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师传奇》连载之四——上主的呼召
编者按:《牧师传奇》是广东教会一位牧者所写的人物传记,传记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作者的外公孙溥俊老牧师一生中发生在战争年代、建国初期、文革时期、落实宗教政策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感人故事,再现了老一辈牧者忠于上主、忠于信仰、甘心舍己、乐于奉献的精神。愿上帝藉着前辈牧者的见证,激励更多的年轻同工追随主耶稣的脚踪,勤做主工,忠勇向前……
“我以认识我主耶稣为至宝。”——腓力比书3章8节
上主的呼召
说起我的故乡秦皇岛,那可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古就是朝廷高官、政府要员的疗养胜地。弯弯戴河养育了两岸勤劳朴实的人们。当年,秦始皇令徐福从这里入海求仙,给故乡留下了秦皇岛的美名。
19世纪初,一批各国传教士来到秦皇岛传教,十几年间在秦皇岛建立了许多教会,其中,以长老会规模最大,信徒人数最多。由于长老会的创始人加尔文并不是圣职人员,所以在长老会的传统中也并不重视礼仪和圣职。
最初,太爷听说有人在秦皇岛传“洋菩萨”,他很感兴趣,可是去了几次教会后,就回来对太奶说:“这哪是拜神?简直是学堂里的先生在给孩子们上课。”从此就再也不去教会了。
太爷兄弟三人,他是长兄,与二太爷都是太太(老太爷的妻)所生,而三太爷比两位哥哥小了差不多二十岁,是姨娘(老太爷的妾)所生。老太爷去世时,三太爷只有十岁,老太爷临终时嘱咐大儿子一定要把弟弟抚养成人,供他读书。太爷谨记老太爷的遗命,教养幼弟尽心尽力。而三太爷也很争气,考上了燕京大学,老太爷是前清学究,三太爷也算是继承了父亲“诗书传家”的门风吧。
三太爷在北京上学时听到福音,受洗加入了中华圣公会。圣公会也是中世纪宗教改革时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但是,圣公会保留了古教会的大量礼仪和神学观点,是新教诸多宗派中最严谨的一个宗派。我想:对于贫苦老百姓来说,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神灵能否保佑自己。而在太爷他们这些社会上流人士的心中,“礼拜”就要有“礼”有“拜”,过于简化的程序是无法表达人对神的崇敬的。所以,太爷和二太爷到北京看望兄弟时,第一次在圣公会救主堂参加崇拜就被那神圣的礼仪、庄严的气氛所吸引。后来,太爷和二太爷都受洗加入了圣公会,并邀请牧师来故乡传教。
1940年,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史多马主教正式派遣牧师白玉柔和张崇真以及三位毕业于中央神学院的神学生到秦皇岛传教。据说,当时采取的传教方式是街头布道和医药传教并重。在诸位同工的努力下,仅两年时间,秦皇岛教会就已初具规模。1943年,两位太爷出资兴建的“救主堂”(可惜,这座见证了圣公会在华北传教足迹的圣堂在文革期间被拆毁)竣工,请主教举行了新堂祝圣礼拜。礼拜中,先由主教祈祷,接着,已经大学毕业、当时就读于中央神学院的三太爷以《跟从主》为题证道。姥爷说,这一篇讲道真正打动了自己,也坚定了自己跟从主的决心。
当天共有近百人领受坚振,而两位太爷都领受了执事圣职(注:圣公会自古实行三级神品质,即会督-主教,会长-牧师,会吏-执事,其中执事又有终身与非终身之分,非终身执事必须受过神学教育,三年后可按立为牧师,终身执事主要负责教会一些事务性工作,不参与讲台事工,不晋升牧师,也无需受过神学教育)。当主教为太爷按手祈祷时,坐在台下的姥爷突然听到有人对自己说:“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罗马书12:1-2)”。姥爷吃了一惊,但回首四顾,大家都在观礼,并没有人说话。
第二年,姥爷在三太爷的帮助下考取了中华圣公会中央神学院,从此走上了一条侍奉上主的道路。
(未完待续)
注:本文作者系广东教会一名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