:“我们留在南京的22为位外国人,表现地很勇敢,就像罗马时代斗兽场上的第一位基督徒。”
56岁的拉贝于1938年4月回到德国。那之后他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会,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由于受到德国警察和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他只得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的记录留给后人。
回到德国的十年之内,拉贝家境逐日渐囧,甚至到了仅能给孩子煮菜汤、大人啃干面包、全家一度濒临饿毙的地步。1950年1月,拉贝在柏林中风病逝。
1996年12月,被尘封了六十年的《拉贝日记》由拉贝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在中国出生长大)奉献给世人。对于这些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证据,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7位德文教师进行了整理翻译,于1997年出版了中译本,《拉贝日记》(南京卷)终于为世人知晓。
据梁怡教授介绍,《拉贝日记》有20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仅仅是其中的10本。《拉贝日记》搜藏了他所搜集到的从1900年至1938年间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照片和绘画,记录了旧中国的时政要闻,还有少量的他的家庭照片以及他们在其他国家度假的照片。
《我眼中的北京——拉贝日记北京卷》出版
时隔12年之后,拉贝日记北京卷《我眼中的北京》出版了。在20卷日记中,关于拉贝17年的北京生活占据整整五卷。
在注重民俗、文化的梁怡教授看来,拉贝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以其客观的眼光,真实的记载下了1908年到1923年北京的历史状况。拉贝所摄取的史料和照片,没有一点儿自己的猜度和评论,全是取自生活,取自现实,全是原滋原味的第一手资料,就连他拍摄的照片和亲自从民间购得的民俗史料、图片,也都是当时的原物。
梁怡教授详细介绍了《拉贝日记》北京卷内容,也就是在20卷《拉贝日记》中最吸引她的四卷《我眼中的北京》和《慈禧最后的诏书》。
拉贝关于北京生活的五本日记是黄色封皮,其中用德文写着《我眼中的北京》。内容相当丰富,且各有特色。大部分是清末民初北京的方方面面,也有极少部分写天津和山东的。
有意思的是,《拉贝日记》每本书的封面都画着一只乌鸦,乌鸦下面有老拉贝的签名。约翰•拉贝的德文名中,其姓拉贝(Rabe)在德文里的意思是乌鸦,被视为一种情操高尚象征的神鸟。据梁怡介绍,拉贝一家特别喜欢乌鸦,从门口的标志到家 里的陈设都有乌鸦的标志。
《我眼中的北京》第一卷记录了北京的市井生活,包括北京街头巷尾和各种集市的风貌;第二三四卷分别记录了北京的民俗、北京建筑、北京名胜;第五卷是《慈禧最后的诏书》。其中第五卷的扉页上,作者留下这样一段话: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或踏入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应该把最初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否则日后将成为一种遗憾。27年后的今天,我想弥补当时的遗憾。虽然某些东西已经遗忘,但留在记忆中的仍旧能够支撑我完成这部书。我亲爱的妻子保存的曾经的家书以及当年的笔记和印刷品是我回忆的参照物。
事实上,从《敌机飞临南京》的内容被披露以来,国际上就有关于对拉贝写的2460页南京日记真实性的污蔑或猜测。“《拉贝日记》北京卷的发现,使我们在判断拉贝《南京日记》的真实性、严肃性上,有了一个有力的佐证,那就是,从‘北京卷’上,我们看到了拉贝写日记的严谨、认真、公正、真实的态度。”梁怡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