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清明节祭祖之基督教视域——以洛阳市S教会为例

一、引言:

笔者的家乡所在洛阳市S镇山区地带,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祭祖活动。然而关于基督徒该如何面对,着实难以回答。其核心在于祭祖活动究竟是传统礼仪还是宗教崇拜?曾在18世纪,康熙王朝与罗马教廷之间就出现过著名的“礼仪之争”,以致中断了福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1]今日有些香港人并不认为祭祖是宗教风俗,台湾人则对此有传统与迷信等混合型的祭祖仪式,而新加坡人却把祭祖当作儒家传统奉行[2]也有学者认为关于华人与祭祖经过演变,其性质有宗教性、社会性和伦理性[3]因此,在不同处境对于事件的分析,杨克勤认为:“不能单以‘是’与‘非’将祭祖的问题简单化,而是应努力根除文化纷争,对之进行跨文化与调和的诠释[4]。” 他用“调适诠释法”对祭祖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作出回应[5] 

笔者曾听到有人指责基督徒:“清明节不上坟祭祖[6] 何等不孝,大逆不道[7]。” 然而对此,究竟是文化与信仰的冲突,还是孝与不孝的问题?基督徒该如何面对清明节祭祖活动?笔者试以杨克勤“调适法”的诠释,对“祭祖价值观”的分析,并以基督教神学的视域对话来探讨,依本地教会基督徒面对祭祖时的态度为例论述。盼望找出能以应用在今日基督徒身上的方案,减少冲突,坦然面对清明节祭祖活动。

二、洛阳市S教会面对祭祖活动的访问  (访问记录表格见附录)

本地祭祖活动最多出现的有:烧香、跪拜和祈福。笔者针对此仪式,分别对十位信徒进行访问,收集他们在面对祭祖时的态度,神学立场和方案。

访问结果如下:

十位信徒的神学立场,一致认为不能祭拜死人,向逝者祈福祷告,只有真神才能赐福。但访问的信徒存在两个困境,一是全家都信,占六位,他们在面对祭祖活动时以除草取缔跪拜、烧香、祈福的方式。另外是有不信的家属,则为了避免冲突而让家属主办,被动参与,结果有良心的不安,占四位。十位信徒对祭祖有三种不同的认识:第一认为是尽孝,免得外人议论没有后人,其中占六位,第二是认为偶像崇拜,占两位,第三认为是传统礼仪,占两位。

从访问中得知,本地信徒对独一神的信仰值得肯定,但是对祭祖的认识,答案不一,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面临不信的家属,采取的方式也不相同。究竟祭祖有何意义和价值,该如何面对不信的家属?接下来两章笔者将借用“调适法”,针对“祭祖价值观”,并引述学者的看法,来逐步进行探讨。

三、调适诠释法对祭祖问题探讨的简介

“调适诠释法”在面对中国传统祭祖问题,跳脱出宗教仪式和文化的争论,认为文化是相对的。将祭祖与基督教信仰置于同等地位展开对话,找出之间的可容性,从伦理价值的角度讨论[8] 这种诠释法在一定程度展现对中国文化的尊重[9]因为福音的传播虽不完全认同文化,但也不能脱离文化[10] 杨克勤认为, 调适法曾在保罗机智的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9:22)”中表现出来[11] 并指出“调适”需要文化的环境,福音宣讲不是在真空环境成就的,“调适”也避免将被启示的宗教强加在文化中[12] 因此,调适法在福音传播,亦或文化碰撞之中,都保持客观与求同存异的观点,对本色文化和价值观互相尊重。

故此,笔者试以“调适”诠释法,对中国传统祭祖文化中的价值观,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展开对话,并以基督教神学视域的角度,对之进行回应。

四、祭祖价值观和基督教神学之对话分析

本段笔者将针对祭祖伦理、社会、宗教性的价值观分析并作出基督教神学的回应。

1、伦理性价值观与神学视域对话

杨克勤认为,孝道在祭祖的伦理价值中占重要位置[13]孔子以此来实现“天道”的推广[14]并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将其伦理化,强调孝道与培养德行的功能,成为祭祖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15] 可以看到,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祭祖完全基于孝的道德体现[16]

这是中国传统祭祖文化与基督教神学的共识窗口。圣经同样教训: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二十12)[17]然而若有人将祭祖与“孝”道并列相等,枉论不参与祭祖就是不孝,则过于偏激而忽略其文化的时代性[18]郑国治以孝的实质论提议:并非死后铺张,做功德或祭如鬼神,乃是在生时尊亲、不辱、能养、感恩,死后追思,非在祭拜[19]欧阳子说:祭之丰不如养之薄[20]让我们看到,孝道不单在祭祖中得以体现,作为基督徒,更当注重生前敬养。并且孔子也注重实践的孝道行为,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1]何况人死后并不变鬼,圣经指出:人死后尘土归于尘土,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传十二7)[22]

2、社会性价值观与神学视域对话

杨克勤在祭祖社会观指出:孝的终极目的是社会中完整的自我与宇宙的和谐,从而构成了社会关系的连接与运转[23] 他指出社会功能有:“为家庭提供重聚团圆,或向潦倒的家庭提供经济、社交与心理的支持,也对死亡在情感上受伤的人有治疗作用[24]。”并且,梁家麟对此也指出:借着祭祖,凝聚社群,联系个人与宗族成员的身份和责任[25]

笔者认为,站在基督教信仰的角度,祭祖的社会功能固然没有质疑,借着祭祖,达成亲友间的联络,并体现孝道和‘仁’与‘礼’的人性道德,当然很好[26] 因此,不能排斥祭祖的社会价值观,反而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提出更好的真理帮助发生改变。在此,笔者并不愿意提出以赞美,敬拜等方式来改变传统的祭祖方式,免得陷入“替换法”的礼仪之争[27] 下一节内容,笔者会继续探讨如何以更好的方案,来回应基督徒如何面对祭祖。

3、宗教性价值观与神学视域对话

有学者认为传统祭祖文化经过变迁,逐渐脱离上述两种特质,与宗教价值联系起来[28] 然而,祭祖的宗教价值很难定义,其难题就在于本质性。梁家麟说到:知识分子可能表达出尊亲敬祖的伦理精神,而乡间愚夫却可能旨在避免祖先沦为孤魂野鬼,亦或借此祈福消灾[29]由此发现,祭祖的宗教性确实存在,但梁家麟也指出这些功能多受佛教轮回和各种文化的影响[30]

然而在今天的时代,就笔者所在山区地带,笔者发现,多数祭祖活动更偏向于宗教信仰[31] 或许这也是今天多数基督徒反对祭祖的原因。然而从神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宗教行为与基督教信仰严重抵触,故不可赞成。或透过祭祖祈福,或避灾,都是不可取的方法。基督徒相信:只有敬畏神,才能胜过一切的灾害,唯一能够赐福的是真神耶和华(出23:25)[32]

五、今日基督徒可适用清明节祭祖方案

经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千百年来,祭祖问题的探讨停留在祭祖文化和性质的争议。究竟祭祖的价值观展现的是伦理社会,基督徒予以支持?亦或宗教迷信,持以反对?这些咎由参与的认识决定[33] 故此,梁家麟认为这是‘教牧’而非‘教义’性的话题[34] 从教牧的角度,笔者试参考两位学者,提陈下列方案。        

1、处境化时面对态度

今天很多基督徒在祭祖时面对两难:一是担心不参与而唯恐与家人冲突,甚至外人指责不孝。二是不安于参与祭祖活动则怕得罪上帝,绊倒信徒。针对两个选择,首先,尽量避免与家人造成冲突而失去祭祖伦理价值的团聚契机,借此更可以传扬福音。不必要借“替换法”某些可行亦或不行,妄图以基督教礼仪参与祭祖,反而造成不理解的家人的矛盾,所以尽可怀着伦理、社会价值的祭祖态度参与其中。对此,邢福增也指出若单将祭祖定性为偶像崇拜则是偏差的认识,而忽略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35]另外,若担忧他人因此而绊倒,在面对处境化选择时,基督徒可由爱心与自由为出发点,遇到软弱的人可收敛禁止,亦或被动参与。这并不能成为左右基督徒的辖制,若单以“绊倒”考虑,或行亦或不行,总不能得到教内与教外的两全其美[36]故此,梁家麟建议,以最少的伤害力作出选择即可[37]

2、加强圣经真理的教导

曾有学者提议建构基督教祭祖模式,这是否能够放诸四海而皆准,或成为再一次的“礼仪之争”,很难确定。梁家麟对此也不敢肯定[38] 因此,笔者提议积极的从圣经真理方面加强教导,这是治疗根本的途径,在基督教文化与祭祖文化之间找出契合点的同时,宣扬福音真理,结果自然而知晓传统祭祖文化价值中的益与害,错与对。对此,丁韪良主张:等待神圣的真理深入民心,必会把制度改革过来[39] 

六、结论

清明节祭祖问题,以往或现在,是很多中国基督徒面对的困境。经过以上探讨,透过祭祖价值观的分析,看到祭祖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意义。虽有很多渊源演变的遗疏,但就伦理、社会与宗教价值观的论述,看到基督徒面对祭祖,不能单注目在形式和性质的教义性问题,其实这是关乎教牧的议题。并透过引述杨克勤与梁家麟两位学者的灼见,和“调适法”对祭祖文化的诠释,让我们看到基督徒的自由与面对处境化的智慧。盼望透过笔者的论述,使中国教会针对此教牧议题有更深广的看见,也盼望更多有识之士,提陈探索全备的方案,能以更好处理基督徒面对祭祖问题。

引用目录:

1. 王莹,《身份构建与文化融合——中原地区基督教会个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64。

2. 杨克勤,《祭祖迷思》(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6),110。

3. 吴道宗,《信仰初探》(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13),291。

4. 杨克勤,《祭祖迷思》,107。

5. 杨克勤,《祭祖迷思》,21-35。

6. 笔者所属中国洛阳栾川山区地带,这里的传统民俗文化盛行,特别在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必须要到祖坟那里,烧香,磕头等进行崇拜仪式。

7. 叶明翰,《祭祖与轮回》(台北:大光传播有限公司,2011),98。

8. 杨克勤,《祭祖迷思》,32。

9. 早在明末,利玛窦主张孔子哲学表现的是人文主义,而不认为祭祖具任何宗教意义,只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焚香表示尊敬,并非偶像崇拜。同样,周联华牧师也在这样的诠释法中看到祭祖是中国人在自己文化中对爱的福音之体现。参:杨克勤,《祭祖迷思》,31-34。

10. 林荣鸿,《中华神学五十年》(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30。

11. 杨克勤,《祭祖迷思》,35。

12. 杨克勤,《祭祖迷思》,35。

13. 杨克勤从儒学‘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与儒学‘天道’观中认为,孔子以孝道作为道德价值的核心,推崇此美德以扭转当时政权分立,思想混乱的社会动荡局势。故此出现了君主祭天,人民祭祖。参:杨克勤,《祭祖迷思》,40-45。

14. 杨克勤,《祭祖迷思》,45。

15. 温永生,《慎终追远迎复兴——转化华人祭祖文化》(台北:天恩出版社,2011),44。

16.  笔者暂且越过后世关于祭祖文化的迷信,偶像化崇拜与性质演变,就原本孝道在祭祖文化的伦理价值,做以基督教信仰的回应。

17. 新约同样谈到: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弗六3)。并且在“追远”的价值和意义,王瑞珍认为:圣经常把祖宗先贤的榜样和警戒作为后世模范(来十一章),亦或在路加福音家谱的“追远”显得更细致完全。所以圣经对于“追远”的态度与祭祖伦理并无冲突。参:王瑞珍,《第三只眼看祭祖》(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0),53。

18. 周联华认为传统的儒家孝道的目的有三:1、以孝治天下。2、净重父母及祖先。3、建立自己的品格。他指出基督徒的孝只要遵循此三个原则,而不必同世人一样在哭丧,隆重的祭礼表现出来。参:周联华,[论今日中国基督徒的孝道],于《基督徒与敬祖》二版,教会更新研究发展中心编(台北:中国与福音出版社,1987),35-43。

19. 郑国治,《中国文化与圣经教训的对比》(台湾:人人书楼出版社,1999),75。

20. 郑国治,《中华文化与圣经教训的对比》,75。

21. 郑国治,《中华文化与圣经教训的对比》,75。

22. 得维逊、斯提比等编著,《圣经新释》,李玉珍、桑安柱等译,卷二(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年限不详),208。

23. 杨克勤认为孝道的基础是五伦,而传统的伦理强调道德的实践性,则透过‘仁’与‘礼’被展现出来。其‘仁’与‘礼’更是儒家伦理学所主张的社会交流和个人修养的核心。因此,透过祭祖,不仅是孝道的体现,更构成了社会关系的连接与运转。 笔者认为,这样的论述,实则为上文祭祖伦理价值的延伸,换句话说,就是借着祭祖的机会,将儒学文化的道德实践到人文社会,从而构建修身,明德,平天下的大同世界。参:杨克勤,《祭祖迷思》,46-54。

24. 杨克勤,《祭祖迷思》,59。

25. 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香港:建道神学院,1997),143。

26. 透过调和诠释法,我们不能妄自反对祭祖社会价值的重要。对此,席胜魔也论道:“一味把儒学文化好的地方排斥反对,则必然引起反感,不但不能争取他们,反而造成仇敌,所以在提出改变之前,要先知道他们是否以掌握更美善的真理,若已经掌握,则自然抛弃错误行为”。参:杨克勤,《祭祖迷思》,104。

27. 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4。

28. 杨克勤在处理祭祖的宗教价值时,虽探讨了死亡与迷信的鬼神风水文化,但并未肯定祭祖究竟是否属于迷信或带有民间信仰。对此,他这样说道:“在儒家的思想中,祭祀亡者是一种感激与纪念的行为,我们很难举例确定孔子的祭祖主张是否出于恐惧或功利的动机”。参:杨克勤,《祭祖迷思》,60。

29. 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151。

30. 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137。

31. 笔者曾听到有人这样指责:基督徒不祭祖,老祖宗在下面贫穷可怜,化成恶鬼纠缠你们对于这样的观念,笔者无从考证从何而来。但梁家麟就此并不认为祭祖的宗教价值含有此等意义。他指出,传统的祭祖文化,为了维持死者生前的社会关系,才是祭祖最主要的宗教精神。 并举例到:没有人因着祭祖祈愿不能达成而放弃继续祭供,也没有人以交易的心态向祖宗献祭,因此,他认为把祭祖过分夸大为某种形式的偶像崇拜,与事实并不相符。笔者认同这种看法,祭祖的宗教价值,不应该停留在功利迷信的偶像崇拜,或许只是后世的演化导致逐渐偏重于此。最终,梁家麟经过历史源起看待,祭祖确实沾染宗教行为成为在其中。参: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140-198。

32. 得维逊、斯提比等编著,《圣经新释》,李玉珍、桑安柱等译,卷一,87。

33. “祭祖在某人眼中是纯粹的伦理行为,但对另些人说则是不折不扣的宗教行为。”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155。

34. 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160。

35. 邢福增,[基督徒看祖宗祭祀],于《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三版,黄邓敏编著(香港:世界华人福音事工出版社,2007),661。

36. 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158-162。

37. 梁家麟以加尔文主义者的角度作出阐述:被绊倒的人并非因着仪式,乃是对神学抉择绊倒,拒绝救恩,因为神所真正呼召的人,面对救恩无可抗拒,并不会因着外在仪式而至绊倒。参: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200-202。

38. 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203。

39.  周联华,[论今日中国基督徒的孝道],于《基督徒与敬祖》二版,教会更新研究发展中心编,35-43。

参考书目:

得维逊、斯提比等编著。《圣经新释》。李玉珍、桑安柱等译。卷二。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年限不详。

林荣洪。《中华神学五十年》。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

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香港:建道神学院,1997。

邢福增。[基督徒看祖宗祭祀]。于《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三版,黄邓敏编著,655-661。香港:世界华人福音事工出版社,2007。

王瑞珍。《第三只眼看祭祖》。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0。

王莹。《身份构建与文化融合——中原地区基督教会个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温永生。《慎终追远迎复兴——转化华人祭祖文化》。台北:天恩出版社,2011。

吴道宗。《信仰初探》。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13。

杨克勤。《祭祖迷思》。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6。

叶明翰。《祭祖与轮回》。台北:大光传播有限公司,2011。

郑国治。《中国文化与圣经教训的对比》。台湾:人人书楼出版社,1999。

周联华。[论今日中国基督徒的孝道]。于《基督徒与敬祖》二版,教会更新研究发展中心编,35-43。台北:中国与福音出版社,1987。

附录:洛阳市S教会10位信徒面对祭祖活动访问调查。

本段将针对本地传统民俗文化在清明节祭祖活动为例,探讨本地教会信徒在面对此活动的处理方法和对祭祖文化的基本认识。

1、访问对象

调查对象针对本地教会10位信徒收集资料。

2、访问目的

了解本地祭祖文化的活动概况,和教会信徒在面对时的处理方案。

3、访问概况

本地祭祖最多出现的仪式有:烧香、跪拜、祈福,调查范围将针对此展开。以下图表为笔者调查收集本地教会信徒在面对清明节祭祖的资料和认识。 

对象

信教时间

对祭祖的态度

信仰处境

对祭祖的认识

对祭祖的方案

神学观

信徒1

10年以上

不能烧香跪拜

全家信

尽孝,免得他人议论

以除草代替

生命在神手中,不能拜死人。上坟扫墓是为了免得他人说没有后人,避免冲突。

信徒2

10年以上

不能烧香跪拜

全家信

尽孝,免得他人议论

以除草代替

生命在神手中,不能拜死人。上坟扫墓是为了免得他人说没有后人,避免冲突。

信徒3

10年以上

不能烧香跪拜

全家信

尽孝,免得他人议论

以除草代替

生命在神手中,不能拜死人。上坟扫墓是为了免得他人说没有后人,避免冲突。

信徒4

10年以上

不能烧香跪拜

全家信

尽孝,免得他人议论

以除草代替

生命在神手中,不能拜死人。上坟扫墓是为了免得他人说没有后人,避免冲突。

信徒5

10年以上

不能烧香跪拜

全家信

尽孝,免得他人议论

以除草代替

生命在神手中,不能拜死人。上坟扫墓是为了免得他人说没有后人,避免冲突。

信徒6

10

不能烧香跪拜

全家信

尽孝,免得他人议论

以除草代替

生命在神手中,不能拜死人。上坟扫墓是为了免得他人说没有后人,避免冲突。

信徒7

5

不能烧香跪拜

有不信的家属

偶像崇拜

让不信家属主办祭祖

不能拜死人。祭祖为了妥协不信家属,避免冲突,但良心有责备。

信徒8

5

不能烧香跪拜

有不信的家属

偶像崇拜

让不信家属主办祭祖

不能拜死人。祭祖为了妥协不信家属,避免冲突,但良心有责备。

信徒9

5

不能烧香跪拜

有不信的家属

传统礼仪

让不信家属主办祭祖

不能拜死人。祭祖为了妥协不信家属,避免冲突,但良心有责备。

信徒10

5

不能烧香跪拜

有不信的家属

传统礼仪

让不信家属主办祭祖

不能拜死人。祭祖为了妥协不信家属,避免冲突,但良心有责备。


(本文作者系河南一基层教会传道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