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传教士在包头(上)
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苏格兰人,1807 年他受英国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华传教。马礼逊最大的贡献是在1813 年,第一个翻译并将中文版《圣经》在马六甲正式出版。基督教传入包头地区的最早年代大约可追溯到1862年前后,英国传教士戴迪生来到沙尔沁村传教。与我爷爷、奶奶一起在包头服侍的牧师就来自于瑞典,我收集了一些资料,记录了来自于瑞典牧师在包头地区传教的历史,他们是值得纪念和传扬的。
1、中国内地会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自幼就常听父亲和爱主的朋友讲论海外布道,十七岁时,戴德生在一次祷告中,一种庄严深刻的感觉终于临到,他知道他的奉献已蒙悦纳,他里面清楚神的呼召,忍痛舍弃爱情,坚决到中国去传道。 1853年,戴德生第一次被“中华传道会”派遣来到中国, 1862年前后,戴迪生来到包头镇沙尔沁村传教,传教就地点设在村西街路北侯记院内。1865年6月,他创立了中国内地会,目的是要将基督教传遍整个中国大陆。内地会全称中国内地会(The China Inland Mission),是一个非宗派的组织, 1964 年后称海外基督使团 (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 或 OMFInternational)。
21岁的戴德生受派遣,登船前往中国。1854年3月1日,在上海登陆,开始在上海附近宣教,不久前往汕头做宾惠廉的助手。 1857年接受乔治·慕勒的赞助和建议,定居于宁波宣教,并建立“宁波差会”。1860年7月18日,他从上海启程回英国,一方面是休息,一方面他把医学再学到更完整。他在英国那一段时间总结了中国传教的现状,思想在中国宣教应该有的策略,应该的方向是如何。
1866年5月26日,戴德生带了18位男女宣教士启程到中国,到中国后将他们分配到10个省,内蒙古地区也分配了2 名。 此时内地会已在中国设立了50 个教会,训练了不少中国传教士。 1876年9月,准备进入中国内地未闻福音之九省,几乎是不可能,然而,戴德生却带八名宣教士复去中国,拓展内地工作。当时中英关系紧张,许多人劝他作罢。有人说:“恐怕你一到中国,就要回来。至于派人到遥远省份,更是谈不到。”戴德生顺服神的感动,照原计划搭船往中国。尚在途中,李鸿章和英国驻华大使在烟台签订条约,准英国侨民在中国境内任何地方旅行或居住。“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戴德生因着信,早知神必为他们打开福音方便之门。
从1866 年至1905 年,在内地会传福音工作,戴德生倾其毕生于中国福音事工。他对神绝对的顺服和信靠,给内地会的建树和中国教会的产生,带来神丰富的祝福。在经济上不公开不借贷、不募捐、完全仰赖神的供给。他伟大的一生证实了他的名言:“假使我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 由于内地会的反鸦片贸易运动,戴德生被西方视为十九世纪以来最瞩目的来华欧洲人。 历史学者禢嘉路得(Ruth Tucker) 总结其一生:“自使徒保罗以后,能够心怀‘广大异象,而按部就班’,将福音昔传如此广袤疆域的人,十九世纪来,首推戴德生为第一人。”
戴德生在华五十一年,在湖南长沙去世,埋葬在江苏镇江长江边。去世时内地会宣教士已增至828名,分布于中国18个省份,北至蒙古,西至西域,西南至云南。建立了125间学校,并在中国带领18000人归信基督教, 在18省成立了300多所由500多位本地助理参与的传教站。由于戴德生在各国的演讲,美国、德国、瑞典、挪威、瑞士、芬兰、意大利等国均有宣教士响应及加入。在此以后,不少外国传教士相继来到了内蒙古传教。
义和团事件, 内地会宣教士共有五十八名被杀, 他们真正做到了“为主而活,为主而死”。在教难中他们不要求英政府庇护,更拒绝人命赔偿。情愿用无价的生命来见证基督的爱和宽容。
2、包头传教历史
1875年内地会传教士康慕伦(Cameron)从山西长途跋涉来到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绥远地区考察,他给内地会的报告中,将此地区列为一个少有基督教新教传入的地方。内地会就此将传教范围从山西大同延伸到长城以北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 从1878年山西站的设立到归化城站的建立,内地会用了近十年时间。
1882年, 内地会曾派遣瑞典传教士鄂必格夫妇(Pastor Gusduv Oberg)到包头镇萨拉齐沙尔沁传教。同年,内地会又差派瑞典传教士高理生到包头镇传教。高理生到包头后租了包头召拐子街 (后称洋人街)一人巷的一间民房,作为包头站的基址。他一边出外布道,一边在民房内出售《圣经》。当时只有《圣经》新约部分四福音的单行本。
1886年, 内地会派遣英国传教士克乔治(又称华国祥)到归化城租赁水渠巷永宁号院内的房子开设耶稣教堂,后又在东顺成街租房设立医院。在归化城建立了第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和第一个医疗诊所。 1888年宣教士们在包头镇(包头市东河区)建立驻地。 1892年,瑞典协同会牧师喜理雅格逊奉归绥宣道会之命,在德胜堡设堂传教,后迁入丰镇城。 1893年欧洲各国先后来到归化的男女传教士60多人传教,因而基督教传至相邻各旗县乡镇,并将旧城县府街的教堂进行了扩建。 1898年美籍瑞典人费安河(又名费尔灵顿)在五原县的大余太、扒子补降传教(现乌拉特前旗新北镇)并建立教会。
1900 年,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冲击了全国各地的教会,教堂被焚烧,一些传教士和信徒被害,传教士被迫离开中国或逃往外地。当时内蒙古的许多外国传教士也遭遇了相同的命运(高理生被杀),少数外国传教士经外蒙古回到了欧洲。
1900 年后,内地会将接管的宣道会、瑞华盟会、瑞典圣洁会部分传教士重新组合成瑞典协同会,工作重点设定在归化、包头、丰镇。 1902年瑞典协同会在丰镇五龙街购地建造教堂一座,同年在托克托县旧城南街洋人巷设立分堂,称福音堂。 1903年协同会派鄂必格夫妇先后在萨拉齐县城内洋人巷 (现革新巷)及大西街路南传教,并购买十几家的房产作为传教站。 1903年后在商都县大黑沙土村购买土地建教堂、学校,在蒙汉农牧民中传教。1906年在归化城建教堂,并以归化城为中心不断拓展传教区域,毕克齐、铁帽、三两等地都建有教堂。 1917年在凉城永兴东街盖平房45间,建立大教堂1座。1918年又在归绥毕镇头道巷建立教堂。 1920年,瑞典协同会传教士瑞闻生在萨拉齐城先后购得面积约20市亩的10多处民宅, 兴建“人”字形大礼拜堂,可容纳1500人,是当时绥远地区最大的教堂。1921年,建归绥市通顺街教堂和阳沟沿教堂。至此瑞典协同会在归绥的传教已具规模化。
1903年协同会在包头镇沙尔沁的鄂尔格逊建教堂和讲道所。 1904年瑞典传教士阎德生由四川经陕西来包头。阎德生先在四川入私塾学习汉语、四书五经,后到包头租赁麻角巷南头的一处民房开始串街传道。 1917年,阎德生购置了包头吕祖庙街东面一张姓院子,兴建大礼拜堂(后称西堂), 萨拉齐瑞闻生牧师做监工,经费由瑞典协同会支付。兴办学校,设有圣经、国文、算术3门课程,学生多时达80余人。
1925年, 瑞闻生牧师由萨拉齐来包,先住在西堂, 后买下了圪料街22号的南北大院一所,该院原是车马店,又叫筒子店,有土房70 间。1927年着手筹备在圪料街22号兴建礼拜堂, 1929年建成大礼拜堂和住宅院,即现在的东堂,还开建了两个讲道外堂,一个在圪料街,一个在草市街。随后在古城湾、鄂尔克逊、沙尔沁、固阳县、哈尔忽洞等地设立支堂,并设有传道员传道。1935 年,包头教友人数大量增加,达到800人左右。
1928年绥远特别区改称绥远省。日军于1937年10月,攻占归绥,扶植德王成立蒙疆组织统治,于1939年9月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改归绥为“厚和浩特”特别市。抗战胜利后国府收复失地。并恢复“归绥”旧称。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党政军要员通电宣布“起义”,中共解放军和平“解放”绥远省全境。 1954年绥远省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教会在吕祖庙西堂外院建立“恩育小学”,最初十几个学生,后人数增加,学校教授国文、算术等课,学生免费入学,教学质量优良,在包头声誉甚高,受到家长的赞扬和社会的好评,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1952 年,恩育小学与私立纯慈小学合并,改为公办的包头市十三初小(现为牛桥街第二小学)。
1948年,因瑞典协同会总会停止拨发经费,当地传道人员开始自谋生路, 有些教会靠信徒捐款继续工作,有些教会则合并缩减开支。教会学校因经费拮据也相互合并,传教受到较大影响。至1949年,内地会在包头市境内,有外籍牧师、传道人员6人,华籍传教人士16人,教堂28处,教徒1668人。到1949年,内地会退出了绥远地区,绥远地区的教会工作由当地传道人员接管。
1944年,在包头城内西门大街10号兴建教堂,即今天的西门基督堂。 1929年建成的大礼拜东堂,文革期间受冲击被占用,1982年12月24日举行复堂礼拜,恢复宗教活动。
(本文原载于“锡安山上的博客”,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