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在复活节中,经历复活之主

基督耶稣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 (林前15:14)。同时,跟随耶稣的众门徒,是祂复活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 (林前15:4)

这次耶稣在提比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的事件,是第三次向门徒们显现,“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约21:14)不同以往的是,耶稣这次的显现,让门徒们在视觉上、听觉上、触觉上、嗅觉上,甚至是味觉上,全方位、深层次的经历、体验了复活的耶稣,这不仅让他们对耶稣的复活更为确信,也使他们的信心得以重整,为大能的服侍铺好路。

一、迷茫之中,得着坚固

主耶稣向门徒在提比利亚海边显现之前的一段日子中,门徒们如同倒了霉运一般,接二连三地经历了诸多的失败和意想不到的事件,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有门徒因耶稣被捕而四散逃走,彼得的三次不认主,眼睁睁地看着主被钉十字架;当然,也有亲眼看见过主的复活。

这些意想不到的事件,特别是主钉十字架的事件,不断地冲击着他们有限的头脑,致使他们信心异常软弱,对于未来之路感到异常迷茫,不知所踪。所以,就有了彼得下海打渔,一呼百应,众门徒重操旧业的事件发生,“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约21:3)

对于门徒下海打渔,重操旧业的事件,多数人认为是门徒跟从主道路上的又一次失败,是贪爱世界之举。因为门徒的本职工作不再是打渔,而是广传福音,“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太4:19约20:21)

这样的讲法,有一定的道理,也可以更为具体生动的教训引导信众,不要过度的贪爱世界;但从实际处境来看,未免显得有些不重实际,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并不能仅以这次的下海打渔事件,就断定他们长久地以此为生或就此远离主,不再服侍主了。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出于他们对实际生活所需及心灵得不着安息的挣扎,迷茫中找不到方向的原因。试想,昔日门徒与耶稣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根本不需要为日常的吃喝住行操心,也无须为未来担忧,主已经为他们预备了一切。可是现在呢?主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一切全没有了,下海打鱼也就自然的成为他们现在的谋生途径了;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期望藉着行动从不安中得着解脱,所以选择了打鱼这个惯常的行动。

且不论他们下海打渔的对与错,门徒下海打鱼确实是违反了主对他们的呼召及耐心等候的嘱咐,但是在主耶稣不在他们身边的“真空”时刻,他们最需要的是在迷茫、前途未卜的道路中,得着指引和坚固。主耶稣是最了解人性的主,所以他在“这些事以后”(约21:1)又向门徒们显现,目的就是要祛除他们迷茫的心,坚固他们的侍奉之路。

我们看到,祂最先给门徒们预备的就是他们眼前的急需之物,“西门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 (约21:11)意在告诫和重申,跟随主的人必不至缺乏,门徒不须为前面的道路担忧,主会为他们预备所需要的一切;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认清使命,理清思路,归回安息。

二、缺乏之中,经历丰富

门徒齐下海打渔,也是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总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主耶稣离开他们,意味着所有的“福利”一并离开,包括人生方向的指导,日常的起居饮食等。对于当时的门徒来说,与其单单的坐在那里,没有任何行动,倒不如动起来,起码可以填报肚腹。所以一贯当头的彼得,再一次成为行动的发起人,带领一众门徒,下海打渔,以解决生存的问题。

然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当他们使用赖以为生的技能整夜劳力打渔的时候,却是一无所获,“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约12:3)这种情况,对于擅长打渔的人来说,确实异常,因为夜晚通常是打渔的最佳时机,可是那晚门徒却没有打到任何鱼,这对他们并非头一回经历。(参路5:5)

主耶稣是最了解人需要并因应赐福的主,他在提比利亚海边显现后,最先给门徒们预备的就是物质的饱足(参约21:9-13),好让他们在缺乏之中,经历主丰富的供应,“西门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 (约21:11)

“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6:8)。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主是看顾我们无微不至的神,在祂处处都有供应;祂不但供应我们生命的粮,照顾我们属灵的需要;祂也为我们豫备日用的饮食,看顾我们肉身的需要。每当精疲力竭,不知所措时,总是会听到主安慰,关怀的声音,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接着就看到有炭火,上面有鱼,有饼。如此经历主在生活上应时的看顾,应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继续奔那摆在前面的道路。

当然,我们在这一段奇妙的故事中,不但要看见主在生活上对人的看顾,也要看到事奉主,作工的原则,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失了就不完整。这个原则就是听从主的话,按照主的要求去做事,才会有丰富的供应。门徒听从主的话,把网撒在船的右边,才有一百五十三条大鱼打出来。不然,也不会有“鱼”被打上来,满足他们日常的需要。

三、供应之中,有所考验

在门徒经历了主的大能,吃饱喝足之后,主的考验和托付再一次临到他们(参路5:10),只是这次与往常有所不同,这次主额外的考验他们,“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约21:15-17)“这些”两个字,在希腊文中可指人也可指事物。若指物,就上下文而论,应该指的是彼得打鱼的工具及那些满网的大鱼。若指人,那么“这些”人,应该指的是那些在场的门徒们,可以包括两个意思,爱耶稣较爱其他的门徒更深吗?或比其他的门徒们更爱耶稣吗?

我们认为彼得“爱耶稣较爱其他的门徒更深”是不可能的,因为圣经中从未提过彼得爱门徒们胜过爱耶稣。第一种似乎有点可能,因为彼得确实是重操旧业,靠着船具下海打渔了;但,问题是彼得的重操旧业,可能只是暂时的维持生计或打发时间的一个做法,并不能断定他爱上了这个打鱼的行业。

若前两点不可能,似乎只有“比其他的门徒们更爱耶稣”这一点了,这一点是极有可能的。我们还清楚的记得,彼得曾经胸有成竹的表示对耶稣的绝对效忠,愿意身先士卒“我愿意为你舍命。”“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约13:37太26:33)。彼得当时爆棚式的自信心,很可能只是在自我炫耀,表示其余的门徒很可能不会像自己那样为耶稣舍命。

但,关键的问题是,当困难来临的时候,彼得并没有像他信誓坦坦的诺言那样为主舍命,而是发咒起誓说:“我不认得那个人。”(太26:74)所以,彼得这个“爱”需要改变,要有个好的定位,就如人通常说的,要由情感之爱过度到意志、神圣之爱。就如经上说,“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路16:13)

四、有力之时,承担重托

主耶稣再次向门徒显现,让他们打满网的大鱼,亲自给他们预备丰富的早餐,三问彼得爱主之心等,最为直接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够得以重整旗鼓,承担广传福音、牧养信众的使命和责任。对于他们来说,下海打鱼只是暂时之策,信心软弱也只是暂时的光景,牧养主的羊群才是长久之计,“你喂养我的小羊”。(约21:15、16、17)

那么,主耶稣嘱托中出现的“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21:15-17),这样的经文该如何解释?显然,我们不应当按照字面之意来解释,应按实意解释为“喂养主教会中的儿女”。

主为何称呼祂的儿女为“羊”呢?因为以色列人的祖先主要是以牧养羊群为业的,他们对羊群的习性非常的熟悉。如雅各的羊群非常多,并且等同儿女一样爱惜它们,“我主知道孩子们年幼娇嫩,牛羊也正在乳养的时候,若是催赶一天,群畜都必死了。”(创33:13)。因此,一些人也会被昵称称为“羊”。如施洗约翰称耶稣为“神的羔羊”,大卫称耶和华为自己的牧者。羊在新旧约圣经中可象征为,先知,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主耶稣,他像 被杀的羔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和教会的信徒,你喂养我的羊。

主耶稣与彼得的对话,可以分为主问的三句话、彼得的回答、和主的托付。主耶稣所问的三句话大意都是“do you love me?”其中第一句话加上了“more than these”其义可分为三种:对人、对事、对物。其实,这句话也是对彼得人生观、价值观的反问,这样的反问是普世性的,也适用今天的我们,即便不是教会的同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常用主的这句话反问自己。

在希腊文中彼得用的 “爱 ”字是两种,前一次是朋友之爱,而主耶稣用的是神圣之爱,彼得直到第三次回答时用的才是神圣之爱。主的三个托付在英文圣经中是:feed my lambs、tend my sheep、feed my sheep。我们要注意三个单词:tend、feed、sheep。“tend”是管理之意,说明羊是主的,我们只不过是主的管理者。“feed”是食物之意,意思就是我们要给他吃。什么是食物?约翰福音中“我是生命的粮”,可见是主的话。“lamb、sheep”是单数,说明羊有大小之分,我们要按情况而牧养,并要加强单个性的牧养。

生命中经历复活之主,是拥有真信仰,服侍好的关键。约翰把耶稣在提比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的事件,作为福音书的结尾,想必也是刻意为之,向人解释了门徒在不久之后,得以根本性转变的原因所在,他们虽然在软弱无力之中,但复活之主,不会坐视不管,他们经历了,就会变得刚强。愿每一个神的儿女,在复活节中,经历复活之主,让神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成就无限之事。

(本文作者系安徽地区一名传道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