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80周年 回顾在艰难中救护难民的外籍基督徒
今天(12月13日)上午,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与南京举行,这也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历史上的黑暗让人铭记和深思,也让人想起了那些在艰难中积极救护难免的外籍基督徒,如德国基督徒约翰·拉贝、美国的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牧师和詹姆斯·麦卡伦。
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30万人惨遭杀戮,这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十分沉痛的记忆。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此,南京基督教界也每年举行和平祈祷崇拜,铭记历史、祈祷和平。
回顾历史,在黑暗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一些外籍基督徒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积极救护难民,用生命实践着基督教爱神、爱人的教导,在金陵和基督里“永生”的明妮·魏特琳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上万女性免遭日军摧残。
魏特琳是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南京人称她为“南京的守护神”。1937年11月,当日军开始包围南京,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的魏特琳主动提出将金陵女院作为难民安全中心的建议,12月1日,金陵女子学院安全区正式成立。魏特琳并没有按照美国大使馆的建议撤离南京,而是留下来,保护了上万女性。
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并犯下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罪行。这都在魏特琳的日记里有记载。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所,有大批女难民涌入。魏特琳在12月17日的日记里写道:“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丈夫们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当日军对于金陵女院中树立的中立区标志视而不见时,她甚至“迎战”日军,不惧日军的武器威胁而对他们大声呵斥。在那段日子里,魏特琳只能和衣而睡,随时准备着应付突发情况。就在1938年1月,日本宣布关闭安全区之后,她也采用职业训练班的形式,变相收留难民,为她们创造自谋生计的条件。直到1938年5月31日,最后的6个难民营关闭后,金女院仍收容着800多名妇女。当时,魏特琳就是这些难民的希望。
南京大屠杀结束后,她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1941年5月14日,就在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她打开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今,她长眠于美国密歇根州雪柏镇的公墓,在一块4尺见方的大理石墓碑上,刻着一幅象征金陵女院的中国古典式房屋图案,房屋顶部用中文隶书写着“金陵永生”。
约翰·拉贝是当年南京国际安全区的主席,被尊称为“南京的辛德勒”。拉贝于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父亲是一名船长。16岁时,由于父亲病逝,他初中毕业之后就中断了学业,开始到社会上谋生。1908年,26岁的拉贝从德国汉堡启程, 16天之后,他到达北京火车站,开启了中国之行。
日本侵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时任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1996年出版的《拉贝日记》显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938年1月9日,他在日记中写下:“我们留在南京的22个外国人,表现得就像罗马斗兽场上第一位被吞噬的基督徒一样。”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20多位传教士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大使馆及部分西方教会机构均在其中。界内分设25个难民收容所,最多时共收容难民约25万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他们四处奔走呼号,奋力保护中国难民。甚至拉贝自己的住宅——南京小粉桥一号,也挤进了600多名受到保护的中国难民,躲避日军暴行。
约翰·马吉1884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律师家庭,1912年作为牧师被美国圣公会派往中国。到达中国后,他在南京道胜堂作传教士。
南京大屠杀期间,马吉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参与救援了20多万中国难民。他曾经给日本大使馆和日本占领军最高指挥机构写了400多份《抗议书》和《报告书》,强烈要求停止暴行。他还给远在美国的妻子写了很多记录日军暴行的书信。
1991年8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从家中地下室里存放的父亲的遗物中,找到了马吉牧师当年拍摄的胶片拷贝和使用的那台16mm摄影机。2002年10月2日,大卫·马吉将摄影机捐赠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该馆的一件珍贵历史文物。
美国牧师詹姆斯·麦卡伦则被称为“粮食运送大使”,他于1893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1921年获得芝加哥神学院神学硕士学位,并在当年来到中国。
大屠杀期间,麦卡伦的妻子和孩子留在江西庐山牯岭,麦卡伦作为金陵大学医院和难民救济的管理人员留在了南京。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之一,他经常把救护车开到市郊,然后满载粮食送回难民所食堂。他写的日记还见证了日军在南京的屠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