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传教士在包头(下)
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苏格兰人,1807 年他受英国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华传教。马礼逊最大的贡献是在1813 年,第一个翻译并将中文版《圣经》在马六甲正式出版。基督教传入包头地区的最早年代大约可追溯到1862年前后,英国传教士戴迪生来到沙尔沁村传教。与我爷爷、奶奶一起在包头服侍的牧师就来自于瑞典,我收集了一些资料,记录了来自于瑞典牧师在包头地区传教的历史,他们是值得纪念和传扬的。
3、萨拉齐传教历史
华北教区(North China Mission)就是传教总部。瑞典国内地协同会在内蒙古地区共设立了四个城市的教堂。其中有萨拉齐(土右旗)、丰镇、归化城、包头四座城市,这四个城市就是传教基地。萨拉齐是包头的一个县,在乡村中设立传教点,有沟门教堂、苏波罗盖教堂、沙尔沁教堂、竹乐沁教堂。
1882 年瑞典基督教协同内地会牧师鄂必格来到萨拉齐沙尔沁传教。在传教的同时,他把西方的医学、教育、科技等知识传播给当地的群众。 1900年因受到义和团反洋教运动冲击,鄂必格逃离沙尔沁,传教中断。 1903年,鄂必格携夫人来到萨拉齐,从此开始在这里定居,后来在鄂必格夫妇的影响下,先后有20多位瑞典传教士来到萨拉齐,在传教期间,他们创办了救婴堂、学校、医院等,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善事,在群众中留下了口碑。
1903年5月,在萨拉齐镇大西街路南,鄂必格夫妇购买了20亩地建起教堂。1905年,鄂必格创办了“三妙救婴堂”,除了收养弃婴,一些穷人家无力抚养的孩子,也被送到了救婴堂喂养。后来基督教会集资专门为婴孩修建了50多间住房。到1945 年,孤儿院共收孤儿1029 人,其中男婴仅有13 人。 每一个婴儿在瑞典国都有一个基督徒朋友,他们的抚养费由这些外国基督徒提供。当时,凡是往救婴院送婴儿的人,每送一婴儿得赏200文。解放前夕停止接收。除了鄂必格夫妇之外,还有瑞闻生、严德生、艾瑰慈、史比善等传教士先后在这里服务。教堂还雇佣奶妈喂养婴孩,到入学年龄,把他们送到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上学。
1915年 (又记1910,未确定),基督教会创办了萨拉齐最早女校——“三妙女校”。学校主要招收育婴堂的婴孩上学, 校长是瑞典女教士达理白。学生使用的课本有当时通用的《新学制》、《新课程标准》等。办学持续了35 年,毕业学生1000多名。同年在教堂南对门又成立创办“育英小学”招收男学生,学校开始设在候记院内,后迁到教会院内,共分四个年级,学生共有50 人左右,学生常是满班满室,教员为三人。先后有达理白、鄂必格、史比善等瑞典人担任校长。学校开设课程除一般课程外,每星期讲一节圣经课。经费除收一部分学费外,皆由教堂补贴,教学质量与县立小学并驾齐驱。 1948 年停办,共毕业学生3000 余名。1950 年冬天,育英小学与沙尔沁的其他几所学校合并成县立小学。
1917年的一天,救婴堂的两名婴孩生病,被确诊为一种急性传染病霍乱病, 鄂必格不顾个人安危前去照看,不幸被感染,不久去世。继由瑞典籍牧师毕德顺主持教务。
1921 年由瑞典籍牧师瑞闻生主持设计, 在大西街耶稣堂大院内东北侧, 建起可容纳1500人的人字形大礼堂1座。其正门上方建有3层钟楼1座最上层悬挂150公斤重的大钟一口。每逢礼拜鸣钟其声响方圆2.5公里内都能听到。
1922年, 瑞典牧师史比善等人在城东门外建立了三妙医院,即现萨拉齐镇型砂厂。院内建有两层楼房一栋,厅房两排。包括医护人员宿舍,近一百张病床,医疗设施较齐全,医院辅助科室俱全,且装有暖气和小型发电机。两年后医院迁回了教堂院内,不久建立了灭虱站,防止瘟疫传播,并向群众宣传预防传染疾病的方法,向贫苦的病人提供免费治疗,医院一直办到建国初期。
1928年,萨拉齐耶稣堂与华洋义赈会成立平粜局,地址设在教会院内小礼堂。负责人是瑞典牧师毕德顺和鄂仁义,华洋义赈会在城镇设了四个救济区,每区设一个粥厂,将粮食定量配购给穷人。每天到粥厂吃饭的穷人约数千人。 1929年毕德顺死于伤寒症,其职务由中国牧师葛明洲继任。
1939年,教会租赁永泉巷2号一处房子,即聚德成后院建成了“八福工厂”,厂内共有工人40 多人,有技师教技术,男学徒织布带、毛布等物品,女学徒织地毯、花边并刺绣。为了孤儿院婴孩食品的需要,教会还在萨拉齐东门外设立了东门外菜园,供应蔬菜;在西牛犋设立了米面加工厂,供应米面,名为仁妙米行,对外也出售米面。
日军占领萨拉齐县前后,萨拉齐基督教会成立了基督教会戒烟所。当时,萨拉齐县吸大烟的人很多,教会就先后两次成立戒烟所。进戒烟所的戒烟者每批40人左右,以一月为限,目的就是帮助染有大烟瘾的人戒掉烟瘾。
1924-1949年,基督教影响日渐扩大,教会活动逐渐向乡村发展。萨拉齐教会在沟门、苏卜盖等16个较大村庄设分会、建教堂、发展信徒。其中,由当地传道人员建立的分会占据多数。1947年中国籍牧师郭保光主持事务,直至1985年。
4、周边地区传教历史
1904 年,美国籍瑞典牧师费安河,由俄国返回达拉特旗(现乌拉特前旗新北镇),在扒子补隆赔占地区425 倾后建立教堂。1936年中国地图,当时内蒙古西部叫绥远省:
归绥城传教始于1887年,当初租房传教。 1926-1928年,绥远地区先后建起归绥新城西街教堂、新城西街五区后巷教堂、新城南街布道外堂、和林格尔小教堂。和林格尔小教堂是由本地人银金明夫妇兴建的。从此本地传道人员开始在县城进行独立传道、建堂。
归绥城教堂主要负责人瑞典牧师麦理直(Pastor Malich)牧师夫妇。教堂设在大县府街临近西河沿儿,后在通顺街购买一所粮店大院,扩大修建,建成一座大礼拜堂。教堂为瑞典式建筑。礼拜堂五丈宽,八丈长,两丈多高,能容六百余人,系西式构造,窗户高大,满面玻璃。牧师住的房子曰正厅。连其他房屋以及教会小学一所,共有平房约六十余间,均是中西合璧式的平房。房顶和墙壁都是中国式的,门窗则是西洋式,其房屋的间架,比中国旧式房子宽大一点。
在教堂内设立医务室,瑞典女牧师瑞惠荪为人看病,特别是为妇女接产,日夜不分,并训练中国女信徒学习产科技术。教堂内设立培真高小学校一所,校长是中国信徒王保。办学特别认真,教学水平很高,当时在归绥相当有声望。学校教员都是由师范学校毕业生中聘请而来的,由外国女教师教授英文。学校中备有军乐队,盛极一时。现在该教堂之教会小学为东尚义街小学所占用。
1931年,绥远省传道人员刘武到可可以力更镇(武川县)传教,并建教堂,信徒发展到30人。 1933年,刘武又到清水河县城传教,并租借民房设立教堂。此时,绥远各地传道人员已完全具备了独立传教的条件,并在周边不断开拓新的布道领域。瑞典协同会还在固阳县新城建立教堂,有信徒58名。在此之后,绥远地区的部分教会已由当地传道人员管理,部分学校也聘请当地人为教员。
归绥教堂在白塔、讨不气、朝岱、五路、脑包、公喇嘛、毕克齐、铁帽、三两、武川县城、六合营、水泉、乌兰花、和林县城、清水河县城、兰家房、凉城县、托克托县设立传教点,并建教堂。据统计至1949年,武川县有传教士4人,教堂4处,信徒97人。
丰镇教堂是又一个传教基地,在县城以外的隆盛庄、得胜堡、天成村、园子沟、麦忽图等地设立传教点,并有传道员长期住在此地进行传教。丰镇教堂由瑞典传教士 Pastor John夫妇负责。教堂设在大西街,其内设计了大礼拜堂和牧师宿舍、办公室,外院还修造了传道员及工人宿舍。教堂内设立了孤儿院,专门收养民间弃婴。 Pastor John夫妇还在教堂内设立诊疗所,免费给人治疗,县城中群众多去就诊。
凉城县基督教教会在厂汉营村、三苏木村、抢盘山村都设有分堂。 到1949年,凉城县的信徒达到420人。
(本文原载于“锡安山上的博客”,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