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洪光良牧师:青青河边树

2016年9月4日主日崇拜,卡城华人基督教福禾堂洪光良牧师带领弟兄姐妹以中国的“五福”来看诗篇第一篇中上帝所要赐给我们的福气,帮助弟兄姐妹们更加明白上帝的话语,洪牧师还告诉我们得福的前提是要遵守“三不一惟”的原则。

经 文:诗篇第一篇

1.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4.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粃被风吹散。5.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6.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分 析

“福哉!”这一声兴奋的惊叹,不但是《诗篇》第一篇的破题首字,更是全卷《诗篇》的标签。很多人都知道,“这人便为有福”(诗1:2) 这句话,原文其实是这篇诗的第一句话。足见此诗一开头就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福的人。这不但是诗人的憧憬,谅必更是上帝的心意。因为我们的上帝本来就愿意人人都能成为有福的人,当然也包括你我在内。既然上帝喜欢人人都蒙福,祂就愿意主动将各种福气赐给人。祂不但有这心意,更不断地把蒙福的道路向我们启示和敞开。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篇诗到底说的是什么?原来就是鼓励我们要远离恶事和专心爱慕上帝的话语。结果能得什么福呢?分析起来至少有后面六项。但是得福之先,至少有两个原则是要遵守的。首先就是在对涉及罪恶的事必须坚决拒绝,要做到三不的境界;而在行善的事上则必须始终坚持,达到“一惟”的高度。

第一、遇恶时要坚持三不(诗1:1)

一个人若想在上帝眼中被视为有福的人,他首先就要远离恶事、逃避恶行。因为恶事和恶行,不但是上帝所憎恶的,对我们自己也绝无好处,反而会为我们带来诸般的祸害。

诗人首先是勉励我们要“不从恶人的计谋”。因为行恶的人总是先从阴谋诡计开始,然后逐渐用甜言蜜语去引诱别人与他们同伙,当人们被他钓上之后,很自然地就会做恶人的帮凶,此时躲在后面的元凶反而可以坐收渔人之利。所以诗人对我们的忠告首先就是“不从”。也就是远离引诱、不要好奇、拒作附佣。总要小心分辨各类的恶人!

进而就是“不站罪人的道路”。恶人的计谋无论如何阴险,终久必会败露;但罪人的行径却比较明显和容易露出马脚。一旦显露了,善良的人岂有临场驻足之理,都应该尽快闪避才对。因此,“不站”就是不要在现场观看、欣赏、或羡慕罪人的恶行。须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站在罪人道路上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跌入罪人的陷阱,变成他们的猎物。

最后,诗人又警告大家“不坐亵慢人的座位”。这已经是对号入座、加盟犯罪团伙的层次了。一个人如果不立刻离开罪人的道路,仍在那里流连观望,或在黑道上羡慕恶人的赃物,不知不觉就会成为他们的同伙,坐上他们的座位,至终成为沆瀣一气、同流合污的亵慢人。这种人胆大妄为,甚至连上帝的律法也不放在眼内,已经是十足伤天害理的大罪人了。

诗人通过“不从”、“不站”和“不坐”这三个“不”字来说明一个人犯罪是逐步渐进的,由“从”的起意进入到“站”的观望再进入到“坐”的同谋,一步步深入,也一步步严重。这就警告我们在罪恶面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从善时要守住一惟(诗1:2)

如果说“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这三方面是世人得福的侧面或消极因素的话;那么,“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却是“这人便为有福。”的正面和积极因素了。这是一个义人正面该做,和必须迫切追求的事。总归就是要爱慕、咀嚼、和不断琢磨如何遵行永生上帝的道。

我们不仅仅是喜爱而已,上帝的话更是我们心中的至爱。所以,诗人所说的这个“惟”字,就既有“唯一”的意思,也含有“恒久”的意思。即是说,上帝的话语不单“是”我们今天所爱或某个时候所爱,乃是我们一生一世每个“昼夜”的最爱。因此,我们才能恒久地认真思想、反复咀嚼和品尝上帝的话语。自然就会感觉到其中的甘甜,并且养成从上帝话语中汲取生命营养的习惯,乃至不能一日不读和不思想上帝的话。中国古人极端重视和喜爱读圣贤书,就如宋人黄山谷所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诗人陆放翁更强调:“半年不读书,顾影疑非我。”;至于明代王守仁也说:“三日不读书,则颜面生尘。”谈到读书的境界,淸人张潮在其《幽梦銢》中则表示:“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如果读普通的书尚且如此重要和认真,更何况是读永生上帝的生命之道呢。

所以,当一个人常常思想上帝话语的时候,他的生命不知不觉中也就被上帝的性情所感染,生活素质也就一步步地提升。须知一件容器不在乎它的材料、形状、颜色和大小,而在乎它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例如一只杯子,装水就是水杯,装茶便是茶杯,装酒就是酒杯。人也是一只器皿,当其意识、思想、人格和生命,不断被上帝话语所充满的时候,当然也就成为上帝的器皿了。这样的人如果还不是有福的人,更有谁配称为有福呢?

一个人是否有福怎样看得出来呢?蒙福之人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中国人向来有向往“五福”的美好祝愿,所谓“五福”,按《书经•洪范》的标准就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但为了忌讳,东汉的桓谭在其《新论•辨惑第十三》中便将“考终命”改成“子孙众多”来代替。那么,诗人告诉我们有福的人又是怎样呢?他先说有福的人要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果树(如图)。下面让我们藉此来继续思考和欣赏。 

一、有溪水供应的人生(宛若五福中的“富”)

迦南地实质的河流不多,旷野和沙漠倒是不少。平时也极少下雨。所以,一棵被主人悉心拣选出来并将之栽种在溪水旁的树,表示主人对这棵树是何等的寄望和珍爱。从此它的根便不虑没有充足的水泉供应。在世人中,一个蒙拣选投靠耶和华的人也好像这样一棵扎根在生命溪水旁的树,它将不断享受着上帝泉源的供应。即使在亢旱之年,其在心灵上,生命上,也不会有匮缺之苦。因为它不是一棵无人管理的野树,乃是上帝亲自栽种的好树,上帝会为他负完全的责任。一个扎根于上帝的人,既然得到无穷泉源的供应,他还会匮乏吗?他的生命岂不就是五福中首福的“富”吗? 

二、按时候结果子的人生(宛若五福中的“子孙众多”)

天地万物的生、住、坏、空都有一定的规律,一棵果树能按规律按季节结果子,说明它是一棵健康正常的果树;正常的人生本来就是福气。更何况是会结果子的人生呢?因为它是上帝所“栽”又得到上帝泉源的供应,他自然就会结果子也必须结果子;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在巴力斯坦地区,栽种果树是需要向有关当局上税的,一棵不结果子的果树显然辜负了主人的苦心,等同白占地土、死了又死的废物(路13:7;犹12)。再者,按律法规定,一棵果树前三年所结的果实人都不可吃,第四年的果子则要奉献为圣物。以后每年的初熟果子也应当献给耶和华(利19:23-25;26:3-4;27:30;申26:2;尼9:25;10:35-37)。由此可知结果子不单是一棵树的生命使命,也是公民的社会使命乃至宗教使命。能完成这些使命的人,当然是有福的人了。

然而,基督徒能结和应该结的果子又是什么呢?当然,基督徒的果子可能不止一样,例如结悔改的果子(太3:8;路3:8)、结光明的果子(弗5:9)、结仁义的果子(腓1:11)、结成圣的果子(罗6:21-23)、结平安的果子(来12:10-12)等等。但最重要的果子应该是下面这三样:首先就是多结福音的果子,也就是多做传福音领人归主的工夫(罗1:13)。其次就是多结嘴唇的果子,就是对上帝常存赞美荣耀的心;对人常说安慰造就和有益的话。第三就是让圣灵带领,结出美善的果子来(加5:22)。因为从好果子就能判断树也是好树(太7:17)。何况是一棵按时候多结好果子的树呢?这岂不是“多子多孙”的福气吗? 

三、叶子苍翠的人生(宛若五福中的“康宁”)

叶子不单要为树提供光合作用,也在外观上给人美的感觉。所以,“叶子也不枯干”的树就象征它的状况是健康的、生命力是旺盛的。一如健康的人必有焕发的光采和旺盛的精神一样。由此联想到一个被上帝栽培而在生命和生活中都处在健康状态中的人,难道不是有福的凭证吗?

再者,不枯干的叶子不但反映了树的健康,有时且会给外界带来希望。凡读过美国作家奥•亨利(O•Henry,1862-1910)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叶》(The Last Leaf)的人就会明白,一片微不足道的小小緑叶,竟然成了带给女主角琼丝(Johsyn)“生的勇气”的神奇力量,同时又衬托出为这片“绿叶”付出生命去救助别人的潦倒穷困老画家贝尔曼(Behrman)的伟大爱心和牺牲精神。因此,《最后一叶》就成为许多人百读不厌的励志名篇。如果说一片小树叶就有这样伟大的作用,满树苍翠的叶子岂不更加令人振奋?更何况按《以西结书》和《启示录》的喻意来看(结47:7、12; 启 22:1-2),叶子且可用来医治万民的疾病。如此有福的人,岂不是自己享受“康宁”之福又带给别人一同康宁么。

四、凡事顺利的人生(宛若五福中的“攸好德”)

“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这句话就像《诗篇》128:2所说的,凡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都是有福的!因为他选择不作恶事,却选择惯常地体贴着上帝的心意行事,所以就能行事顺利。即或间中遇到阻碍,他身旁的上帝使者也会帮助他解决。让他在社会上赢得好名声,也容易获得善良的人的信任、羡慕、和称赞。常言道:“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出处:《新五代史•王彦章传》),一个被上帝拣选并栽种在溪水旁的义人、因为始终坚持“三不一惟”的人生观,因此作事就会尽都顺利,不但子孙会以他为荣,甚至邻里乡党也都不会轻易忘记他。再者,他除了按时候贡献其佳美的果子之外,在炎热的沙漠边沿,他的“树荫”当然还可以给行路的人遮荫;试想在骄阳淫威下赶路的人, 有谁不希望有一个可以歇脚的树荫呢?如果说它的叶子还有治病济世的功用,那么,人们对它就更有好感了。像这样能在德行上获得广泛好评的人,不是有“攸好德”之福的人是什么人呢?

五、风也吹不散的人生(宛若五福中的“寿”)

树木是地球上最常见的长寿生物,姑不论世上有多少棵年龄超过八、九千岁的古树,但至今仍然茂盛地屹立在亚洲伊朗阿巴科罕地区的那棵亚洲第一的“所罗亚斯特•萨维”树,也已经有4000-4500年的树龄了。(如图)当《诗篇》还未汇集成书之前,它早已屹立在那里了。以是观之,树的自然生命远远高过人的自然生命。诗人把坚持“三不一惟”的义人比作一棵树,这对义人已经是一种长寿的祝福了。反观恶人行恶的结果却像糠粃被风吹散一样,不能存留,终必归于无有。只有坚持“三不一惟”的人才能永远坚立。这就是大树与糠粃的区别;也是义人与恶人两种人生的区别。

笔者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见过农民用木制“风鼓”(如图)簸谷的情形。人们把未扬过的干谷从上端的大漏斗倒进风鼓,然后摇动风鼓的把手,转动的木扇扇叶产生的风便将一切草末糠粃从前方吹出去,谷实或米粒却从旁边的出口泄泄而下。这种虚实分明、重轻各有归宿的情形,至今印象仍然深刻。如果说那些有实质的饱满谷粒,尚且不容易被风吹走,更何况是一棵大树呢。至此,真令我们扼腕兴叹!因为对于树,上帝就以活水供应它;对于糠粃,上帝却用风吹散它!一个年龄如树的义人,其人生当然已经享受着“寿”的祝福了,更何况还有永生的盼望呢。

六、活在义人会中的人生(宛若五福中的“贵”)

“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行恶的人到头来必站不住脚,虽则他们或许曾经风光过,但他们在上帝面前却站立不住。当审判的时候,其结果当然也是可悲的。

诗人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在义人的会中”,可知这种“会”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参加的。它的起码条件就只限定是“义人”。所以,“义人”成了一个蒙恩的宝贵记号。当然世上什么“会”都有,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恶人也有自己的“会”,但坚持“三不一惟”的义人是不会在其中的。可是恶人却常常欲混入“义人的会中”,即使一时得逞,终究逃不过上帝的鉴察。所以,在审判的时候,其行迹和面目就都不能再隐藏。诗人因此说:“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这就证明那些被上帝所拣选和栽培的义人都是上帝所宝贵的人,其价值远远高于五福中的“贵”。

七、行在上帝道路上的人生(宛若五福中的“考终命”)

这篇诗一共提到三种道路。就是罪人的道路、义人的道路、和恶人的道路。诗人说:“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诗1:6)。人生既然好比道路,不同的道路也必各有其终点。何况义人只是“像一棵树”终究不是树,一个人的自然生命无论活得多久,也不能和树相比。所以,除非老得开心,否则长寿反而是活受罪。据2016年8月27日的环球新闻说,印度尼西亚有个生于1870年,叫玛戈托(Mbah Gotho)的男子,今年已经145岁了。是当今世界上最老的人。他虽然还有孙儿、曾孙及玄孙,但前后四任妻子和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已先他离世了;因此,在人生最后一段路上,他感到无比的孤单、幽暗和凄凉。如今,他每天惟一的愿望,就是“死”。

然而,义人的道路乃是照上帝的心意而行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他的进退行止都被上帝“知道”,就是得到上帝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这是何等的大福气啊!难怪经上记着说:“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箴4:8)就算是日影西斜,黄昏渐近,乃至进入死亡,也都会得到耶和华的垂顾。因为他是在耶和华面前行活人之路的义人(诗116:9),所以,即使寿终正寝了,“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116:15)。一个从生到老到死的人,始终被上帝“知道”着,这比“考终命”的福有价值得多了!因此可以说,中国人追求的五福或六福,他都一一俱备了。这样的人生,说他有福还有谁能反对呢。

我们的反省

1,这棵果树是谁栽的?(参考:耶2:21;诗80:8,15)我又是谁栽的呢?

2,我是什么树?(无花果作食物、橄榄榨油、葡萄酿酒、枣椰出蜜)我有何贡献?

3,我会结果子吗?(白占地土是危险的)我活着有何意义?

4,我受过树的恩惠吗(树根、树干、树枝、树枝、树叶、花、果)学做感恩的人。

5,我是一个只会砍树却不会栽树的人吗?(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不同人生观)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