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如何看待基督徒与天主教徒成婚?

在现实的信仰生活中,有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基督徒与天主教徒结婚的案例,开始我有些惊讶,但由于经常发生,后来也就见怪不怪了。作为教会中的服侍人员,有时候也会思考及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基督徒可否与天主教徒成婚?对于这样的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现实中有很多,感情上也允许,但在教义上又很难说的过去。

若问基督徒可否与外邦人或异教徒成婚?那就非常好回答了,那是绝对不行的,因为新旧约圣经都明文的禁止。旧约中的摩西说到:“不可与他们结亲,不可将你的女儿嫁他们的儿子;也不可叫你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申7:3参)新约中也有吩咐说:“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林后6:14)

但,若基督徒与天主教徒成婚呢?若从教义的角度来看,原则上是不可以成婚的,因为两者在教义及礼仪习俗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两者虽然都在使用圣经,且赋予圣经权威性,但事实上两者的圣经又都不一样。两者的不一样,不是圣经翻译的不一样,而是经卷数量上的不一样,基督教新教的圣经有66卷,而天主教的圣经却有73卷,差别很大。

所使用的圣经不一样,会直接导致教义及礼仪习俗的不同。比如天主教比较注重敬拜马利亚和“人像”的崇拜,而基督教新教则严令禁止,主张只能单单敬拜耶稣基督,除祂以外比无其他。又比如基督教新教严令禁止吃带有血的食物,而天主教则是没关系,可以放心的吃。除此之外,天主教还有炼狱说、马利亚无罪论等等,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两者是很难相容的,既然无法调和,那么成婚也无益处。

但若从同宗同源的感情和现实处境的角度来讲,似乎又会有另外一种答案,就是在无奈之下,可以考虑。大家都知道,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同宗同源,都敬畏同一位耶和华上帝,共同敬拜耶稣基督。在1517年时,天主教神父马丁路德因为发现教内的教义、礼仪习俗上有诸多的错误,遂会同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从中走了出来,走出来的这班人就被称为新教徒。因此,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就如同浪子一样,被他们称为离去的兄弟。

其实,据说在天主教会内部的很多人,因为在马丁路德改教的影响下进行了很多教义层面上的思考和改进,一直在遵循后来的“梵二”会议的训导。他们中有不少明哲进步人士都以敬拜耶稣基督为核心,主张因信成义,虽然不能因此排除他们中仍有很多的人在拜马利亚、甚至拜自己等。这些错误的崇拜在他们看来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对福传带来沉重的打击,是对钉在十字架上耶稣基督的极大羞辱。

而且,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基督徒与天主教徒普遍成婚的现象,一般多发生在异教信仰比较兴盛,而基督教信仰边缘化严重且被排斥的地区。一般来说,生活在在这样的地区的基督徒,没什么话语权,婚姻嫁娶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处境比较尴尬,内部信徒少,年轻人更少,难以内部消化,而外部人士又根本不愿与基督徒通婚。其实,不仅是婚姻上不愿意,更涉及到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大的方面来说,大多数的异教徒,特别是年龄较长的人,主张与基督徒老死不相往来。具体的方面来说,不胜枚举,涉及方方面面,如住的房子不愿对门、建房子不愿关山、教堂和聚会点要远离自己的家、甚至树立的十字架远远的对门都要被投诉。笔者就认识一户天主教家庭,因为信仰天主的缘故,拆迁时没有人愿意与他家的房子建在一块,一直等了好几年都没有配对成,直到等到了一户基督徒家庭,彼此在一块关山,最终才把房子建起来。

因此来说,生活在这样地区的基督徒,与异教徒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往来都是比较紧张的,更莫说婚姻方面了。在这些地区,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也想找一个与自己有共同信仰的另一半,但不现实,所以两者选择成婚,即可以看成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可以看成是在“抱团取暖”,彼此成全,总比要放弃自己的信仰,而嫁给信仰异教人士要好。这样的结合,可以保证以后信仰生活上的相互尊重,彼此共同信仰一位上帝,但在各自的教堂中敬拜上帝,互不干涉。

而若要是与异教人士通婚,那信仰上的相互尊重就做不到了,根据普遍的习俗来看,首先要先放弃自己的信仰,而后才能结婚,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有违自己的信仰,肯定不行。即便是退一步来讲,不放弃自己的信仰,那结过婚之后,彼此之间也会面临着很大的张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宗教信仰的热心人士,毕竟还是道不同而不相为谋。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从现实处境化的角度来考虑,基督徒与天主教徒成婚,彼此结合,就是一件未尝不可的事情,至少是个权宜之计,虽然彼此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但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是“大家庭内”的不同,总比嫁给外邦人要强的多。当然,从我们新教徒的角度来看,在成婚后最好能够把另一半引到基督的面前,以单纯的敬拜耶稣基督,那就更好不过了。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